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渔业科技创新瓶颈分析与发展对策
0.00     定价 ¥ 2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22840
  • 作      者:
    作者:杨红生|责编:朱瑾//习慧丽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内容介绍
《渔业科技创新瓶颈分析与发展对策》综述了三十年来我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产业瓶颈与科技创新成果,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渔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提出了生态工程化增养殖、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海洋渔业第三次飞跃等理念。从种质资源、生态增养殖、现代海洋牧场等维度,阐述了未来渔业科技发展需要突破的关键理论、核心技术及产业模式,旨在为推动以“生态化、精准化、智能化、融合化”为特征的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部分从内陆到海洋,前瞻蓝色农业生态工程化
  生在淮河边,学在长江岸。初做黄河滩,寻梦四海间。鱼虾贝藻参蛸螠,藕芡龟鳖蛙蛇鲵,几乎囊括了所有淡水、半咸水和海水增养殖动植物种类。蛎蛤贻蚶螺扇鲍,是海产动物产量的主要贡献者,皆属贝类。青草鲢鳙鳊鲤鲫,是淡水渔业的主要贡献者,均为鱼类。水生生物因水而生,源于自然;水产产业依水而产,鼻祖范蠡。生态、精准、智能、融合,是未来发展方向。必须从保护和恢复脆弱水域生态环境出发,系统研究水域生态、环境与资源演替规律,实现脆弱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实施生态工程化增养殖规划,促进蓝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1河南省草鱼养殖中的问题与对策
  草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饲料来源广泛等优点。草鱼为草食性优质鱼类,其年产量占我国淡水鱼年产量的1/4,是我国淡水渔业生产的主要养殖对象之一。
  河南省草鱼养殖发展缓慢,草鱼年产量仅占河南省淡水鱼年产量的1/10,可见草鱼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都未达到理想比例。只有改变河南省草鱼养殖的现状,才有助于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河南省草鱼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草鱼放养比例过低、草鱼种供给不配套和草鱼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不到位等。针对上述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对策。
  1.1打破传统的放养模式,提高鱼种放养规格和
  放养比例
  目前①河南省大部分养殖单位,尤其是老渔场,仍然采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放养模式,草鱼的放养量仅占河南省淡水养殖总放养量的10%。因此,在生产中草鱼一直处于搭配鱼的地位,打破传统的放养模式后,在混养成鱼池中草鱼的投放比例可以达到30%,在主养草鱼池中草鱼的投放比例可以达到50%以上。混养池投放的草鱼种规格应为50~100g/尾,主养池可以采用一龄、二龄草鱼种相结合的方法,投放的规格应提高。近年来,在新乡、郑州等地的试验表明,这样的放养比例是可行的,经济效益比较好,如果采用青饲料与配合饲料相结合的投喂方式,投入产出比可以达到1∶2以上。
  在水库、湖泊和河流故道中可以采用网箱养殖草鱼,或在中型、小型水域适当增大草鱼的放养量,从而提高草鱼的总产量。
  1.2努力培育优质鱼种,做好草鱼种的配套工作
  苗种培育是进行商品鱼生产的配套工程,苗种的优劣,如抗病能力、成活率高低等,都直接影响鱼的出塘规格和产量。
  河南省草鱼人工繁殖时间比湖北省武汉等地要晚15~20d,严重影响草鱼苗的培育,因此草鱼的提早繁殖问题必须解决,可以由工厂化养鱼场承担此项任务。水花鱼苗阶段的适口活饵料可以进行人工培养,待室外温度稳定后适时下塘。也可以从武汉等地购入水花鱼苗,但是购入时要防止鱼病的引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河南省北部地区购入的草鱼水花鱼苗成活率较低,而南部地区采用引进方法更好一些。
  一龄草鱼种的培育必须采用稀养和强化培育的方法,改变河南省培育一龄草鱼种放养密度过高、饵料缺乏、生长速度慢、成活率低等现状。在主养一龄草鱼种池,每亩②可放养草鱼夏花3000~4000尾、其他鱼种夏花4000~4500尾,经过强化培育,年底草鱼种可以达到50g/尾,成活率可达70%。也可以采用更低的养殖密度进一步提高当年草鱼种的规格。在成鱼池套养一部分一龄草鱼种是可行的,但必须设有专门供草鱼摄食的食场。套养一龄草鱼种的关键在于投放鱼种的规格。因此,河南省草鱼的人工繁殖必须提前,或从外地购入,才能达到套养时的投放规格(7月中旬达7g/尾左右)。在河南省的水稻种植区,完全可以采用稻田培育草鱼种的方法,在不投饵的情况下,每亩稻田可投放600尾草鱼夏花、400尾鲤夏花,每亩可收获鱼种6~10kg;如果采用投饵的方法,投放量可以加大一倍,每亩可收获鱼种30kg。
  一般说来,如果一龄草鱼种达到放养需要的规格,可以考虑缩短养殖周期,不进行二龄草鱼种的培育。假如河南省对目前培育一龄草鱼种的方法加以改进,就可以达到放养需要的规格,但是如果继续采用原有的方法,就必须进行二龄草鱼种培育,并且根据河南省水产经济现状,二龄草鱼种以150~200g/尾为宜,主养池每亩可投放一龄草鱼种1000~1500尾,同时也可以在成鱼池中套养一部分二龄草鱼种。
  1.3积极开展鱼病的生态防治,提高苗种和
  成鱼的成活率
  草鱼多病,病原也广,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几十种之多,因此草鱼成活率很低,鱼病防治是草鱼养殖成败的关键。大规格的鱼种可以注射“四联”免疫疫苗,而水花、夏花及小规格鱼种可以进行药物浸泡使其免疫。必须指出,进行人工免疫只是草鱼疾病防治的措施之一,饲养期仍要坚持定期全池泼洒生石灰调节pH,定期进行药物预防,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池水透明度25~30cm,发现鱼病积极对症下药等,才能有效地控制鱼病的发生和流行。
  1.4以萍草代替精料,发展草基鱼塘
  发展水陆生饲料植物养鱼,以萍草代替精料,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水陆生饲料植物营养较完善,青饲料中纤维素、维生素较多,可以满足草鱼的需要。近年来,在新乡等地的试验证明,即使几乎全部投喂青饲料,草鱼的生长仍然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随着20世纪80年代由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援助的“2814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实施,草基鱼塘成为一种很好的综合养殖模式。河南省北部地区盐碱荒地较多,可以发展草基鱼塘,南部地区则可以利用野生水旱草,也可以采用池塘、稻田养萍等,以满足主养草鱼青饲料的需要。
  1.5积极发展廉价的草鱼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在鱼类养殖生产中的普遍运用,是目前先进养殖单位的一大特点。为了进一步开展池塘主养草鱼和网箱养殖草鱼,必须开发配合饲料以满足草鱼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草鱼从鱼苗到鱼种阶段饲料中所需蛋白质含量应接近35%,从鱼种到接近成鱼阶段所需蛋白质含量应为25%左右,成鱼和亲鱼阶段所需蛋白质含量应高于20%。此外,饲料中氨基酸组成成分要合理,尤其是10种必需氨基酸的平衡;草鱼对脂肪的需要量较低,饲料中脂肪含量在4%~6%较为合适;草鱼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较高,对纤维素也具有一定的消化能力,同时纤维素对草鱼的营养吸收有帮助,有利于控制草鱼肝中脂肪的积累。必须指出,使用单一的颗粒饲料饲养草鱼,容易形成“脂肪肝”病变,影响草鱼的生长,草鱼肉的营养价值也随之下降。因此,在投喂颗粒饲料的同时,必须投喂适量的新鲜青饲料。
  河南省用于生产草鱼廉价配合饲料的原料较多,以稻草粉、玉米芯、大豆秸秆等为主料,配入适量的饼类、次粉(黏合剂)和添加剂等,就可以满足草鱼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当然,配合饲料不是“凑合”饲料,必须通过配方设计、科学试验和配方优化等步骤,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赵玉珩杨红生齐凤良王发枝杨松峰)
  2浅谈生态渔业
  渔业是大农业的一部分,在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大力发展水产业的同时,应确保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大农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生态渔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生态系统工程技术进行设计、生产和管理的一种新型渔业。目前,我国生态渔业系统尚未模式化。本章将对生态渔业的特征、原理和技术作一探讨。
  2.1生态渔业的特征
  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生态渔业应具有以下特征。
  (1)生态渔业建立在更新资源的基础上,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渔业生产,又能保护和更新生态渔业系统的自然资源。
  (2)生态渔业是以渔业为主、多业结合的生产模式,利用生物“共生”互利的原理,合理配置渔、农、林、牧、副(加工)的结构,进行立体种植养殖,促进物质的合理循环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3)生态渔业运用生态系统工程技术,实现渔业生产的科学设计、经营和管理,以系统内资源*佳和永续利用为基础,建立人工调控的水体综合农业。
  (4)生态渔业是利用废物、再生资源、防治水体老化和污染、增产增值的高效渔业。
  近年来,我国综合养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综合养鱼并不等于生态渔业,而只是生态渔业的雏形。综合养鱼是以渔业为主的综合经营,其特点是渔、农、林、牧、副的综合经营,不同种类的鱼与其他水生动植物混养,以及废物的利用等。尽管综合养殖中各种模式内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已得以定性,但其定量问题尚未解决。
  2.2生态渔业的原理
  2.2.1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原理是生态渔业的根本原理。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基本趋于相等,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系统的物质元素等于损失的物质元素,在量上保持平衡,保证了系统生产的永续性。生态渔业之所以优于综合养鱼,关键在于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着重强调生态效益。从维护生态平衡这一目的出发,探索生态渔业系统内的量变关系。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部分 从内陆到海洋,前瞻蓝色农业生态工程化
1 河南省草鱼养殖中的问题与对策 3
1.1 打破传统的放养模式,提高鱼种放养规格和放养比例 3
1.2 努力培育优质鱼种,做好草鱼种的配套工作 3
1.3 积极开展鱼病的生态防治,提高苗种和成鱼的成活率 4
1.4 以萍草代替精料,发展草基鱼塘 5
1.5 积极发展廉价的草鱼配合饲料 5
2 浅谈生态渔业 6
2.1 生态渔业的特征 6
2.2 生态渔业的原理 6
2.3 生态渔业的技术 8
3 一种池塘陆基实验围隔 10
3.1 围隔的结构 10
3.2 围隔的使用和管理 11
3.3 围隔的效果 12
3.4 讨论 13
参考文献 14
4 滤食性贝类对养殖海区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15
4.1 自然种群和底播养殖对海区环境的影响 15
4.2 筏式养殖对海区环境的影响 17
参考文献 18
5 我国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业:回顾与展望 20
5.1 历史的回顾 20
5.2 存在的问题 21
5.3 目标与任务 22
5.4 发展对策 23
参考文献 27
6 试论我国蓝色农业的第二次飞跃 29
6.1 蓝色农业及其**次飞跃 29
6.2 蓝色农业面临的问题 30
6.3 蓝色农业亟待第二次飞跃 32
6.4 发展对策 33
参考文献 34
7 山东沿岸夏季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分析 35
7.1 基本情况 35
7.2 山东沿岸扇贝养殖业发展中各阶段的特点 36
7.3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 37
参考文献 40
8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问题的对策与应急措施 41
8.1 对策 41
8.2 应急措施 45
参考文献 47
9 浅海筏式养殖系统贝类养殖容量研究 48
9.1 养殖容量的概念 48
9.2 研究进展 49
9.3 展望与对策 52
参考文献 54
10 海湾扇贝引种工程及其综合效应 58
10.1 海湾扇贝引种工程回顾 58
10.2 海湾扇贝引种复壮 60
10.3 海湾扇贝引种工程的拓展 61
10.4 海湾扇贝引种工程对本地种资源和种质的影响 62
10.5 海湾扇贝引种工程的生态与环境效应 63
10.6 海湾扇贝引种工程的前景展望 64
参考文献 64
11 清洁生产:海水养殖业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66
11.1 清洁生产的概念 66
11.2 发展水产养殖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必要性 66
11.3 实现海水养殖业清洁生产的基本对策 68
11.4 亟待研究的关键技术 69
12 生态工程化养殖——新世纪我国蓝色农业前瞻 73
12.1 蓝色农业发展现状 73
12.2 蓝色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73
12.3 蓝色农业发展目标与态势 74
12.4 实现生态工程化的必要性 75
12.5 实施生态工程化的基本构想 75
13 试论我国滩涂资源的持续利用 79
13.1 滩涂开发的现状 79
13.2 滩涂持续利用的基本构想 80
13.3 滩涂持续利用中亟待研发的关键技术 83
参考文献 85
14 试论生态城市建设中海水养殖业发展策略——以青岛为例 86
14.1 发展与对策 86
14.2 亟待研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 89
参考文献 89
15 我国海水工程化养殖现状与发展 91
15.1 何谓工程化养殖 91
15.2 工程化养殖的发展现状 91
15.3 工程化养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93
15.4 我国发展工程化养殖的目标 95
16 刺参夏眠的研究进展 97
16.1 刺参夏眠期间生理生态特征的变化 97
16.2 刺参夏眠的影响因素 99
16.3 刺参进入夏眠状态的判断依据及其夏眠临界温度 100
16.4 研究展望 101
参考文献 101
17 贝类生态免疫研究进展 103
17.1 贝类生态免疫系统对环境胁迫因子的响应 103
17.2 贝类生态免疫系统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07
17.3 贝类生态免疫研究展望 111
第2部分 从局部到系统,赓续海洋农业生态农牧化
18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原理与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115
18.1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过程 115
18.2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设施 116
18.3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技术 117
18.4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监测与评价 122
18.5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综合管理 123
18.6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研究展望 123
参考文献 124
19 试论我国海洋农业的第三次飞越 129
19.1 **次飞越基本特征 129
19.2 第二次飞越基本特征 129
19.3 实现第三次飞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30
19.4 实现第三次飞跃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132
参考文献 135
20 现代渔业创新发展亟待链条设计与原创驱动 136
20.1 发展现状分析 136
20.2 链条设计引领转型升级 139
20.3 原创驱动实现跨越突破 140
20.4 发展思路与建议 141
参考文献 143
21 棘皮动物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145
21.1 棘皮动物学研究现状 145
21.2 棘皮动物学研究展望 149
参考文献 151
22 现代海洋牧场建设之我见 153
22.1 现代海洋牧场的基本特征 153
22.2 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必要性 154
22.3 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155
22.4 现代海洋牧场模式分类方法 157
22.5 现代海洋牧场构建途径 158
参考文献 161
23 生态牧场:正在兴起海洋农业新业态 162
23.1 海洋牧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62
23.2 国际海洋牧场研究进展及特点 162
23.3 我国海洋牧场发展历程 163
23.4 现代海洋生态牧场建设 164
24 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回顾与展望 166
24.1 海洋牧场理念溯源 166
24.2 海洋牧场的概念与内涵 167
24.3 海洋牧场的发展历程 169
24.4 海洋牧场建设的几点思考 171
参考文献 174
25 夏季养殖刺参大面积死亡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175
25.1 夏季养殖刺参大面积死亡的原因分析 175
25.2 夏季养殖刺参大面积死亡的应对措施 180
参考文献 186
26 海岸带生态农牧场新模式构建设想与途径——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190
26.1 黄河三角洲资源与环境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90
26.2 黄河三角洲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 192
26.3 海岸带生态农牧场建设理念与建设内容 193
26.4 海岸带生态农牧场建设的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 195
26.5 海岸带生态农牧场发展途径 196
参考文献 197
27 现代水产种业硅谷建设的几点思考 199
27.1 国内外水产种业发展现状 199
27.2 现代水产种业硅谷建设目标 202
27.3 现代水产种业硅谷建设内容 204
27.4 现代水产种业硅谷建设原则 205
27.5 现代水产种业硅谷建设保障措施 207
参考文献 209
28 着力实现海洋牧场建设的理念、装备、技术、管理现代化 210
28.1 海洋牧场概念发展历程 210
28.2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理念 211
28.3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途径 215
28.4 结语 216
参考文献 216
29 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理念与展望 218
29.1 海洋牧场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 218
29.2 海上风电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 219
29.3 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现状 219
29.4 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221
29.5 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理念与机制 222
29.6 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对策与展望 225
参考文献 226
30 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思考 227
30.1 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理念发展历程及内涵 227
30.2 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现状 228
30.3 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策略与建议 230
参考文献 232
31 我国蓝色粮仓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与实施途径 235
31.1 特殊性分析 235
31.2 必要性分析 236
31.3 可行性分析 238
31.4 发展目标 240
31.5 实施途径 241
参考文献 243
32 典型海域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研究进展与展望 244
32.1 典型海域生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245
32.2 典型海域生物资源养护 251
32.3 典型海域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监测管理 254
32.4 展望 255
参考文献 257
33 海洋牧场:科技打造蓝色粮仓 263
33.1 什么是海洋牧场? 263
33.2 为什么要建设海洋牧场? 264
33.3 建好海洋牧场需跨过哪些“坎”? 264
33.4 未来如何建好现代化海洋牧场? 266
34 我国刺参种业态势分析与技术创新展望 268
34.1 刺参种业现状与态势分析 270
34.2 刺参育种技术创新展望 274
34.3 结论 276
参考文献 276
第3部分 从数字到体系,倡导水域生态牧场智能化
35 水域生态牧场发展理念与对策 281
35.1 背景 281
35.2 水域生态牧场建设的必要性 282
35.3 水域生态牧场建设面临的问题 284
35.4 水域生态牧场建设举措和建议 285
参考文献 286
36 黄河三角洲蓝色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与途径的思考 288
36.1 黄河三角洲蓝色农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性 288
36.2 黄河三角洲蓝色农业绿色发展理念与思路 290
36.3 黄河三角洲蓝色农业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291
36.4 黄河三角洲蓝色农业绿色发展原理和技术 293
参考文献 295
37 我国刺参产业科技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297
37.1 引言 297
37.2 刺参产业科技发展现状 297
37.3 刺参产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 301
37.4 刺参产业科技发展对策 304
参考文献 307
38 试论淡水生态牧场发展理念与途径 311
38.1 淡水生态牧场建设的必要性 312
38.2 淡水生态牧场建设的可行性 315
38.3 淡水生态牧场建设理念与原则 317
38.4 淡水生态牧场建设技术与模式 318
参考文献 321
39 棘皮动物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324
39.1 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 325
39.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