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从内陆到海洋,前瞻蓝色农业生态工程化
生在淮河边,学在长江岸。初做黄河滩,寻梦四海间。鱼虾贝藻参蛸螠,藕芡龟鳖蛙蛇鲵,几乎囊括了所有淡水、半咸水和海水增养殖动植物种类。蛎蛤贻蚶螺扇鲍,是海产动物产量的主要贡献者,皆属贝类。青草鲢鳙鳊鲤鲫,是淡水渔业的主要贡献者,均为鱼类。水生生物因水而生,源于自然;水产产业依水而产,鼻祖范蠡。生态、精准、智能、融合,是未来发展方向。必须从保护和恢复脆弱水域生态环境出发,系统研究水域生态、环境与资源演替规律,实现脆弱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实施生态工程化增养殖规划,促进蓝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1河南省草鱼养殖中的问题与对策
草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饲料来源广泛等优点。草鱼为草食性优质鱼类,其年产量占我国淡水鱼年产量的1/4,是我国淡水渔业生产的主要养殖对象之一。
河南省草鱼养殖发展缓慢,草鱼年产量仅占河南省淡水鱼年产量的1/10,可见草鱼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都未达到理想比例。只有改变河南省草鱼养殖的现状,才有助于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河南省草鱼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草鱼放养比例过低、草鱼种供给不配套和草鱼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不到位等。针对上述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对策。
1.1打破传统的放养模式,提高鱼种放养规格和
放养比例
目前①河南省大部分养殖单位,尤其是老渔场,仍然采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放养模式,草鱼的放养量仅占河南省淡水养殖总放养量的10%。因此,在生产中草鱼一直处于搭配鱼的地位,打破传统的放养模式后,在混养成鱼池中草鱼的投放比例可以达到30%,在主养草鱼池中草鱼的投放比例可以达到50%以上。混养池投放的草鱼种规格应为50~100g/尾,主养池可以采用一龄、二龄草鱼种相结合的方法,投放的规格应提高。近年来,在新乡、郑州等地的试验表明,这样的放养比例是可行的,经济效益比较好,如果采用青饲料与配合饲料相结合的投喂方式,投入产出比可以达到1∶2以上。
在水库、湖泊和河流故道中可以采用网箱养殖草鱼,或在中型、小型水域适当增大草鱼的放养量,从而提高草鱼的总产量。
1.2努力培育优质鱼种,做好草鱼种的配套工作
苗种培育是进行商品鱼生产的配套工程,苗种的优劣,如抗病能力、成活率高低等,都直接影响鱼的出塘规格和产量。
河南省草鱼人工繁殖时间比湖北省武汉等地要晚15~20d,严重影响草鱼苗的培育,因此草鱼的提早繁殖问题必须解决,可以由工厂化养鱼场承担此项任务。水花鱼苗阶段的适口活饵料可以进行人工培养,待室外温度稳定后适时下塘。也可以从武汉等地购入水花鱼苗,但是购入时要防止鱼病的引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河南省北部地区购入的草鱼水花鱼苗成活率较低,而南部地区采用引进方法更好一些。
一龄草鱼种的培育必须采用稀养和强化培育的方法,改变河南省培育一龄草鱼种放养密度过高、饵料缺乏、生长速度慢、成活率低等现状。在主养一龄草鱼种池,每亩②可放养草鱼夏花3000~4000尾、其他鱼种夏花4000~4500尾,经过强化培育,年底草鱼种可以达到50g/尾,成活率可达70%。也可以采用更低的养殖密度进一步提高当年草鱼种的规格。在成鱼池套养一部分一龄草鱼种是可行的,但必须设有专门供草鱼摄食的食场。套养一龄草鱼种的关键在于投放鱼种的规格。因此,河南省草鱼的人工繁殖必须提前,或从外地购入,才能达到套养时的投放规格(7月中旬达7g/尾左右)。在河南省的水稻种植区,完全可以采用稻田培育草鱼种的方法,在不投饵的情况下,每亩稻田可投放600尾草鱼夏花、400尾鲤夏花,每亩可收获鱼种6~10kg;如果采用投饵的方法,投放量可以加大一倍,每亩可收获鱼种30kg。
一般说来,如果一龄草鱼种达到放养需要的规格,可以考虑缩短养殖周期,不进行二龄草鱼种的培育。假如河南省对目前培育一龄草鱼种的方法加以改进,就可以达到放养需要的规格,但是如果继续采用原有的方法,就必须进行二龄草鱼种培育,并且根据河南省水产经济现状,二龄草鱼种以150~200g/尾为宜,主养池每亩可投放一龄草鱼种1000~1500尾,同时也可以在成鱼池中套养一部分二龄草鱼种。
1.3积极开展鱼病的生态防治,提高苗种和
成鱼的成活率
草鱼多病,病原也广,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几十种之多,因此草鱼成活率很低,鱼病防治是草鱼养殖成败的关键。大规格的鱼种可以注射“四联”免疫疫苗,而水花、夏花及小规格鱼种可以进行药物浸泡使其免疫。必须指出,进行人工免疫只是草鱼疾病防治的措施之一,饲养期仍要坚持定期全池泼洒生石灰调节pH,定期进行药物预防,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池水透明度25~30cm,发现鱼病积极对症下药等,才能有效地控制鱼病的发生和流行。
1.4以萍草代替精料,发展草基鱼塘
发展水陆生饲料植物养鱼,以萍草代替精料,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水陆生饲料植物营养较完善,青饲料中纤维素、维生素较多,可以满足草鱼的需要。近年来,在新乡等地的试验证明,即使几乎全部投喂青饲料,草鱼的生长仍然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随着20世纪80年代由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援助的“2814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实施,草基鱼塘成为一种很好的综合养殖模式。河南省北部地区盐碱荒地较多,可以发展草基鱼塘,南部地区则可以利用野生水旱草,也可以采用池塘、稻田养萍等,以满足主养草鱼青饲料的需要。
1.5积极发展廉价的草鱼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在鱼类养殖生产中的普遍运用,是目前先进养殖单位的一大特点。为了进一步开展池塘主养草鱼和网箱养殖草鱼,必须开发配合饲料以满足草鱼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草鱼从鱼苗到鱼种阶段饲料中所需蛋白质含量应接近35%,从鱼种到接近成鱼阶段所需蛋白质含量应为25%左右,成鱼和亲鱼阶段所需蛋白质含量应高于20%。此外,饲料中氨基酸组成成分要合理,尤其是10种必需氨基酸的平衡;草鱼对脂肪的需要量较低,饲料中脂肪含量在4%~6%较为合适;草鱼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较高,对纤维素也具有一定的消化能力,同时纤维素对草鱼的营养吸收有帮助,有利于控制草鱼肝中脂肪的积累。必须指出,使用单一的颗粒饲料饲养草鱼,容易形成“脂肪肝”病变,影响草鱼的生长,草鱼肉的营养价值也随之下降。因此,在投喂颗粒饲料的同时,必须投喂适量的新鲜青饲料。
河南省用于生产草鱼廉价配合饲料的原料较多,以稻草粉、玉米芯、大豆秸秆等为主料,配入适量的饼类、次粉(黏合剂)和添加剂等,就可以满足草鱼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当然,配合饲料不是“凑合”饲料,必须通过配方设计、科学试验和配方优化等步骤,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赵玉珩杨红生齐凤良王发枝杨松峰)
2浅谈生态渔业
渔业是大农业的一部分,在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大力发展水产业的同时,应确保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大农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生态渔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生态系统工程技术进行设计、生产和管理的一种新型渔业。目前,我国生态渔业系统尚未模式化。本章将对生态渔业的特征、原理和技术作一探讨。
2.1生态渔业的特征
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生态渔业应具有以下特征。
(1)生态渔业建立在更新资源的基础上,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渔业生产,又能保护和更新生态渔业系统的自然资源。
(2)生态渔业是以渔业为主、多业结合的生产模式,利用生物“共生”互利的原理,合理配置渔、农、林、牧、副(加工)的结构,进行立体种植养殖,促进物质的合理循环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3)生态渔业运用生态系统工程技术,实现渔业生产的科学设计、经营和管理,以系统内资源*佳和永续利用为基础,建立人工调控的水体综合农业。
(4)生态渔业是利用废物、再生资源、防治水体老化和污染、增产增值的高效渔业。
近年来,我国综合养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综合养鱼并不等于生态渔业,而只是生态渔业的雏形。综合养鱼是以渔业为主的综合经营,其特点是渔、农、林、牧、副的综合经营,不同种类的鱼与其他水生动植物混养,以及废物的利用等。尽管综合养殖中各种模式内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已得以定性,但其定量问题尚未解决。
2.2生态渔业的原理
2.2.1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原理是生态渔业的根本原理。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基本趋于相等,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系统的物质元素等于损失的物质元素,在量上保持平衡,保证了系统生产的永续性。生态渔业之所以优于综合养鱼,关键在于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着重强调生态效益。从维护生态平衡这一目的出发,探索生态渔业系统内的量变关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