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应用平台建设构想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1673817
  • 作      者:
    作者:童倩倩|责编:张志花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
收藏
内容介绍
  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应用平台建设旨在充分利用第三次土壤普查数据,提升土壤资源管理和应用水平。平台建设基于前两次土壤普查的历史背景与需求,结合当前土壤数据分散、管理不系统、共享困难等问题,提出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资源、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土壤数据高效应用。平台建设内容涵盖基础设施、软件系统、数据资源、信息安全、密码应用及标准规范等方面,遵循标准化、安全可靠、可扩展等设计原则,采用先进的技术架构,以满足土壤科学管理、农业数字化建设及乡村振兴等需求。平台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土壤管理能力,为土壤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伴随一定的风险,需通过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现状及需求分析
  1.1 平台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1.1 平台建设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曾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1958-1960年开展了“一普”(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形成了耕地资源分布、土壤肥力、土壤改良概图等成果。贵州省1979年启动“二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1991年完成工作,全省参加普查人员10486人,获取化验数据200余万个,完成了全部县级1:50000土壤图编制和相关土壤志的编写,全面查清了土壤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基本性状等,建立了土壤分类系统。但由于当时科学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土壤普查数据资料多分散在图件、研究报告或相关书籍中,土壤的空间信息和丰富的属性数据很难关联以进行系统、综合分析。各地完成的各种比例尺的土壤图件主要为手绘,图件编制不规范,多数图件没有坐标参考,建设用地明显缺失,河流水系编绘明显夸大,还存在图斑界线缺失和注记错标、漏标问题。各县土壤资料中普遍存在着“同土异名”和“异土同名”问题。
  2022年全国启动第三次土壤普查,到2025年实现对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壤的“全面体检”,摸清土壤质量家底。此次普查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是一次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对全面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国发〔2022〕4号)相关要求,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第三次土壤普查的通知》(黔府办函〔2022〕44号),普查工作在“十四五”期间全部完成。共分为三个阶段:2022年启动普查,在平坝区、纳雍县、绥阳县、龙里县、岑巩县开展试点;2023-2024年全面开展普查;2025年进行成果汇总、验收总结。2025年上半年,完成普查成果整理、数据审核、录人等工作,汇总形成第三次全省土壤普查基本数据;下半年,完成普查成果验收、汇交与总结,建成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形成全省耕地质量报告和全省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
  根据贵州省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2023年贵州省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省级数据库及成果应用平台建设指导方案》等标准规范,结合贵州省深入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应用的需求,建设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应用平台。
  1.1.2 平台建设必要性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省级数据库及成果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引》(国土壤普查办发〔2024〕7号)和贵州省土壤普查的实际需求,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应用平台建设是全省土壤普查成果与数据资源得以高效应用的关键举措,为全省土壤状况概览、土壤科学管理、农业数字化建设、土壤可持续利用以及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有效路径。
  1.1.2.1 系统建设是促进全省耕地土壤数据共享的强大引擎
  贵州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参与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形成了县级、市级、省级一系列土壤普查成果纸质图件和文本资料。随后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评价、化肥零增长、耕地质量监测、轮作休耕等项目的实施积累了种类繁多耕地土壤相关数据及成果资料,数据积累日益丰富,在范围上呈现出横向规律,在时间上呈现出纵向规律。但土壤数据标准不一致,导致数据管理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同时,由不同行业、部门和单位根据各自不同的应用需求建立的“孤岛”数据有不同的数据来源和数据结构,加剧了数据的破碎性,人们难以直接实现数据共享和交互,因而产生了某些数据获取困难、数据可用性差的情况。通过系统的建设,将历史数据管起来、动起来,打破数据“孤岛”,以“数据获取服务,服务丰富数据”的方式实现数据获取的良性循环,从而深入挖掘利用数据,实现数据共享服务价值。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现状及需求分析 1
1.1 平台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
1.1.1 平台建设背景 1
1.1.2 平台建设必要性 2
1.2 项目建设依据 4
1.2.1 法律依据 4
1.2.2 政策依据 4
1.2.3 技术规范 5
1.3 项目建设需求分析 5
1.3.1 业务需求分析 5
1.3.2 用户角色需求分析 6
1.3.3 功能需求分析 6
1.3.4 数据资源需求分析 10
1.3.5 基础设施需求分析 11
1.3.6 信息安全需求分析 14
1.3.7 技术规范建设需求分析 16
1.3.8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16
1.3.9 国产化需求分析. 18
1.3.10 其他需求分析 18
1.3.11 国家和省级集约化建设符合性分析 19

第二章 总体设计方案 20
2.1 平台设计原则 20
2.1.1 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 20
2.1.2 高可靠性原则 20
2.1.3 可管理性原则 20
2.1.4 可扩展性原则 21
2.1.5 安全性原则 21
2.1.6 先进性、成熟性、稳定性原则 21
2.1.7 开放性原则 21
2.1.8 国产化原则 22
2.1.9 实用性原则 22
2.1.10 整合资源原则 22
2.2 总体建设思路 22
2.2.1 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23
2.2.2 应用导向,分步实施 23
2.2.3 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3
2.2.4 健全制度,保障安全 23
2.3 系统架构设计 24
2.3.1 总体技术架构 24
2.3.2 总体业务架构 26
2.3.3 总体数据架构 27
2.3.4 总体网络结构 30
2.3.5 总体安全架构 31
2.3.6 密码应用架构 34
2.4 技术路线 35
2.4.1 采用J2EE开发集成框架 35
2.4.2 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SOA) 35
2.4.3 基于构建技术的系统搭建模式 36
2.4.4 数据可视化 37

第三章 平台建设内容 38
3.1 基础设施建设 38
3.1.1 云资源 38
3.1.2 硬件设施 39
3.2 软件系统建设 40
3.2.1 基础软件设计 40
3.2.2 定制化软件开发系统设计 40
3.2.3 数据管理分析系统 41
3.2.4 成果应用服务系统 67
3.2.5 系统对接设计 76
3.3 数据资源建设 78
3.3.1 数据资源治理 78
3.3.2 数据库建设. 82
3.3.3 数据目录编制 109
3.3.4 数据库注册 115
3.3.5 元数据梳理 115
3.3.6 数据质量保障 116
3.4 信息安全建设 120
3.4.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设计 120
3.4.2 信息安全技术体系设计 123
3.4.3 信息安全建设内容 132
3.5 密码应用建设 135
3.5.1 物理和环境安全 136
3.5.2 网络和通信安全 136
3.5.3 设备和计算安全 139
3.6 标准规范建设 143

第四章 平台效益及风险分析 144
4.1 平台效益 144
4.1.1 效益分析 144
4.1.2 建设成效 145
4.2 风险分析 145
4.2.1 风险识别与分析 145
4.2.2 风险应对与控制 146

参考文献 14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