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概论
第1节输入性传染病概述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交通工具、货物、人员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物资交流大幅度增长,旅游和贸易打破了疾病暴发流行的生态地域限制,为传染病及其媒介生物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使传染病的传播更为迅速。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总干事在《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免受其害,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我国入境游客8203万人次,其中外国人1378万人次。全球化的推进、人员往来的频繁、国际贸易合作的密切使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传染病传入中国成为可能。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过登革热、基孔肯亚出血热、西尼罗热、恶性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感染、新亚型流行性感冒(不含禽流感)的输入性病例,甚至引发本地暴发疫情。
当前,输入性传染病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态势,正在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近20年来,我国输入性传染病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2005~2016年,我国内陆地区报告的输入性传染病病例共31740例,其中大部分为疟疾(共27497例,占86.63%)。我国自2010年启动疟疾消除计划以来,本地感染病例大幅下降,从2005年的32726例下降到2015年的39例,而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占比大幅上升,从2005年的18.26%上升到2015年的98.73%,输入性疟疾已经成为我国疟疾消除的*要目标。此外,我国于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后,于2011年由巴基斯坦重新输入我国新疆地区并引发疫情。除了传统传染病之外,一些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和输入也给我国传染病防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2015年底暴发于非洲安哥拉的黄热病疫情,于2016年3月通过外出务工人员*次输入我国;2016年暴发于巴西的寨卡病毒疫情,被WHO确认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年2月9日我国通报了*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问题的一大难题。
一、基本概念
(一)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朊病毒等。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感染过程包括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等几种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包括: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传染病的致病因子是活的病原微生物,任何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的致病因子所引起。只有发现和确定了病原体,才算圆满完成对某一传染病的定性认识,也才能更深一步研宄该病的特征和防治。传染病能在宿主之间直接地或通过媒介物相互传播,即有传染性。传染病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即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发生流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地理、气象和生态条件;社会因素,如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等。
(二)新发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是相对于以往人们所认知的旧传染病而言,是指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造成公共卫生问题(地域性或国际性)的新识别的和以往未知的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新病原体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即出现了对人类致病的新病原体并引起新的疾病,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等。
2.新变异株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原己认识的病原微生物发生变异后出现新的型别而引起的传染病,如现在研究认为O139群霍乱弧菌可能是O1群霍乱弧菌基因突变的结果;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由冠状病毒变异引起的。
3.新认知的新发传染病有些疾病早己存在,但未被认知,近年才被认识,如丙型和戊型肝炎、军团病和莱姆病等。
4.新确认是传染病的新发传染病一些疾病早己存在并被认识,但未被认为是传染病,近年来,发现这些疾病是传染病,如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
5.在某地新流行的新发传染病某种传染病早己在一些地方流行并己被人们所认识,而当它在新的地方流行时,通常被认为是该地的一种新发传染病,如西尼罗热和猴疸在美国发生流行。
*近10余年来,全球范围内几乎年年都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新传染病出现、旧传染病复燃以及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等均构成了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威胁。新发传染病与输入性传染病有区别但又密不可分,大多数新发传染病的出现,通常始于一局部地区的个例或孤立人群,此后则往往通过一些与人类社会活动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因素,再造成它的传播扩散,从一个地区传入另一个地区,甚至从一个国家输入另一个国家。从新发传染病的来源可知,凡是有助于使新病原体引入人群并能感染人类和造成传播的因素均能影响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如砍伐森林或植树造林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洪涝、干旱等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与移民,战争、贫困和城市衰退造成公共卫生设施不良;吸毒、性乱等不良行为;国际旅行与贸易活动,食品供应、全球化等。这些因素中只要有一种因素存在,或者在某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都可能造**发传染病的传播扩散。
(三)输入性传染病
输入性传染病(imported infectious disease)是指凡本国原不存在或尚未发现或己消灭而由国外传入的传染病,相应的病例称为输入性病例。
本国没有而从国外传入的疾病,称为输入性;在一个国家内,某种疾病由一地区传入另一没有该病或己消灭该病的地区,则不称为输入性,而称为传入性,也称为带入。而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更多的情况往往是传入性疾病,比如患者在狂犬病高发区感染狂犬病毒进入非狂犬病疫区;患者在疟疾高发区感染疟疾后进入非疟疾流行区,这些均为传入性疾病,本书的编写力求突出实用性,因此专门有一个章节介绍传入性疾病的防控技术。
输入性传染病一般有以下几个结局:
1.病例输入后,由于当地环境、社会等因素,或防控措施得力,局限在输入个案,不引起本地传播。
2.病例输入后,在适当的环境、社会条件下引起本地传播,由于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并*终消除该疾病。
3.病例输入后,引起本地传播,由于当地环境、社会条件适合该病传播,或者不间断有病例输入,*终成为被输入地的主要传染病,所谓的输入性己经失去了意义。***的例子是AIDS。
二、输入性传染病的特征
输入性传染病除了具有一般传染病的特点外,还包括如下特征:
1.输入性传染病不可预知,不知道会在何时输入,无法做好特异性准备。
2.人群没有免疫力,没有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来势凶,传播快,范围广和传播途径多。
3.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4.政府决策人员得不到专业人员的明确意见,无法及时做出决策。
5.大众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产生恐慌心理,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三、影响输入性传染病传播的因素
影响输入性传染病的因素很多,凡是有助于使病原体引入人群或使之能在人群中确立并传播的因素皆能够影响输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扩散。主要包括社会和自然两方面因素。
1.经济全球化趋势,人员交往频繁,物资交流大幅度增长,交通发达,旅游业发展,传染病的传播更为迅速。同期农产品货物贸易也快速增长。
2.经济发展都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尤其是在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和小城镇,由于供水、排污、住房及有关公共卫生设施严重超负荷,环境污染严重,自净作用缺失,犹如人体“肠梗阻”容易造成传染病传播与暴发。例如,近几年某省的一些地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
其主要是由浅层地下水与海涂养殖场污染所致。
3.人类活动扩展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变。开垦荒地,砍伐森林,修筑水坝,林区旅游,大量使用化学剂、燃料污染环境造成气候变暖、灾害增多,促使病原微生物和媒介的变异,造成传染病发生地的移动,增加了人们接触某些野生动物的机会,使一些原来在动物间传播的病原体侵袭人类。
4.农副产品生产和食品加工的规模化及销售供应的商品化,如果其中某环节物品被污染,其涉及面和受感染人群的规模可远远超出过去一家一户或某一局部地区的食源性传染病传播扩散的范围。
5.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如性开放、静脉吸毒等行为又极易造成经性传播和血液传播的传染病流行扩散。
(许国章)
第2节国内外流行现况及防控技术
一、国内外流行现况
在我国,***的输入性传染病当属AIDS。1981年,美国发现世界上*例AIDS病例,其后在欧洲、非洲均发现AIDS病例。1985年我国发现*例AIDS病例,随后AIDS开始在我国快速流行,*终成为本国流行的疾病。
另一个**的输入性传染病是登革热。登革热1917年从南亚传入我国,1928~1929年,在广州、厦门、杭州、宁波、上海、台湾和香港等地流行,1942~1945年流行更加猖獗。经过了30多年静止期后,1978年广东省佛山市突然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其后广东省几乎每年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流行呈现高度集中相对分散的暴发特点,但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登革热在广州己经由非地方性流行区变为低地方性流行区。有研究表明2005~2016年,我国输入性登革热每年均有报告,并且病例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善变”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可谓是输入性传染病中的“流行高手”。在1918~1919年源自美国兵营的“西班牙流感”是人类历史上*致命的传染病,曾经感染全世界约10亿人,2500万~4000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1957年2月*发于我国贵州的甲型H2N2流感,1968年出现的甲型H3N2流感,也称香港流感,均引起了大流行。2009年3月底至4月中旬,墨西哥、美国等多国接连暴发甲型H1N1流感。其后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均发生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
非洲国家加纳是疟疾高发国,WHO数据显示,2006年加纳的疟疾病例报告数为720万。疟疾导致的死亡占该国总死亡人数的19%。在加纳务工的人,感染疟疾的风险极高。中国在加纳的务工人员有1万多人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随着他们陆续回国,也有将疟疾带回国的风险。
1952年基孔肯亚出血热*次暴发于坦桑尼亚南部的尼瓦拉州。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基孔肯亚出血热东移至东南亚地区。本病多次发生于非洲以及亚洲的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緬甸和印度等地。仅1965年在印度马德拉斯的一次流行中,200万人口中就有30万患者。1987年云南西双版纳发现基孔肯亚出血热患者,并从其血液中分离出病毒。
输入性传染病全年均有发病,但许多输入性传染病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并且各种输入性传染病季节高峰各不相同。例如,输入性疟疾在4~8月发病率较高,在5~6月达到高峰,且在1月出现1个小高峰,这一现象可能与春节期间大量务工人员入境返乡有关;而输入性登革热主要发生在7~11月之间,并在10月达到高峰。寨卡病毒输入性病例主要在节假日(如春节、国庆节等)前后由国际机场输入。基孔肯亚出血热输入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7~11月,以夏、秋季节为主。此外,我国不同地区(省份)输入性传染病的季节高峰不同。有研究发现,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