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长江重要渔业水域环境现状(精)/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2049
  • 作      者:
    作者:李云峰//吴湘香//魏念//张燕//茹辉军等|责编:王静//朱瑾//白雪//陈昕//徐睿璠|总主编:危起伟//曹文宣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内容介绍
《长江重要渔业水域环境现状》聚焦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及典型湖泊的生态环境现状,系统解析了水域污染物分布特征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分析了流域水电开发、采砂等主要人类活动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长江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综合修复措施。《长江重要渔业水域环境现状》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系统描述现状并突出科学评估与生态保护策略的衔接,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视角。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长江流域概况
  1.1自然地理特征
  长江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90°33'~122°25',横跨我国多个地形阶梯,
  西起青藏高原腹地,东抵东海大陆架西缘。作为中国*大的流域,面积约180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8%,具有典型的地貌多样性特征。流域内发育多级阶梯状地貌,地势自西向东呈三级显著陡降,海拔高差逾6000m。地貌特征方面,上游区以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为主体,呈现高原山地地貌,发育典型的深切“V”形峡谷系统;中游地区地势落差逐渐减小,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如江汉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开阔,河道弯*,有众多湖泊分布。下游地区则为广阔的平原,地势平坦,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平原,水网密布(姚仕明等,2023)。
  1.2主要水系分布
  长江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自西向东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后注人东海,全长约6300km。
  长江流域支流、湖泊众多,主要支流包括雅砻江、岷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汉江等。雅砻江发源于巴颜嘻拉山南麓,在四川攀枝花注人长江;岷江源于岷山南麓,在宜宾汇人长江;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于四川省合江县汇人长江,全长440余千米,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嘉陵江纵贯四川盆地中部,在重庆汇人长江;乌江流经贵州、重庆,在重庆涪陵注人长江;汉江是长江*长的支流,源于秦岭南麓,在武汉汇人长江,全长约1577km,对调节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支流在长江流域内发挥着重要的水文和生态作用。
  中国五大淡水湖中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和巢湖四大淡水湖分布于长江流域。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汨罗江等注人洞庭湖后归于长江;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河流注人鄱阳湖后归于长江;太湖水经太浦河、吴淞江等河道与长江相通;巢湖水经裕溪河注人长江。众多湖泊水系在调节洪水、提供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刘国强等,2023)。
  1.3气候与水文特征
  长江流域气候多样,上游青藏高原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中下游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上游海拔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中下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流域降水较丰沛,但由于水汽输送途径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降水分布不均,整体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mm左右,有70%~90%降水集中在5~10月,暴雨多集中在7~8月(许文锋等,2024)。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易导致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穆宏强,2020)。长江流域的降水是渔业水域水量的主要补给来源。夏季降水集中,为渔业水域提供了充足的水量;而冬季降水较少,可能导致渔业水域水量减少,影响渔业生产。此外,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也可能导致渔业水域水量的波动,对渔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1.4水文要素基本情况及规律
  长江干流流量大,汛期(4~10月)水量占全年水量的80%左右。径流中雨水补给占全年径流量的75%~80%,地下水占20%~25%,还有少量冰雪融水补给。长江流量还存在季节变化明显的特征。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上游的直门达水文站在洪水期流量可达数千立方米每秒,而枯水期流量可能只有几百立方米每秒;中下游的大通水文站年平均流量约29300m3/s,洪水期流量可达7万~8万m3/s。受降水和支流来水等因素影响,长江水位有明显的涨落变化。长江干支流的水位受降水、径流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降水集中,水位上涨;冬季降水减少,水位下降。此外,人类活动如水库调节、灌溉和航运等也会对水位产生影响。长江干流的流速较快,特别是在上游地区,虎跳峡一带流速可达数米每秒;随着河流向下游流动,流速逐渐减慢,中游河段流速相对平缓,一般在1~2m/s;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更缓,在0.5~1m/s。这些流速变化影响了泥沙沉积、鱼类洄游等生态过程。
  长江流域具有*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气候水文条件,这些条件对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和渔业生产存在重要影响。在长江流域的渔业生产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自然条件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渔业规划和管理措施,以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2章研究背景与意义
  2.1研究背景
  长江流域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历史记录有分布的鱼类多达443种(杨海乐等,2023),其中纯淡水鱼类350种左右,淡水鱼类之多居全国各水系之*。在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对象中,长江自然分布的不少于26种,为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刘建康和曹文宣,1992)。在历史*高峰时,长江的捕捞量曾占到当时全国淡水捕捞总产量的60%。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对保障我国的水产品供应发挥了关键作用。长江渔业在我国渔业经济中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渔业捕捞产量高,相关的渔业加工、贸易等产业也十分发达,带动了沿江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腾飞作出过重要贡献。
  长江流域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的水生生物,如中华鲟、长江江豚等,这些物种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长江流域的渔业水域还为大量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长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廊道,其渔业水域连接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湿地等,为生物的迁徙、扩散和交流提供了通道及栖息地,有利于物种的基因交流和种群的繁衍,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通过对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详细调查,人们可全面掌握长江流域水体、底质、生物群落等各要素的具体情况;明确水质的酸碱度、溶解氧、各类污染物含量水平,知悉底质中营养物质及有害物质的积累情况;清晰了解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不同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规律等。区分不同江段、支流、湖泊等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差异,可为针对性的区域生态保护规划提供可靠支撑。对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各项指标的分析,为深人探索长江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观察其物质循环状况、能量流动情况,以及研究生物多样性水平等奠定基础,为科学评判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提供支持。
  调查所获取的翔实数据能够为渔业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资源保护政策提供有力依据,使各项管理措施紧密贴合实际生态与渔业资源现状,真正发挥保护和促进的作用。健康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渔业产业得以持续繁荣的基础保障。定期开展生态环境调查,及时发现并解决诸如水质污染等生态问题,能够维持稳定的渔业资源产量和品质,保障渔业从业者的经济收益,避免因渔业资源匮乏导致的产业衰退风险。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调查对推动渔业产业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调查是长江生态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在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平衡、推动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诸多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长江流域概况 1
1.1 自然地理特征 2
1.2 主要水系分布 2
1.3 气候与水文特征 3
1.4 水文要素基本情况及规律 3
第2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5
2.1 研究背景 6
2.2 研究意义 7
第3章 研究方法 9
3.1 研究区域、时间及内容 10
3.2 样品采集 10
3.2.1 水质样品采集 10
3.2.2 浮游植物样品采集 11
3.2.3 浮游动物样品采集 11
3.2.4 底栖动物样品采集 11
3.3 样品分析与鉴定 11
3.3.1 水质样品分析 11
3.3.2 浮游植物样品鉴定 12
3.3.3 浮游动物样品鉴定 12
3.3.4 底栖动物样品鉴定 12
3.4 评价方法 12
3.4.1 水质指标评价 12
3.4.2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 13
3.4.3 浮游动物多样性分析 13
3.4.4 底栖动物多样性分析 14
第4章 长江流域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现状 15
4.1 长江流域渔业水域水质现状 16
4.1.1 全流域概况 16
4.1.2 长江干流 16
4.1.3 长江主要支流 18
4.1.4 大型通江湖泊 23
4.2 长江流域渔业水域浮游生物现状 24
4.2.1 浮游植物 24
4.2.2 浮游动物 35
4.3 长江流域渔业水域底栖动物现状 40
4.3.1 全流域概况 40
4.3.2 长江干流 42
4.3.3 长江主要支流 44
4.3.4 大型通江湖泊 45
4.4 长江流域主要人类活动 46
4.4.1 全流域概述 46
4.4.2 长江干流主要人类活动 47
4.4.3 典型支流主要人类活动 50
4.4.4 典型大型通江湖泊 55
第5章 长江流域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57
5.1 自然因素 58
5.1.1 水文条件 58
5.1.2 地质地貌 58
5.1.3 气候 59
5.2 人为因素 59
5.2.1 水利工程建设 59
5.2.2 水污染 60
5.2.3 水域生态功能破坏 60
5.2.4 政策法规 61
第6章 长江流域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策略 63
6.1 已开展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及其实施效果 64
6.1.1 湿地恢复项目 64
6.1.2 增殖放流项目 64
6.1.3 生态护坡建设项目 64
6.2 管理体制、执法监管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经验教训 65
6.2.1 管理体制 65
6.2.2 执法监管方面 65
6.3 保护与修复建议 65
6.3.1 优化产业结构 65
6.3.2 强化污染治理 66
6.3.3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66
6.4 长江流域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前景 67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69
7.1 研究结论 70
7.1.1 水质 70
7.1.2 浮游植物 70
7.1.3 浮游动物 70
7.1.4 底栖动物 71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7.2.1 数据时空局限性 71
7.2.2 研究方法与指标单一性 71
7.2.3 对人类活动影响复杂性的考虑不足 72
7.3 研究展望与建议 72
7.3.1 完善监测体系与数据共享 72
7.3.2 创新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 72
7.3.3 深化人类活动影响机制研究 73
7.3.4 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策略研究 73
参考文献 74
附表1 长江流域浮游植物优势种名录 77
附表2 长江流域浮游动物优势种名录 82
附表3 长江流域常见底栖动物名录 8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