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自然概况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3年,前身为“赤水县金沙桫椤、小黄花茶保护点”,1984年建立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1992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唯一一个以桫椤、小黄花茶及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保护区。保护区地处赤水市境内,地理坐标为105°41'~106°58'E、28°20'~28°35N,海拔最低330m,最高1730m。保护区位于大娄山脉北支的西北坡,是由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降低的斜坡地带。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日照少,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充沛,云雾雨日多。河谷1月平均气温7.5℃,极端最低气温-21℃;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41.3℃,日平均气温大于10℃,年积温3614~5720℃。河谷常年基本无霜雪,全年无霜期340~350天。平均降水量1200~1300mm,平均相对湿度达90%。
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93科788属201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8种。有脊椎动物30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0种,中国特有种43种。
二、鸟类研究历史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调查始于1983年保护区建立之时,主要调查时间为1983年7~8月,之后1987年10~11月开展第二次调查。这两次调查均由杨炯蠡、田应洲、邹迅、黄桂彬等开展,共采集鸟类标本321号,根据标本和野外直接观察,记录鸟类14目35科110种和亚种。后由于保护区面积增加,根据吴至康等在《贵州鸟类志》(1986)中记载的采自赤水的鸟类综合分析,将其中55种纳人保护区鸟类名录。
孙亚莉和屠玉麟(2004)补充了鸳鸯Aix galericulata、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领角鹗Otus lettia、灰林鹗Strix nivicolum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008一2013年,保护区委托西南大学对保护区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及大量的标本采集,记录到鸟类104种。根据科学考察结果,并结合历史资料,印显明(2013)整理出保护区鸟类名录,共记录鸟类182种,隶属17目48科115属。
2021年,保护区启动了鸟类专项调查项目,调查团队开展了3年野外调查,新增保护区鸟类33种,根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郑光美,2023)编制保护区鸟类名录,共记录鸟类219种,隶属于18日55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