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原真地理特征区划与形成机制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08509
  • 作      者:
    作者:宋春桥|责编:王腾飞//沈旭//李嘉佳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7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原真地理特征区划与形成机制》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的地理特征与景观原真性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中国原真地理特征的概念内涵与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原真地理特征的抽样调查方法与数据库建设方案,深入分析了原真地理特征的时空演变规律,并研制了中国原真地理特征的区划方案,进一步解析了不同区域原真地理特征的形成机制。《中国原真地理特征区划与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还为中国及不同区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诊断、地理图景设计等提供了重要的本底规律和科学依据。《中国原真地理特征区划与形成机制》通过系统剖析中国原真地理特征的概念模型、测度方法、区划方案、形成机制以及典型案例,为中国在不同地理单元、不同时空尺度下开展“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估与应用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底规律和关键方法支撑。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1.1原真性与原真地理
  原真性的概念*初起源于哲学领域,并逐步在旅游科学、文化和遗产保护等领域得到推广。近年来,原真性概念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中得到广泛重视,原真性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准则和重要评价指标。例如,2015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就专门提及要“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评价其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在多次公开讲话中提及原真性,如2016年1月,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2021年4月在广西考察时强调:“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2022年11月在《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强调:“要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把更多重要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地。”
  在原真性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从地理学视角明确,在国家尺度上究竟哪些地理对象具有原真性?具有原真性的地理特征在空间上具有什么样的分布格局?2019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专项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蓝图与实施途径。专项在项目十“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技术与应用示范”中专门设置“生态文明建设原真地理特征与区划”课题,重点研究原真地理特征和生态文明模式的时空格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本底规律信息。该研究所提出的原真地理特征是指:受人类活动干扰少,保持自然特征和自然演替状态,保存较为完整的地理特征。在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原真地理特征是地理学者对“美丽中国”中美的高度抽象和凝练,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予以优先考虑、积极保护、合理利用的地理要素。
  在理论层面上,原真地理特征是基于空间位置以及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在一定空间上具有真实性、纯粹性以及原生态等特点,同时反映人类文化活动与地表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理现象的全部组成要素。对原真地理特征的直接探讨,现有文献还较少涉及,但对具有原真性的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已有较多开展。地理学中的空间分异特征即区域差异性,可理解为地理要素随空间变化所呈现出来的不均匀性和不一致性。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和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是地理学区域学派的代表。中国学者非常重视区域差异性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疆域广阔,地理环境差异性极大,这为区域差异性的研究创造了基本条件;同时中国的区域开发、战略规划、环境治理等宏观政策的制定也为不同地理要素的区域差异性研究提供了内在动力。对地理要素的区域差异性研究,早期主要依赖于对区域特征的简单描述,而随着计量地理学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科学的运用,综合运用多种定量指标和地理模型可实现对不同地理要素在不同尺度上空间分异规律的刻画与解释。
  从形成机制角度分析,原真地理特征更多反映的是一种不易被改变的自然禀赋,具有*特性与客观性。原真地理特征的形成机制的探究,需要根据区域的不同解析其构成要素,而不同地理要素的形成机制又依赖于不同的理论支撑。事实上对不同地理要素,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时空特征的形成机制均已有较多研究。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是其*特的地理特征,而这种地貌景观的形成机制可借助于地貌发育中的戴维斯侵蚀旋回理论予以解释,即将地形理解为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具体而言,黄土地貌的形成一方面受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古地貌控制,另一方面也受流水侵蚀、重力侵蚀等内外营力的影响,此外不同历史时期受气候干湿交替,黄土堆积和黄土侵蚀轮流主导地貌发育过程,从而*终形成了现今的整体地貌格局。除了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原真地理特征的孕育过程也深刻地受到人类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影响。例如,黄土高原地区从早期的坡地耕作到如今的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土地资源得到保护,人民群众进一步保护水土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加强,现有合理的生态文明模式从而得到更好的推广。此外,古村落的保护也属于被重点关注对象。从人居环境角度出发,传统民俗村落可视为原真地理特征的重要样板。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结晶,传统民俗村落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江南的水乡古镇、安徽的徽州古村落、贵州的苗寨侗寨等,这些人居景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了当地自然条件的约束,另一方面这些景观能够长期存留则体现了其与原真地理特征间的高度适配。众多学者围绕古村落的景观基因、空间特征、文化内涵等开展了系列研究,有效提升了对**的生态文明模式的认知、保护与推广。综上而言,开展原真地理特征形成机制的研究,需要参考已有对单一地理要素形成机制分析的结果,同时解析不同要素在构建原真地理特征时的重要性程度与作用方式。
  从演变规律角度分析,对原真地理特征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部分地理要素或部分地理对象层面,缺乏针对原真地理特征的定量表达方法和对其时空格局的系统评价。从地理学的视角和研究范式出发,开展原真地理特征区划无疑是*具直接性、综合性与实践价值的研究目标。地理区划是在时空规律和驱动机制分析基础上,对地理要素或现象进一步的抽象认知,是认识地理特征和发现地理特征的一种科学方法。虽然当前还未见报道开展面向原真地理特征的地理区划研究,但针对不同地理要素的区划研究已有较多成果,其中代表性工作有黄秉维(1958)、任美锷和相韧章(1963)等开展的综合自然区划,朱显谟(1958)、景可(1985)等开展的黄土高原侵蚀区划,傅伯杰等(2001)开展的生态区划,周成虎等(2009)开展的地貌区划等。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地理学者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及地域分异的认知水平和深度。事实上,区划本身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并不是*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进一步提高对区域自然环境现状的认知与理解,在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对区域的综合治理和全面开发,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面向原真地理特征区划方法研究中,一方面需要借鉴现有**的地理区划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区划方案的具体应用与综合管理,增加对动态区划的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综上所述,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条件差异显著,造就了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因此不同区域所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能源等方面的问题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特征。通过对中国典型地理单元的抽象解析不难发现,原真地理特征就是“美丽中国”美的基础和美的源泉,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重点保护、积极传承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对象。本书在中国原真地理特征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之上,按照“时空规律分析—作用机制探索—模式区划提炼”的研究思路,系统地分析中国原真地理特征空间分异和时间演替规律,研究原真地理特征人地相互作用关系,揭示区域原真地理特征的形成机制。本书将为不同区域、不同尺度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估与应用实践提供地理环境认知基础,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原真地理特征对标模式。
  1.2原真性与原真地理研究进展
  1.2.1原真性的概念提出与内涵发展
  “原真性”由“authenticity”翻译而来,英文本义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含义(刘爱河,2009;张朝枝等,2008)。原真性是一个动态、多元和复杂的问题,“原真性”一词中的“原”与原初的这层含义相对应,“真”就与真实的、可信的这两层含义相对应,因此完整地表达了这三层含义。目前,世界上对原真性的理解存在两种立场:一种更多关注遗产的商业价值,给文物古建及历史风貌造成伤害;另一种强调保护,以遗产原真性的绝对重要性作为核心,对遗产资源进行文物式保护,忽略了对现代生活的追求,这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肖汉江和雷莹,2012;杨新海等,2011)。当然,东西方由于历史背景、发展状况的不同,对原真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东方对原真性的认识看重的是无形的价值,而西方则看重有形的历史物质特征。不过它们存在一条共识,即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价值、文化情感价值和功用价值”,这是一条具有普遍适用性价值的核心原则。
  原真性很难用精确的语言进行定义,也没有包含程度、形式、范围等的统一的评判标准。学者们多以国际宪章和相关文献为基础,结合研究对象阐释原真性的内容,导致原真性的定义呈现多角度、多意义的趋势。与此现象相关的原真性研究总共分为三个方向:原真性评判标准的统一性、原真性的适用范围,以及对原真性的存在意义的相关讨论。
  中国学界目前普遍认为原真性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吴兴帜(2016)认为无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的原真性都不存在统一的衡量标准,并从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出发,提出完整的文化体系和原生性主体可以作为衡量原真性的标准之一。杨正文(2014)指出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是让多元文化得到均衡的发展权利,这就要求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不同遗产的原真性。竺剡瑶等(2012)也认为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不存在统一的固定标准,因原真性是遗产和其文化内涵的契合度的表征之一,会随着价值判断的标准而不断改变。
  原真性的适用范围的讨论,也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而转变,呈现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发展的趋势。杨小青(2021)认为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的同时,应当注重保护物质背后的非物质层面的精神和文化等的原真性。张泉(2021)基于中国目前各项工作均以人为本的大背景,提出原真性不应只局限于建筑的保护,应扩展至历史街区风貌、建筑营造工艺以及非物质的历史文化传统日常生活的更新与保护。马云晋(2019)也指出要注重保护历史街区中特色手工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张成渝(2012)则总结性地提出,对原真性的讨论应由物质层面向非物质层面转换,同时要特别注意活态的非物质遗产,应针对性地提出演进中的原真性。
  由于原真性具有评判标准多样、适用范围易变的特性,诸多学者对原真性提出了质疑与批判,认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会阻碍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先,原真性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受到质疑。孙静(2021)从人文区位视角出发,提出遗产是动态和思辨的观点,而原真性强调的修旧如旧理念与此相悖,故应更多地关注富有历史感的人文区位学,并跳出仅强调物的原真性的框架。肖佳琦(2021)也认为刻板维持原状的原真性,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历史建筑修复的桎梏,建筑的修复应当对原真性进行一定的取舍。其次,对原真性在实践中的操作性的批判。缪璇和杨雪松(2017)基于对原真性理论下实际案例的分析指出,原真性理论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下具有不同特征,不加区别地使用导致原真性可操作度往往和实践不匹配。此外,对原真性的研究内容存有质疑。刘晓春(2013)指出,在有关原真性的相关研究逐步从本质论向建构论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的原真性研究应跨越出仅探究文化遗产的物质表象的学术范式,更多地关注遗产的发展过程和历史内涵,从而构建原真的文化遗产。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原真性概念的理解以及实践发展仍然存在差异,关于它的定义和内涵的完善仍然在不断地进行。
  1)国外发展状况
  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兴起了“哥特复兴”的运动,修复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并兴建了许多哥特式建筑,之后这个运动又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各国。“哥特复兴”带有较强的建筑师主观意志,因而遭到了社会的广泛批评。19世纪上半叶,欧洲文物保护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了法国,法国的维奥莱-勒-迪克(Viollet-le-Duc)主张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在于原有建筑风格的完整保留和统一,修复的过程就是恢复建筑的完整性,随着对中世纪时期历史和考古知识的深入了解,建筑师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在修复过程中添加一些其认为必要的部分,将历史建筑修复到其理想的形式,这种被称为“风格化修复”的方式当时风靡了几乎欧洲所有的国家。巴黎圣母院就采用了“风格化修复”的方式,在它的大厅上建造了本来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原真性与原真地理 1
1.2 原真性与原真地理研究进展 3
1.2.1 原真性的概念提出与内涵发展 3
1.2.2 原真性保护理论与实践 8
1.2.3 原真地理特征的重大保护行动计划 17
第2章 中国地理特征总体格局 19
2.1 中国地形地貌要素的地理格局 19
2.1.1 中国地形地貌的总体格局 19
2.1.2 中国地形地貌的成因 21
2.1.3 中国地形地貌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23
2.2 中国气候要素的地理格局 24
2.2.1 中国气候总体格局 24
2.2.2 中国不同气候要素分布特征 26
2.2.3 中国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29
2.3 中国水文要素的地理格局 30
2.3.1 中国水文水资源总体格局 30
2.3.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水安全现状 32
2.4 中国土壤要素的地理格局 34
2.4.1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34
2.4.2 中国土壤属性 36
2.4.3 中国土壤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37
2.5 中国生态要素的地理格局 39
2.5.1 中国生态分布总体格局 39
2.5.2 典型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 40
第3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原真地理特征概念内涵 44
3.1 原真地理特征基本概念 44
3.2 原真地理特征表征的基本单元与分类编码 45
3.2.1 基本地理单元划分原则 45
3.2.2 基本地理单元划分层级 45
3.2.3 基本地理单元划分流程 48
3.2.4 基本地理单元分级分类与编码 49
第4章 中国原真地理特征分析的数据基础与方法体系 58
4.1 地理特征原真度表达的方法体系 58
4.2 原真地理特征表达的数据源 60
4.2.1 “水土气生”维度关键地表参数数据源 61
4.2.2 社会经济人文要素 67
4.2.3 野外调查数据 67
4.3 原真地理特征野外调查 67
4.3.1 原真地理特征野外调查原则 67
4.3.2 原真地理特征野外调查内容 68
4.3.3 原真地理特征野外调查程序 69
4.3.4 原真地理特征野外调查的点抽样方法 70
4.4 原真地理特征野外调查示范 78
4.4.1 贵州省施秉县原真地理特征野外调查 79
4.4.2 广东省龙川县原真地理特征野外调查 81
4.4.3 青藏高原羌塘无人区原真地理特征野外调查 83
4.5 原真地理特征数据库建设 84
第5章 中国原真地理特征时空演变格局 88
5.1 原真地理特征区识别与演变格局 88
5.1.1 原真地理特征区识别方法 88
5.1.2 中国原真地理特征区分析 90
5.2 面向关键指标的中国原真地理特征时空变化规律 91
5.3 面向标志事件的中国原真地理特征时空变化规律 101
第6章 中国原真地理特征区划 107
6.1 中国原真地理特征区划技术方案 107
6.1.1 中国原真地理特征区划的总体目标 107
6.1.2 中国原真地理特征区划的基本原则 108
6.1.3 中国原真地理特征区划的技术流程 109
6.1.4 中国原真地理特征区划的技术方案 109
6.2 中国原真地理特征区划结果 112
6.3 省级尺度原真地理特征区划实践 115
6.3.1 省级尺度原真地理特征区划的技术方案 115
6.3.2 省级尺度原真地理特征区划的划分结果 117
第7章 中国原真地理特征的形成机制 119
7.1 高原真地理特征区形成机制解析 119
7.2 中高原真地理特征区形成机制解析 131
7.3 中原真地理特征区形成机制解析 143
7.4 低原真地理特征区形成机制解析 152
第8章 原真地理特征保护实践案例与对策建议 154
8.1 中国大河岸线保护的原真性理念实践 154
8.1.1 大河岸线原真性的理论内涵 154
8.1.2 评估方法和数据来源 156
8.1.3 长江岸线陆域原真性评估结果分析 158
8.2 中国原真地理特征保护的对策建议 161
参考文献 16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