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面向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沿海港口体系演化研究
0.00     定价 ¥ 9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47613
  • 作      者:
    作者:彭琰|责编:朱亚琪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
收藏
作者简介
彭琰,博士,助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交通地理、港口体系演化和北极航线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多类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在Ocean &Coastal Management、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Transport Policy、《运筹与管理》等SSCI/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立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需求,聚焦面向“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沿海港口体系演化问题,依循“港口点联系→港口局部空间联系→港口国内内陆联系→港口国外海向联系”的研究路径展开系统性研究。本书一方面建构了“冰上丝绸之路”对港口体系演化影响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另一方面预测了中国沿海港口体系货运功能结构、货运空间结构、陆向腹地和海向腹地的演化情况,研究表明,中国沿海港口体系将呈现集中化趋势凸显、港口发展层次性加强、海向空间联系增强、区域化发展态势显现的演化趋势。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
一 “冰上丝绸之路”相关研究
二 港口体系功能结构、空间结构与腹地相关研究
三 港口被航运公司和托运人选择相关研究
四 海运网络相关研究
五 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思路
二 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研究假设和逻辑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 “冰上丝绸之路”
二 港口体系
三 中国沿海港口体系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港口体系演化理论
二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三 随机效用理论
四 复杂网络理论
第三节 研究假设与研究逻辑
一 研究假设
二 研究逻辑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沿海港口体系货运功能结构演化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货种选择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 货运功能结构演化情景设置
二 港口货物吸引潜力模型
三 港口功能模型
四 位序—规模法则
五 数据来源及参考
第三节 货运功能结构演化分析
一 综合型/专业型港口演化
二 港口功能等级演化
三 港口功能规模演化
四 港口功能层次演化
第四节 货运功能类型划分
一 货运规模划分
二 货运功能划分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沿海港口体系货运空间结构演化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 货运空间结构演化情景设置
二 港口货物吸引潜力模型
三 空间自相关分析
四 数据来源及参考
第二节 货运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一 港口体系的空间异质性演化
二 港口的空间异质性演化
第三节 货运空间类型划分
一 港口货运规模划分
二 货运等级区划
三 综合货运空间划分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沿海港口体系陆向腹地演化
第一节 研究区域和演化情景设置
一 陆向腹地区域和港口选择
二 陆向腹地演化情景设置
第二节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一 模型构建
二 系统效用函数
三 数据来源
第三节 陆向腹地演化分析
一 港口优势陆向腹地演化
二 港口概率陆向腹地演化
三 港口主要竞争陆向腹地演化
第四节 启示、原因和政策含义分析
一 估计模型的符号观测
二 陆向腹地演化动力分析
三 评估“冰上丝绸之路”属性变化对陆向腹地演化的影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沿海港口体系海向腹地演化
第一节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 港口海向腹地的复杂网络划定法
二 中国沿海港口体系海向腹地网络构建
三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模型构建验证及演化情景设置
一 海向腹地网络演化模型构建
二 模型验证与结果分析
三 海向腹地网络演化情景设置
第三节 海向腹地演化分析
一 海向腹地网络演化
二 海向港口型腹地演化
三 海向国家型腹地演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沿海港口体系演化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演化趋势分析
一 集中化趋势凸显
二 港口发展层次性加强
三 海向空间联系增强
四 区域化发展态势显现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政策建议
二 中国沿海港口体系规划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