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技术预见报告)/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丛书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8867496
  • 作      者:
    编者: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责编:牛玲//高雅琪
  • 出 版 社 :
    龙门书局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内容介绍
技术预见是致力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而对远期技术发展进行有步骤地探索的活动。《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技术预见报告》结合工程科技特点,设计了需求牵引、愿景驱动、专家判断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技术预见方法与应用流程;面向我国国家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科技的需求,对未来20年的工程科技关键技术进行预测与选择,遴选出面向2040年我国工程科技各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及颠覆性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判关键技术突破和社会应用的进程与条件,对关键技术选择达成基本共识。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国内外技术预见方法创新
  及技术预见实践推进
  科技创新塑造未来,顺应和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大势、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手段。技术预见作为未来科技发展态势分析、关键技术预测,以及凝聚社会共识开展技术选择的工具,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预见活动逐渐成为世界潮流,当前,随着技术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技术交叉融合性不断深入和不确定性不断加大,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如何更加准确有效地预见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形态,成为世界技术预见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关注点。经过持续探索实践,不断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逐步形成了以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为基础的较为系统化的技术预见方法体系,推动了技术预见理论方法与应用的创新,使得技术预见日益成为政府、智库、企业等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关键工具。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推进了一系列技术预见活动,意图在全球科技竞争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大背景下,不断加强关键技术前瞻布局,抢占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制高点,提升或强化国家科技与产业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国家和学者围绕技术预见的有效性开展了技术预见效果评估,以期进一步提高技术预见的效率和效益。本章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技术预见活动的相关进展和成果进行分析,并对技术预见效果评估的方法与实践进行介绍。
  **节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预见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 技术预见报告》①较为系统地概述了技术预见的发展及主要的技术预见方法。根据技术预见的发展历程,国外学者将其划分为多个代系。近年来,随着当下工业4.0、网络政治、网络空间、生物技术、伦理价值观和经济角色等新兴因素的出现,有学者提出了技术预见6.0的观点,认为当前技术预见已经迈入了网络化时代。
  在技术预见代系划分方面,Yüksel等学者根据技术预见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对其发展阶段进行总结,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技术预见代系②。2008年,《技术预见手册:概念与实践》(The Handbook of Technology Foresight:Concepts and Practice)③一书正式将技术预见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代系,并给出明确定义。根据上述学者的观点,**代技术预见主要开展技术预测活动,围绕技术本身进行动态分析,参与者主要是领域科技专家;第二代技术预见发展到对技术和市场进行同步分析,探索科学技术对市场的贡献及科学技术如何受到市场的影响,着重强调市场发展及环境变化、社会问题等非市场因素带来的技术发展机遇,主要参与者包括学者与产业界人士,其预见目标是建立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提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第三代技术预见将技术与市场的关系拓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把社会趋势、制度构架等多种因素与技术发展联系起来,进一步关注社会影响,这一过程中,更多的社会利益相关者,包括非政府组织、消费者团体等参与到技术预见过程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成为技术预见的重要目标;第四代技术预见则更加关注系统性科技创新,技术预见本身成为系统性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预见过程中,引入多元化的参与者,更多的与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相关的人员参与进来,协调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和活动,推进开放式创新、建立创新生态体系成为技术预见的目标之一;第五代技术预见则更深入地与策略性决策相整合,技术预见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技术预见专家、专业人士和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技术预见中涉及和融入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问题,技术预见成果成为科技战略决策的一部分。
  2018年,?ifci和Yüksel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预见6.0的概念,即第六代技术预见(The 6th Generation Technology Foresight)。这是工业4.0以后的新一代技术预见,与以往的区别在于,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新一代技术预见将需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在网络意见领袖、网民、未来主义者、技术专家及未来学家等人群之间建立起交互网络,形成“社会互动、行动和决策”的新形式,从而通过吸取更多的知识来创造有效的未来知识。此外,新一代技术预见将模糊消费者和生产者在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综合利益相关者的理想愿景和基于大数据的客观依据来擘画未来。有关技术预见的六个代系的说明见表1-1。
  随着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创造的快速发展,相对于以往而言,有关未来的弱信号可以被更为快速而容易地捕捉到,这使得未来主义者可以结合大数据、网络及自身的见解来预测未来。对此,?ifci和Yüksel⑤将一种线上技术预见调查框架作为技术预见6.0的方案(图1-1),认为达到人类或超越人类水平的机器人及一般智能水平的半机械人将是技术预见6.0的重要参与者。
  图1-1 第六代技术预见方案
  技术预见6.0作为技术预见的新发展阶段,指的是伴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更加关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创新;同时,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预见的范畴将进一步拓展,立足人类长远发展、建构未来理想社会,面向未来的发展愿景、更多的价值观和未来观将成为技术预见的重要考虑因素。同时,与以往的技术预见相比,除技术预见专家、各领域科技专家,产业界、政府及社会利益相关方参与外,将更加有赖于信息技术手段发现未来发展趋势,更加广泛地融入网民的意见与判断,同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也将成为预见的主体之一。
  这体现了随着技术预见的发展,技术预见将更加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参与主体将更加多元化,信息搜集范围将更加广泛,将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挖掘未来发展征兆,挖掘和分析利益相关者对未来的诉求,更多地考虑未来发展愿景与技术推动的相互作用,技术预见成为更复杂情景下的技术路径选择。
  当前,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定量化方法成为技术预见活动的重要支撑,包括技术热点识别、技术演化分析、技术趋势研判、新兴技术预测、颠覆性技术识别,以及技术发展前景预测等。同时,随着技术预见向“战略预见”延伸发展,其越来越强调预见过程和决策制定两方面的整体性,强调技术与预见方法的集成应用,综合各类技术预见方法、融合定量化分析与专家研判,并加入情景分析、战略选择等方法,开发信息化平台支撑技术预见越来越得到重视。Ord和Lowe⑥针对构建预测支持系统(forecasting support system,FSS)作了系统阐述,强调用户能够结合相关信息、分析模型及可视化手段,生成(或创建)预测结果并监控其准确性,而且通过数据预处理、统计建模和监控过程,可支撑用户基于统计数据的分析结果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欧洲议会未来科学技术小组(European Parliament Panel for the Fu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OA)⑦通过构建“未来平台”(Futures Platform),收集和分析技术趋势等知识信息,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工具和有远见的专家团队研判预测未来科技发展路线。Durst等⑧开发了一种包含39种预见方法的风险评估与地平线扫描(risk assessment and horizon scanning,RAHS)预测系统,涉及不确定性分析、探索性情景构建和战略选择评价等环节。随着“中国工程科技2024发展战略研究”的持续推进,中国工程院也积极探索将专利、文献等大数据应用于技术预见的理论和方法,为德尔菲法、专家分析法等依赖专家经验知识的方法提供客观依据;基于融合大数据分析的技术预见方法框架,开发出工程科技战略咨询“智能支持系统”(intelligent Support System,简称iSS平台),作为支持技术预见、支撑战略研究与咨询研究的重要手段⑨,并且随着研究工作的推进不断对平台的功能进行改进和丰富。
  总之,面向不同的技术预见需求和技术预见目标,未来的技术预见活动,将进一步考虑方法的系统性和适用性、强调定量化方法的应用、加强方法的创新性和融合应用。在推进技术预见活动的同时,对技术预见方法和效果进行评估,将有助于不断提高技术预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第二节 全球主要技术预见活动及其成果
  技术预见可为世界各国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应对长期问题与挑战、描绘未来社会蓝图提供重要参考。本小节主要介绍2015年以来世界主要技术预见活动情况及成果,包括主要国家、国际组织、知名智库等。
展开
目录
目录
总序 i
前言 vii
**章 国内外技术预见方法创新及技术预见实践推进 1
**节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预见 2
第二节 全球主要技术预见活动及其成果 6
第三节 技术预见效果评估与经验总结 54
第二章 中国工程科技2040技术预见方法体系及整体分析 86
**节 需求牵引、愿景驱动的中国工程科技2040技术预见
方法体系 86
第二节 中国工程科技2040技术预见应用流程与调查方案 99
第三节 工程科技2040技术预见专家调查结果总体分析 102
第三章 信息与电子领域技术预见分析 112
**节 世界信息与电子领域工程科技发展趋势 112
第二节 技术预见结果分析 116
第三节 信息与电子领域关键技术方向选择 126
第四章 先进制造领域技术预见分析 135
**节 世界先进制造领域工程科技发展趋势 135
第二节 技术预见结果分析 137
第三节 先进制造领域关键技术方向选择 145
第五章 先进材料领域技术预见分析 151
**节 世界先进材料领域工程科技发展趋势 151
第二节 技术预见结果分析 154
第三节 先进材料领域关键技术方向选择 165
第六章 能源与矿业领域技术预见分析 173
**节 世界能源与矿业领域工程科技趋势分析 173
第二节 技术预见结果分析 179
第三节 能源与矿业领域关键技术方向选择 187
第七章 环境生态与绿色制造领域技术预见分析 196
**节 世界环境生态与绿色制造领域工程科技趋势分析 196
第二节 技术预见结果分析 202
第三节 环境生态与绿色制造领域关键技术方向选择 211
第八章 空间海洋与地球观测领域技术预见分析 219
**节 世界空间海洋与地球观测领域工程科技发展趋势 219
第二节 技术预见结果分析 226
第三节 空间海洋与地球观测领域关键技术方向选择 235
第九章 城镇化与基础设施领域技术预见分析 244
**节 世界城镇化与基础设施领域工程科技发展趋势 244
第二节 技术预见结果分析 248
第三节 城镇化与基础设施领域关键技术方向选择 257
第十章 交通领域技术预见分析 265
**节 世界交通领域工程科技发展趋势 265
第二节 技术预见结果分析 269
第三节 交通领域关键技术方向选择 279
第十一章 农业与食品领域技术预见分析 287
**节 世界农业与食品领域工程科技发展趋势 287
第二节 技术预见结果分析 291
第三节 农业与食品领域关键技术方向选择 300
第十二章 医药卫生与人口健康领域技术预见分析 308
**节 世界医药卫生与人口健康领域工程科技发展趋势 308
第二节 技术预见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312
第三节 医药卫生与人口健康领域关键技术方向选择 321
第十三章 公共安全领域技术预见分析 329
**节 世界公共安全领域工程科技发展趋势 329
第二节 技术预见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334
第三节 公共安全领域关键技术方向选择 346
第十四章 关键共性技术与颠覆性技术 355
**节 关键共性技术 355
第二节 颠覆性技术 365
结语 376
附录 技术预见专家调查参调专家名单 37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