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低轨卫星增强GNSS原理与应用(精)/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丛书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5279
  • 作      者:
    作者:李博峰//葛海波|责编:杜权//吴春花|总主编:孙和平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内容介绍
低轨卫星增强GNSS是未来导航卫星发展趋势之一,有望突破当前全球瞬时高精度定位的瓶颈,为未来综合PNT服务提供重要基础保障。《低轨卫星增强GNSS原理与应用》系统阐述低轨卫星增强GNSS的体系架构、典型应用和关键技术。*先,阐述当前GNSS及低轨卫星发展现状;然后,针对当前GNSS在高轨卫星轨道确定及全球瞬时高精度定位中遇到的难题,提出低轨卫星增强GNSS的可能性;*后,系统阐述低轨卫星增强GNSS的整体框架,包括系统组成、系统运行方式、时空基准维持等关键技术和典型示范应用。《低轨卫星增强GNSS原理与应用》内容涵盖作者在该领域取得的多年科研成果,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绪论
  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成功应用,推动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蓬勃发展。目前,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全球或区域导航卫星系统包括美国GPS、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lenavig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欧洲伽利略(Galileo)卫星导航系统、日本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satellitesystem,QZSS)和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ndian region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IRNSS)。以GPS为代表的GNSS,全天候为人类提供定位、导航、授时(positioning,navigation and timing,PNT)服务,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无人驾驶、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兴技术不断发展,对空间位置信息的需求呈现从事后到实时、从低精度到高精度、从区域到全球的趋势发展。当前高精度定位技术主要依靠实时动态定位(real-time kinematic,RTK)或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然而这些技术或者这些技术的衍生技术(网络RTK、PPP-RTK)依然无法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实时高精度定位。
  近年来,随着火箭运载技术、大型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的迅速发展,利用低轨卫星进行对地科学研究、全球互联网建设和移动通信网络搭建逐渐成为主要趋势。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就提出了铱星星座的建设计划,从而实现全球通信功能。但由于当时技术不成熟、资金不足等因素,铱星星座项目*终破产。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出现多个低轨卫星星座建设计划,包括美国的Starlink星座、英国的OneWeb星座和加拿大的Lightspeed星座。低轨卫星星座加强了通信能力,将实现互联网的全球覆盖,为人类社会生活提供更高质量的通信及网络服务。除了通信功能,未来低轨卫星还将搭载发射导航信号的发射器,与现有的GNSS共同形成低轨卫星增强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LEOenhanced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LeGNSS),这意味着未来PNT服务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低轨卫星轨道高度低,对于地面测站接收的低轨卫星导航信号强度更大,信号抗干扰能力更强;此外,低轨卫星的运行速度快,使得卫星的几何构型变化十分迅速,这对地面测站加快模糊度的解算及实现快速收敛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低轨卫星还将在卫星定轨、空间天气监测、地球重力场探测、冰川变化、水储存量变化和岩石圈建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基于LeGNSS,对建设下一代GNSS,实现全球实时高精度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章将在介绍GNSS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当前GNSS精密定轨定位技术及其存在的难点问题,随后介绍低轨卫星星座及LeGNSS发展现状。
  1.1 GNSS发展现状
  导航卫星系统是以人造卫星为导航工具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全天候位置、速度与时间信息。因此,卫星导航系统又称PNT系统。GNSS泛指地球上所有的导航卫星系统,包括全球导航系统、区域系统和增强系统。全球四大导航系统为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和中国的BDS。区域系统包括日本的QZSS和印度的IRNSS。
  虽然四大导航系统对自身定义与服务目标互不相同,但均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定位服务,且系统构造基本一致。GNSS一般由空间部分、控制部分及用户部分组成。空间部分主要由导航卫星组成,它们通常为中地球轨道(medium earth orbit,MEO)卫星、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GEO)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nclined geosynchronous orbit,IGSO)卫星。导航卫星的主要功能是将导航信号传输至接收机,让地球上任何位置都能观测到足够数量的卫星。控制部分主要负责监控GPS的工作,是整个系统的大脑。该部分一般包括若干个监测站、注入站和一个主控站。监测站负责跟踪和监测卫星信号,接收导航电文,采集气象数据等工作。注入站则负责将导航电文和控制命令播发给卫星。主控站负责协调各方面的运行,是控制部分的核心部分。用户部分主要指利用GNSS的各种客户。客户通过各种类型的接收机来接收和跟踪GNSS导航信号,并利用导航信号解算出接收机的位置、速度和接收时间,从而实现PNT。此外,不同用户可接收的导航信号不同,一般分为民用、商用和军用等多种用途。目前,民用接收机已经具备多频多模的形式,可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下面简要介绍各导航系统空间部分发展现状。
  1.1.1 GPS
  GPS是由美国开发的全天候PNT系统。在开发GPS前,美国拥有世界上**个成功运行的导航系统——海军导航卫星系统(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NNSS)。该系统通过多普勒频移原理实现导航定位,但其消耗的定位时间长、定位精度低。而后,为加强军事力量,满足军方在导航定位方面大范围、高精度、实时性的需求,美国开始研发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GPS的研发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阶段是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其目的是证实GPS的可行性。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研制GPS接收机和组建地面跟踪网,利用地面信号发射器代替卫星,验证接收机是否可利用GPS信号获得高精度的定位结果。第二阶段是全面建设和试验阶段。1979~1984年,美国陆续发射7颗实验卫星,并研制各种用途的接收机,允许一部分用户实现全球定位功能。第三阶段是实用组网阶段。1989年**颗GPS工作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GPS迈入工程建设阶段。GPS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次被美国空军使用。因其优秀的工作性能和充满潜力的应用价值,GPS受到广泛关注,并刺激了世界各国对卫星导航系统研发计划的萌芽。1993年,美国完成GPS星座(21+3)的建设,并开始提供免费的民用GPS信号服务。1995年4月,美国国防部正式宣布GPS具备完全服务能力(full operational capability,FOC),其*初星座设计如图1.1所示。
  在早期的系统设计中,GPS提供精密定位服务(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PPS)和标准定位服务(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SPS)两种功能。PPS主要面向军事、政府机构的用户和特定民用用户,而SPS面向全世界用户,不收取任何费用,二者的预计定位精度分别为10m和100m。但在GPS试验阶段,结果表明GPS的定位精度远超设计标准,仅使用C/A码就能达到14m的定位精度,利用P码可实现3m的定位精度。为自身安全考虑,美国于1991年决定实施选择可用性(selective availability,SA)和反电子欺骗(anti-spoofing,AS)政策。SA政策通过降低卫星轨道和钟的质量,使得民用定位精度大幅降低。AS政策则是将P码与机密的W码模二相加得到Y码,使非授权用户无法利用P码进行定位,同时也不能利用P码和C/A码进行相位联合解算。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卫星导航系统需求的加大,新卫星导航系统如BDS、Galileo等相继诞生,给GPS带来了新的竞争与挑战。传统的GPS信号存在通道单一、易受干扰、民用P码难捕获等缺点。此外,差分技术和载波相位测量技术的发展使定位精度不受SA政策的限制。因此,为巩固自身的领先地位,满足国家竞争需要,美国政府于2000年5月1日停用SA政策,并于2005年提出在新GPS卫星中增加L2C和版权页L5两个民用信号,将其分别用于非生命安全类和生命安全类的应用。同时,为增强对全球民用、商业和科研用户提供的服务,完善GPS工作卫星导航信号的建设,美国启动GPS现代化计划,加强了美国的军事实力,并在民用导航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
  对于GPS空间部分,为保证全球任意地点任意时刻都能观测到4颗GPS卫星,GPS由24颗轨道高度约为20200km的中轨卫星组成。整个星座由6个均匀分布、倾角为55°的轨道面组成,每个轨道面中有4颗GPS卫星,轨道周期为11h58min。实际上,为了更好地覆盖全球区域,GPS在轨运行的卫星超过24颗。
  GPS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5代卫星,从BLOCKIIA、BLOCKIIR、BLOCKIIR-M、BLOCKIIF到BLOCKIII/IIIF。截至2023年7月,GPS星座共有31颗在轨运行卫星,其中包含6颗BLOCKIIR、7颗BLOCKIIR-M、12颗BLOCKIIF和6颗BLOCKIII/IIIF卫星。目前,GPS主要频率为L1和L2,新增加的L2C和L5,在新一代的GPS卫星BLOCKIIR-M(L2C)和BLOCKIIF(L2C和L5)中播发,其导航信息精度显著提高。*新一代的BLOCKIII于2018年发射,并播发L1C频率信号,不再具有SA功能,其寿命相比上一代卫星更长。美国空军于2018年9月生产22颗GPSIIIF卫星。此类卫星配备激光反射器,具有搜索和救援功能。*早的BLOCKIIA卫星已经服役20多年,在2016年初已经从星座中移除。图1.2显示各类GPS卫星图,表1.1给出GPS卫星的特点。
  1.1.2 GLONASS
  在GLONASS诞生前,苏联拥有西科琳(Tsiklon)卫星定位系统。与美国的Transit卫星系统类似,该系统无法提供快速的定位结果。为提高军事实力,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GLONASS。苏联解体后,GLONASS由俄罗斯继承和研发,其开发过程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阶段(1982~1990年),主要开展GLONASS试验测试和建设。1982~1985年,由4颗卫星组成的试验系统通过测试,验证其达到了基本性能指标。随后开始扩展空间星座,至1990年,GLONASS**阶段的系统测试计划完成。
  (2)第二阶段(1990~1995年),主要进行GLONASS用户设备的测试和GLONASS系统的完善。1993年,俄罗斯总统宣布GLONASS正式开始运行。而直到1996年,GLONASS系统才完成24颗卫星的发射,组成完整的星座。
  GLONASS由24颗均匀分布在3个轨道面上的MEO组成,其轨道高度约为19140km,略低于GPS卫星,轨道倾角为64.8°,轨道周期为11h16min。与GPS不同,GLONASS为更好地覆盖高纬度地区(本土),其轨道倾角比GPS高10°左右。GLONASS一天绕地运行约2.125圈,同一轨道面相邻卫星的间隔正好为1/8圈,即一天后的同一时间,同一方向出现的是一颗相邻卫星,每隔8天循环一次。这样的星座结构有助于卫星的均匀跟踪。
  GLONASS发展至今,已经到了第三代,从**代GLONASS到目前主要运行的第二代GLONASS-M再到第三代GLONASS-K。目前,GLONASS以GLONASS-M为主,但是已经有1颗GLONASS-M+卫星和两颗GLONASS-K1卫星。**代和第二代GLONASS卫星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信号调制方式。除具有星间链路及更加稳定的钟以外,新一代GLONASS将支持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技术(Urlichichetal.,2011)。各类GLONASS卫星如图1.3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GNSS 发展现状 2
1.1.1 GPS 2
1.1.2 GLONASS 4
1.1.3 Galileo6
1.1.4 BDS7
1.1.5 QZSS8
1.1.6 IRNSS 8
1.2 GNSS精密定轨定位技术发展现状 8
1.2.1 GNSS精密定轨技术发展现状 8
1.2.2 GNSS精密定位技术发展现状 12
1.3 低轨卫星发展现状 16
1.4 低轨卫星定轨技术发展现状 19
1.5 联合定轨技术发展现状 20
参考文献 21
第2章 精密定轨定位基础理论 29
2.1 时间系统与坐标系统 29
2.1.1 时间系统及其转换 29
2.1.2 坐标系统及其转换 33
2.2 观测模型与误差模型 40
2.2.1 观测方程及其线性组合 40
2.2.2 误差及改正模型 42
2.3 动力学模型 49
2.3.1 保守力摄动模型 49
2.3.2 非保守力摄动模型 51
2.3.3 经验力摄动模型 53
2.4 卫星轨道积分与优化 54
2.4.1 卫星运动方程 54
2.4.2 初轨计算 55
2.4.3 轨道优化 57
2.5 参数估计方法 60
2.5.1 批处理*小二乘 60
2.5.2 卡尔曼滤波 60
2.5.3 均方根信息滤波 61
参考文献 62
第3章 LeGNSS基础理论 65
3.1 LeGNSS架构 65
3.1.1 LeGNSS空间部分 65
3.1.2 LeGNSS控制部分 67
3.1.3 LeGNSS用户部分 68
3.2 低轨导航卫星实时轨道解算系统原型 69
3.2.1 系统工作原理 69
3.2.2 数据处理策略 71
3.2.3 结果分析 74
3.3 LeGNSS星座设计 77
3.4 数据仿真系统 81
参考文献 84
第4章 LeGNSS精密轨道与钟差确定 86
4.1 GNSS 精密定轨 86
4.1.1 解算策略 86
4.1.2 分析中心产品评估 89
4.2 低轨卫星精密定轨 97
4.2.1 低轨星载GNSS定轨 97
4.2.2 结果与分析 99
4.3 LeGNSS精密定轨与分析 101
4.3.1 四种定轨方案 101
4.3.2 结果与分析 105
4.4 基于区域监测站的LeGNSS精密定轨 114
4.4.1 区域站实验方案 114
4.4.2 结果与分析 115
参考文献 122
第5章 LeGNSS轨道与钟差预报 124
5.1 轨道预报方法 124
5.1.1 基于星载加速度计的低轨卫星轨道预报 125
5.1.2 深度学习增强的低轨卫星轨道预报 132
5.2 钟差预报方法 138
5.2.1 GNSS 卫星钟差预报 138
5.2.2 低轨卫星钟差预报 152
参考文献 160
第6章 LeGNSS精密单点定位 162
6.1 GNSS 精密单点定位模型 162
6.1.1 函数模型与随机模型 162
6.1.2 三种PPP模型比较 163
6.1.3 结果与分析 165
6.2 LeGNSS精密单点定位模型 170
6.2.1 函数模型与随机模型 170
6.2.2 结果与分析 171
6.3 LeGNSS精密定位综合评估 172
6.3.1 全球PPP评估 173
6.3.2 复杂环境PPP评估175
6.3.3 城市环境PPP评估178
参考文献 181
第7章 LeGNSS综合应用与展望 182
7.1 LeGNSS星座设计 182
7.2 精密轨道和钟差确定 183
7.3 精密单点定位 184
7.4 全球电离层建模 186
7.5 对流层建模 187
7.6 地球自转参数反演 188
7.7 LeGNSS展望 190
参考文献 19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