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与成长
1622年1月,大约13日,在巴黎的圣安诺大街和旧澡堂大街拐角处(现为巴黎市中心圣奥诺雷路96号)的一座两面斜坡尖顶的三层楼房里,一个瘦弱的有着淡黄头发的男孩降生了。
15日,孩子的父母在圣耶夫斯塔菲教堂(即圣厄斯塔什教堂)给这个男孩举行了洗礼,取名为让·波克兰,与父亲和祖父同名。让·波克兰是这个家庭的长子,后来为了区别小三岁的弟弟的名字,又取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他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喜剧家莫里哀。
1.家族:祖父与父亲
这是一个经营室内陈设商品的波克兰家族。
早在十四、十五世纪,这个家族就生活在博韦齐地区。让·巴蒂斯特的祖父让·波克兰,是当地博韦齐市政长官的儿子,他来到巴黎在圣厄斯塔什地区定居,做地毯生意。1586年,他结婚了,娶的是一个皮货商的女儿,叫西蒙娜·图尔纳米娜,并与岳父合作生意。婚后的他们家境丰裕,生了两个女儿。不幸的是,四年后,西蒙娜不幸去世了,两个女儿也相继夭折。1594年,他再次结婚,娶的是一个失去双亲的21岁孤女阿涅丝·马奇埃尔。新娘的祖上是一位厨师,家族中的成员对音乐都很喜爱,三代人中,从事御用小提琴手者约十人,从事婚礼宴会等公共庆典乐师者约三四人,这样的基因对后来的莫里哀肯定有一定的影响。祖父母居住在洗衣房大街,祖母阿涅丝以洗衣为生。他们生了9个孩子,其长子就是让·巴蒂斯特的父亲,后被称为让二世。
13岁的让二世波克兰被送到他的母亲阿涅丝的一个侄子家去当学徒,后来也成为一个地毯、挂毯商人。
圣厄斯塔什地区是巴黎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区,自16世纪起住的都是地毯商人。位于圣奥诺雷街和老浴室街(今称索瓦尔街)拐角处,有一栋三层的16世纪的老房子。因为街角有一根木柱,上面雕刻着一群猴子围绕着一颗橘树嬉戏的图案,这栋房子在巴黎市民中便得了个绰号叫“猴楼”。莫里哀就出生在这里,有传言说,莫里哀善于模仿,很大程度是因为受到了这群好做鬼脸的猴子的启发。
这所房子是在1620年7月20日签租的,这时的让二世在他父亲的帮助下,有了做买卖的本钱,还有了一些库存的货物。1621年4月27日,26岁的让二世与祖上三代都是地毯商的富裕家族的女儿、刚满20岁的玛丽·克雷赛结了婚。新婚夫妇有着可观的共有财产,让二世店里的存货有2200利弗尔。玛丽·克雷赛带来的嫁妆有2200利弗尔,其中家具和衣衫细软折算为400利弗尔。在婚约上,代表男方签字的是一个羽毛商人、一个内衣床单商人和一位裁缝;代表女方签字的是一位“王家建筑的管事”、一位针织品商人、一位首饰匠和一位五金制品铁器商人。婚后的让二世夫妇共生了6个子女,最小的两个夭折了。让·巴蒂斯特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剩下的3个孩子分别叫让、尼古拉和玛德莱娜。
父亲波克兰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商人,他开设的毡毯铺,门面在圣奥诺雷街上,长5.68米,它的一边靠老浴室街,深度是14.55米。院子里有一口井,两个地窖,工匠们在作坊里工作。在稍显昏暗的第一层店铺里,散发着油漆和皮毛的气味,这里每天都有来挑选挂毯和壁纸的人们,生意很好。除了店铺外,还有一个大餐厅和厨房。一个户外螺旋式的楼梯把三层楼联结起来,二楼是让二世夫妇的卧室,室内装饰豪华,柜子里都是贵重的衣服和各种首饰,三楼是孩子们居住的地方。
2.少年时代,戏剧大门向他敞开了
让·巴蒂斯特有着一头淡黄色的头发,两片厚厚的嘴唇,他经常坐在窗前,拳头托着腮,眼距略宽的双眼凝视着那熙熙攘攘的街道。他性格文静,喜爱读书的母亲说他是一位观察家。他有时在楼上房间里走来走去,不知在想些什么;有时到楼下的店铺或者作坊里来,有些结巴地向学徒工问这问那。工匠们都很喜欢他。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把他送到教会小学,学校开设的课程有算术、语文。在这里他掌握了拉丁文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圣者传》里的有趣故事。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