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文学传统的延续--以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学教育为中心的考察/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博士文库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1205663
  • 作      者:
    作者:陈秋慧|责编:王琤|总主编:白先勇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作者简介
  陈秋慧,文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现就职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出版、图书馆史;近年发表图情领域论文近10篇、文学领域论文3篇,出版图情类学术专著1部(合著)、译著1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受制于严苛的图书查禁制度,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文学教育实践无法从1949年以前的新文学作品中直接获取资源,但是教育者、办刊人的文学观念遵循新文学传统,使得新文学传统的因子能够以多种形式出现在50年代台湾文学生产的许多环节上。为了辨析这一时期台湾文学与新文学传统的关系,《新文学传统的延续:以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学教育为中心的考察》借助期刊等大量第一手史料去放大文学生产的细节,将当时以不同形式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置于文学教育的视角之下进行考察,探究了新文学传统如何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曲折传播等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20世纪初,中国文学界响起除旧布新的声音。1915年9月胡适发出“文学革命其时矣!吾辈势不容坐视”的感慨,1917年初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相继发表于《新青年》,陈独秀将胡适称作“首举义旗之急先锋”,自己也要“高张‘文学革命军'的大旗”。由于其中包含以革新文学来革新文化政治的动人图景,“文学革命”的宣言很快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呼应,自此,中国文学有了所谓“旧文学”与“新文学”的对立。相对于前者,后者在书写语言、文学观念上的新变都可界定其核心特质。经由文艺社团的创作实践、文艺理论的译介引进以及出版市场的繁荣,新文学羽翼逐渐丰满。随着它的规模日益扩大,新文学传统也得以奠定,并在后来的二三十年间持续吸收新质要素,形成一个颇具辐射力的文学传统,对台湾等地区华文文坛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历史的浪潮里,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新文学多次离合。新文学诞生之后,处于殖民地氛围的台湾文化界很快就感知到这一新生事物的存在。20世纪20年代的《台湾青年《台湾》台湾民报》等报刊先后多次出现介绍新文学运动的单篇文章,例如创刊于1923年4月的《台湾民报》,当年7月15日该报就发表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向台湾读者介绍《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标志新文学发端的重要文献,把大陆新文学运动的情况进行了简要勾勒,并列举了鲁迅、王统照.谢冰心等新文学作家。与此同时,黄呈聪、黄朝琴、蔡孝乾张我军等台湾文化人也都积极将“白话文”“文字改革”“文学革命”等概念引入台湾。1929年,台湾留日学生叶荣钟完成了《中国新文学概观》的撰写工作,该书是台湾第一部系统介绍1917-1929年中国新文学的专著。至此,无论是直观认识还是理论描述,台湾文化界对大陆新文学已有较全面的呼应,以白话文为书写工具的台湾新文学也在此时同步生发发展。30年代,台湾的话文论争、乡土文学论争都与大陆的新文学运动有相似的发生机制;但后来随着殖民者推行“皇民化运动”的深入,日语政策覆盖全台,两岸文化交流缺乏直接、便捷的通道,台湾与大陆的新文学便在各自的发展脉络上曲折前行。至1945年台湾光复,两岸文化界重新来思考文化对接的问题,在文学上也就有了两岸新文学传统合流的契机。光复初期的4年当中,“国语”推行运动在魏建功、何容等人的筹组之下有序进行;鲁迅等新文学作家在台湾得到文化界的积极推介;《新生报》等报刊也在提倡“现实主义的大众文学”……1949年后两岸对峙,国民党有“前车之鉴”,以30年代的左翼文学为禁忌,在台湾对新文学作家作品进行严苛的筛查与审核,文学青年并不能在阅读中接触到完整的新文学文库,那么新文学传统是否就此与台湾文坛绝缘?它是否以其他方式在此时此地进行渗透?本书就尝试从考察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学教育的角度来回答这些问题。
  ……
展开
目录
绪论 001
第一节 选题缘起 003
第二节 研究现状1008
第三节 研究思路 024

第一章 文学与宣传——“反共文学”教育的关键词分析 029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艺工作者”的塑形过程 030
第二节 “写实”与“生活”——“反共文学”与新文学共享的关键词 049
第三节 “反共文学”教育的副产品 067

第二章 动员与呼应——文学青年与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学教育 088
第一节 文学青年的苦闷与日常生活 089
第二节 面向青年的文学动员与革命动员 110
第三节 青年的文学与文学的青年 135

第三章 “国语”与文学——新文学传统与“国语运动”中的文学教育 157
第一节 “国语运动”中的本省籍作家 158
第二节 “国文”教育与文学教育 176
第三节 白话文学的检视 200

第四章 “娱乐与教育”——20世纪50年代语境下文学的通俗化与大众化 214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艺大众化”口号溯源 215
第二节 爱情——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学的第一通俗要素 234
第三节 从“大众”回到“市民”——日常生活观照中的文学 249

结语 269

参考文献 273

代后记 怀念恩师王亦群先生 30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