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高山峡谷区重大地质灾害精准调查评价方法研究
0.00     定价 ¥ 2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97506
  • 作      者:
    作者:魏云杰//朱赛楠//杨成生|责编:韦沁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内容介绍
《高山峡谷区重大地质灾害精准调查评价方法研究》对高山峡谷区重大地质灾害精准调查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高山峡谷区重大地质灾害精准调查方法研究,高山峡谷区典型地质灾害综合遥感精准识别研究与动态监测,以及重大地质灾害成灾模式、风险精准评价和城镇发展宜建性评价等3个方面内容。《高山峡谷区重大地质灾害精准调查评价方法研究》共3个部分11章,第1部分(绪论、第1章、第2章)介绍了地质灾害调查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精准调查内容、技术方法、风险评价与适宜性评价等内容;第2部分(第3~7章)介绍了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调查方法及应用,包括光学遥感精准识别技术方法、InSAR监测技术与无人机贴近摄影技术及典型案例应用;第3部分(第8~11章)介绍了高山峡谷区重大地质灾害精准评价与城镇发展宜建性评价,探讨了大型堆积体滑坡、高位崩滑-碎屑流、高位滑坡-泥石流的风险精准评价方法,以及高山峡谷区城市发展宜建性精准评价方法。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0.1研究背景
  过去30多年来,我国先后开展了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覆盖全国山区丘陵的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全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初步查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特别是县城及以上的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扎实推进,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有力支撑了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应对滑坡灾害的能力。然而,由于我国滑坡灾害分布十分广泛,每年特大滑坡灾害依然频发,乡镇风险区内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呈地质灾害仍将长期处于高发态势。例如,2013年1月11日8时,云南昭通市镇雄县赵家沟村发生特大山体滑坡,滑体体积(方量)约为20×1043,造成46人死亡;2017年6月24日,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特大高位滑坡,m方量约为390×104m3,造成83人死亡;2017年8月28日10时30分许,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村后山的山体发生高位崩塌,造成35人遇难(表0.1)。上述事件说明在地质灾害的区域普查识别之外,仍存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从区域普查识别到重大灾害的局部精准识别、从一般风险评价到精准评估已变得刻不容缓。
  对于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孕灾机理、破坏模型开展地质灾害的风
  险评估,并制定治理措施。近些年来,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标准化实施与加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了系统而有效的支持。地质灾害风险分析从地质灾害的物理特点和各种影响因素入手进行研究,分析灾害的成因、作用方式、规模以及灾害发生的概率大小,对区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划分,确定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非易发区;在此基础上,考虑灾害的社会属性,对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分析与评价,评估地质灾害造成较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值得警醒的是,2009年6月5日,重庆武隆鸡尾山发生大型岩质滑坡,造成74人死亡、8人受伤的特大灾难。自1994年以来,武隆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多次组织对该滑坡进行地质灾害隐患调查,确定危岩体体积约为20×104m3,威胁距离陡崖100m的范围。该滑坡实际在变形破坏模式、滑坡体积、成灾范围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且失稳前期已能监测得到失稳块体的形变。然而,由于滑坡形成机制认识不足,很难预测滑坡的整体运动机制、成灾模式及成灾范围(许强等,2009;殷跃平,2010)。因此,亟须开展针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详细调查、块体(风险源)精准调查以及基于成灾机理的滑坡风险精准评估。
  不断创新重大地质灾害精准识别技术手段,深入研究其成灾机理,完善重大地质灾害的精准风险评价体系,符合我国对提升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客观需求。因此,建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倾斜和贴近摄影测量等多技术融合的重大崩滑灾害隐患精准调查和监测,研发高山峡谷环境下重大崩滑灾害隐患关键块体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实体重构技术,建立基于成灾机理的重大滑坡风险评估模型的精准评价方法,从而实现对重大崩滑灾害隐患精准调查与风险评价研究是一项迫切且重要的科学任务。
  0.2主要研究内容
  本书在前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与风险评价工作的基础上,以高山峡谷区重大地质灾害为重点,开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精准调查方法研究。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征、斜坡结构,以及潜在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特征和动态发展趋势,开展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风险精准评价与城镇发展宜建性精准评价,为防灾减灾工作部署、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等提供基础技术支撑,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
  (1)高山峡谷区重大地质灾害精准调查方法研究;
  (2)高山峡谷区典型地质灾害综合遥感精准识别与动态监测;
  (3)大型滑坡动力学特征与堵江风险精准评价;
  (4)高位崩滑-碎屑流成灾模式与风险精准评价;
  (5)高位滑坡-泥石流风险精准评价;
  (6)城镇发展宜建性精准评价。
  0.3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本书运用综合遥感调查、地质测绘、物探、钻探和山地工程勘探技术,对于精细调查
  区内的威胁县城、集镇、村组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安全且稳定性较差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危险地带,实施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开展以服务防灾减灾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为目的的前期地质勘探(规前勘)。勘探方法以物探和钻探相结合,并辅以井探和槽探等验证与控制,初步查明地质灾害体的地下三维空间分布,获取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准确把握地质灾害体的易滑结构特征、灾变趋势和成灾模式等,开展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风险精准评价与城镇发展宜建性精准评价。
  研究工作技术路线如图0.1所示。
  图0.1技术路线图
  0.4主要研究人员与分工
  本书共分11章,包括高山峡谷区重大地质灾害精准调查方法研究,高山峡谷区典型地质灾害综合遥感精准识别与动态监测,高山峡谷区重大地质灾害成灾模式精准评价和城镇发展宜建性精准评价等三大方面内容。
  绪论由魏云杰、朱赛楠撰写。
  第1章地质灾害调查技术研究进展,由谭维佳、余天彬执笔,王晓刚、于炳辰参与编写,介绍了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调查技术、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及重大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研究进展。
  第2章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精准调查技术方法,由魏云杰、朱赛楠、柴金龙执笔,余天彬、王晓刚等参与编写,介绍了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精准调查内容、技术方法、风险评价与宜建性评价等内容。
  第3章高位地质灾害综合遥感精准识别研究,由余天彬、魏云杰执笔,王猛、王军参与编写,介绍了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调查方法、德钦县重大高位泥石流精准识别与动态解译等内容。
  第4章时序InSAR技术及滑坡识别影响因素分析,由杨成生执笔,何国强、董继红、丁慧兰等参与编写,介绍了时间序列(时序)InSAR技术、高山峡谷区InSAR滑坡识别影响因素研究等内容。
  第5章高山峡谷区典型崩滑灾害InSAR精准监测研究,由杨成生执笔,魏春蕊、胡涛、熊国华、于仪等参与编写,包括基于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与偏移量技术的高位滑坡形变时序监测分析、联合SAR与光学偏移量技术的大型冰川监测分析以及基于光学与SAR数据的高位滑坡精准监测技术研究等内容。
  第6章贴近摄影技术软硬件设备研发,由王俊豪、魏云杰、何中海执笔,王晓刚参与编写,介绍了超高分辨率云台与贴近摄影飞行平台研发,航线规划、航测精度校准和数据处理研究等内容。
  第7章高山峡谷区滑坡贴近摄影技术调查研究与示范,由王晓刚、魏云杰、何中海执笔,介绍了四川汶川县城后山滑坡贴近摄影测量与云南贡山县丙中洛滑坡贴近摄影测量等内容。
  第8章大型堆积体滑坡动力学特征与堵江风险精准评价,由谭维佳、王俊豪执笔,邸勇、于炳辰参与编写,分析了庄房大型滑坡基本特征、动力学特征、开展了大型堆积体滑坡堵江风险评价等内容。
  第9章高位崩滑-碎屑流成灾模式与风险精准评价,由朱赛楠、王猛执笔,余天彬、黄细超参与编写,主要包括重大高位崩滑灾害形变过程分析、易滑地质结构模型与演化机制研究、高位崩滑-碎屑流灾害链成灾范围与风险精准评价等内容。
  第10章高位滑坡-泥石流风险精准评价研究,由王猛、魏云杰执笔,余天彬、王军参与编写,主要包括德钦县直溪河高位泥石流、水磨房沟高位泥石流、温泉村沟高位泥石流风险精准评价等内容。
  第11章德钦县城城市发展宜建性精准评价,由魏云杰、余天彬执笔,王猛、黄细超参与编写,主要包括德钦县城城区发展变化、城镇发展对行洪通道和泥石流堆积区的挤占分析、德钦县城建设区泥石流风险精准评价和德钦县城城市发展宜建性精准评价等内容。
  本书初稿分章节完成后,由魏云杰、朱赛楠统稿。
  在调查研究工作和专著的撰写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方向*席科学家殷跃平院士、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刘同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成余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专家的技术指导和帮助,提出了诸多指导性建议,极大地提高了本次研究成果的技术水平。借此机会,特向对本书研究提供帮助、支持和指导的所有领导、专家和同行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还有许多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第1章地质灾害调查技术研究进展
  1.1概述
  我国国土面积广袤、山地丘陵众多、地质环境复杂、气候气象复杂多样、构造活动频繁,是全球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口*多、防范难度*大的国家之一(李新斌等,202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已经初步建成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为一体的综合防灾体系。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与前5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分别减少30.3%和63.2%,在全国14余亿人口、30余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背景下,地质灾害防治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但因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多样、成灾模式复杂,呈点多、面广式分布,对极端条件下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评价的研究不够深入,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和挑战,与我国新形势下防灾减灾工作的新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殷跃平,2022)。因此,本章将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地质灾害精准调查技术方法、特大型易滑地层滑坡失稳机理等方面展开阐述。
  1.2综合遥感调查技术研究进展
  1.2.1光学卫星遥感调查技术研究进展
  基于遥感(remote sensing,RS)影像的滑坡识别方法可以分为3类:人工目视解译法、基于像元的图像分类法以及面向对象分类方法。人工目视解译法可以充分利用专家经验知识提取滑坡,准确度较高,目前仍然是滑坡识别的重要手段,但因其受到工作量大、花费时间长、效率低等因素的限制,不利于灾后大范围滑坡灾害的快速提取。基于像元的图像分类法因速度快、效率高,常用于滑坡识别,利用灾前、灾后影像进行变化检测就是识别滑坡的一种常用方法。Nichol等基于多期SPOT影像,利用*大似然分类器进行变化检测能识别出研究区约70%的滑坡。Borghuis等基于SPOT-5遥感影像提取台风灾害诱发的滑坡,结果表明,非监督分类可以提取研究区63%的滑坡,其与目视解译相比能够识别更多的小滑坡。苏凤环等基于LandsatETM+影像,采用穗帽变换后的绿度指数、湿度指数和图像掩膜提取汶川地震重灾区滑坡,结果较好。但是,因为这一类方法只利用像元的光谱信息,而没有考虑滑坡在遥感影像上*特的形态特征、空间特征、纹理特征和上下文关系等信息,滑坡的识别精度受到限制。此外,基于像素的滑坡提取常常产生椒盐现象并且大部分无法进行实地校验。
  人工目视解译法:基于图像的色调、纹理、形状和位置等特征信息,通过人眼观察地物,并结合其他非遥感数据,分析目标图像的特征信息和地学知识,在其他非遥感数据支撑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与传统的非遥感方法相比,目视解译的准确率较高。
展开
目录
目录
绪论 1
0.1 研究背景 1
0.2 主要研究内容 2
0.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0.4 主要研究人员与分工 3
第1章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研究进展 6
1.1 概述 6
1.2 综合遥感调查技术研究进展 6
1.3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研究进展 27
1.4 重大滑坡失稳机理研究进展 30
第2章 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精准调查技术方法 33
2.1 概述 33
2.2 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精准调查内容 33
2.3 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精准调查技术方法 37
2.4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42
2.5 城镇建设场址适宜性评价 43
2.6 小结 43
第3章 高位地质灾害综合遥感精准识别研究 44
3.1 概述 44
3.2 综合遥感调查方法 45
3.3 德钦县直溪河高位泥石流精准识别 57
3.4 德钦县水磨房沟高位泥石流精准识别 73
3.5 德钦县温泉村沟泥石流精准识别 87
3.6 小结 97
第4章 时序InSAR技术及滑坡识别影响因素分析 98
4.1 概述 98
4.2 时序InSAR技术 98
4.3 高山峡谷区InSAR滑坡识别影响因素研究 103
4.4 小结 122
第5章 高山峡谷区典型崩滑灾害InSAR精准监测研究 123
5.1 概述 123
5.2 基于SBAS-InSAR与偏移量技术的高位滑坡形变时序监测与分析 123
5.3 联合SAR与光学偏移量技术的大型冰川监测与分析 132
5.4 基于光学与SAR 数据的高位滑坡精准监测技术研究 148
5.5 基于数值模拟的单体滑坡危险性评价 157
5.6 小结 168
第6章 贴近摄影技术软硬件设备研发 169
6.1 概述 169
6.2 超高分辨率云台研发 169
6.3 贴近摄影飞行平台研发 179
6.4 航线规划优化研究 181
6.5 航测精度校准研究 190
6.6 数据处理研究 199
6.7 小结 207
第7章 高山峡谷区滑坡贴近摄影技术调查研究与示范 208
7.1 概述 208
7.2 四川汶川县城后山滑坡贴近摄影测量 208
7.3 云南贡山县丙中洛滑坡贴近摄影测量 214
7.4 小结 221
第8章 大型堆积体滑坡动力学特征分析与堵江风险评价 222
8.1 概述 222
8.2 庄房滑坡概况 222
8.3 滑坡动力学特征分析 225
8.4 大型堆积体滑坡堵江风险评价 245
8.5 小结 257
第9章 高位崩滑-碎屑流成灾模式与风险精准评价 259
9.1 概述 259
9.2 重大高位崩滑灾害形变过程分析 259
9.3 高位崩滑灾害易滑地质结构模型研究 266
9.4 高位崩滑演化机制研究 268
9.5 高位崩滑灾害时效变形规律与动力成灾过程研究 270
9.6 高位崩滑-碎屑流灾害链动力学成灾范围分析 271
9.7 高位崩滑-碎屑流灾害链风险精准评价 279
9.8 小结 279
第10章 高位滑坡-泥石流风险精准评价研究 280
10.1 概述 280
10.2 德钦县直溪河高位泥石流风险评价 283
10.3 德钦县水磨房沟高位泥石流风险评价 288
10.4 德钦县温泉村沟高位泥石流风险精准评价 292
10.5 小结 297
第11章 德钦县城城市发展宜建性精准评价 298
11.1 概述 298
11.2 德钦县城城区发展变化 298
11.3 城镇发展对行洪通道的挤占分析 300
11.4 城镇发展对泥石流堆积区的挤占分析 301
11.5 德钦县城建设区泥石流风险精准评价 304
11.6 小结 308
参考文献 31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