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雨果(灵魂的呼喊)/文学巨匠丛书
0.00     定价 ¥ 8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3095193
  • 作      者:
    作者:袁子茵|责编:彭志诚
  • 出 版 社 :
    河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从雨果的出生讲起,详细描绘了他的家庭背景、教育过程以及成年后的政治和文学旅程。书中不仅回顾了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时期,如《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杰作的诞生,还详细描述了他的政治立场如何影响他的写作和公共生活。本书还探讨了雨果的流亡生涯及其晚年,展现了这位作家如何不断为社会正义、人权和自由而斗争。这本书是对雨果生平的一次全面回顾,呈现了一个在艺术与人道主义方面都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形象。
展开
作者简介
袁子茵,青年作家、编剧,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编辑。在《新京报》《辽宁日报》《中国民族博览》《戏剧丛刊》《北京文化创意》等报纸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电影剧本《追梦》入选“扶持青年很好电影剧作计划”,代表著作有《大人物》《走进世界文豪》系列。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讲述了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成长经历和创作历程,展现了他在法国历史最动荡年代的经历,记录其浪漫主义文学思想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作为时代的文学领军人物,他站在共和主义立场,捍卫人道主义,以浪漫主义情怀创作了大量批判封建专制与教会罪恶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与艺术特色。在小说、戏剧、诗歌、文艺理论及政论等领域,他均取得了非凡成就。在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中,他呼唤着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引发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有识之士的深度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出生与家庭(1802)
1802年,注定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这一年,风云变幻,古老的欧洲大地上还燃烧着法国大革命留下的火焰,各国帝王的宝座岌岌可危,旧的封建关系正在崩溃中。
这一年,法兰西共和国颁布《共和十年宪法》。法国议会做出“全民决定”,宣布拿破仑为法兰西共和国终身执政。法兰西共和国为使新生政权免遭其他国家联合武装干涉,“蓝衫”战士踏出国门为革命而战,欧洲一片涂炭。
这一年,伟大的法国空想家圣西门(1760—1825)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他主张按照公正的新原则改造世界,尽管对未来的道路他还很模糊。
这一年,俄国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拉季舍夫(1749—1802)自杀了。他是最早的出身贵族的革命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启蒙运动作家,他反对旧思想,支持新思想,是主张“自由、平等、法制”的第一人。他受尽了沙俄政府的迫害,长期的流放,以致他悲观绝望,最终服毒自尽。
这一年,在德国魏玛,歌德与席勒正在畅谈自由、人性的话题。他们谈论着席勒的《奥尔良少女》,讨论着剧本和现实、民族与战争的问题。
这一年,在巴黎的一处民宅里,年轻的法国歌谣诗人贝朗瑞(1780—1857)和朋友们聚在一起,为“没有皇帝的法兰西”干杯。在英国,年仅14岁的拜伦在吟诵自由的诗句。
这一年,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刚刚3岁,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也3岁,他们在世界的不同角落成长着。
这一年,俄国化学家赫斯出生。后来的他指出任何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量,不论该反应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分步进行的,其总热量变化是相同的。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赫斯定律。
这一年,法国作家大仲马出生了。后来的他参加了1830年的七月革命,成为高举浪漫主义文学大旗的作家。
这一年,维克多·雨果诞生了,人类历史的长空又多了一颗耀眼的星星。
1.未接受洗礼的婴儿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在法国东部与瑞士接壤的贝桑松城的一个军官家庭。家中有两个哥哥,大哥阿贝尔,二哥欧仁,他排行第三。
刚出生的维克多·雨果瘦弱不堪,哭声微弱。他无力地躺在母亲身旁的一张大安乐椅里,小得可怜,只有那高高的前额很抢眼。医生们认定这个孩子很难养活。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很是心疼。由于母亲的悉心观察、昼夜照料,他才得以生存下来。
小维克多出生后,并未接受洗礼。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对天主教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的母亲对神甫也没有什么好感。
小维克多生在一个行伍之家。祖父约瑟夫·雨果年轻时参军,在轻骑兵中任司务长,军衔为骑兵少尉。后来他离开军队做了一名木工,在洛林省的南锡城定居。第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七个女儿,后来去世了。第二位妻子为他生了五个儿子。维克多的父亲莱奥波德·西斯吉拜尔·雨果排行第三。这兄弟五人在法国大革命中同时加入共和国军队,其中两人战死,三人升为军官。这是一个拥护共和的革命家庭。
维克多的父亲莱奥波德于1773年11月15日生于南锡,曾就读于南锡中学。他15岁时参军,最初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普通军官,参加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转战南欧各国。1792年,19岁的莱奥波德成为上尉。1793年,保王党分子煽动旺代地区的农民武装反对大革命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政权,史称“旺代叛乱”。20岁的莱奥波德因镇压旺代叛乱有功,升为营参谋长。他是一位坚定的共和主义者。
维克多的母亲索菲·特雷布歇于1772年生于法国西部海口南特。年幼时,她的父母相继离世,后跟姑母洛班一起生活。姑母是个保王党分子,她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了自己的侄女。索菲后来成为一个坚定地拥护皇帝、反对拿破仑的保王主义者。
政见不同的父母是怎样走到一起的呢?这样的家庭对维克多·雨果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2.父母的婚姻有些传奇
莱奥波德·雨果相貌英俊,有着一头蓬松的头发,大大的眼睛,扁塌的鼻子,厚厚的嘴唇,他微笑起来很迷人。在作战中,莱奥波德举止敏捷,性格粗犷,十分勇猛。在平常的日子里,他为人善良,性格温和,在军队中人缘很好。
在一次战斗中,莱奥波德率领的军队把叛乱的朱安党人打得四处离散,剩下的妇女、老人和孩子成了革命军的俘虏。在俘虏的队伍中,他看到一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在哭。
P3-5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生命历程
一、出生与家庭(1802)
1.未接受洗礼的婴儿
2.父母的婚姻有些传奇
3.不同政见的父辈们
二、幼年和童年的迁徙生活(1802.8—1813)
1.地中海的科西嘉岛和厄尔巴岛
2.回到巴黎
3.意大利——阿维利诺省大理石府第
4.再回巴黎:读在私塾,玩在斐扬底纳
5.西班牙之旅
6.又回巴黎:崇拜维吉尔、伏尔泰的读书郎
三、少年时代——文坛上新星初现(1814—1820)
1.拿破仑退位,波旁王朝重掌政权
2.寄宿学校里的小诗人
3.颂诗获奖,小荷已露尖尖角
4.父母离异 与兄长一起创办《文学保守者》周刊
5.“百花诗赛”上的翘楚
6.初恋——既美妙,又苦涩
四、葬礼与婚礼(1821—1822)
1.母亲去世
2.结婚
五、早期创作(1822—1827)
1.变化的时局,激荡的时代
2.苦乐参半,第一部小说《冰岛凶汉》面世
3.创办《法兰西诗神》杂志
4.父亲的形象高大起来
5.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6.结识新朋友
六、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期(1827—1840)
1.《旺多姆广场铜柱颂》,保王主义立场的转变
2.《克伦威尔》——浪漫主义宣言书
3.父亲离世
4.《一个死囚的末日》,要尊严!要人道!
5.《玛丽蓉·德·洛尔墨》遭禁演
6.《欧那尼》之战
7.七月革命,年轻的法兰西
8.《巴黎圣母院》——反封建!反教会!
9.婚姻有点烦
10.金融贵族和银行家的“七月王朝”
11.对社会不公正的抗议——《克洛德·格》
12.巴黎六月起义——《悲惨世界》中的场景
13.《国王取乐》被禁演风波
14.初识朱丽叶特
15.走入低谷
16.里昂工人起义——不要君主,要共和
17.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进入政坛
七、创作进入低潮(1840—1847)
1.《城堡里的伯爵》演出失败
2.痛失爱女
八、走向共和(1848—1851)
1.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2.六月起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第一次战斗
3.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上台
4.决裂
5.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恢复帝国,政变夺权
九、流亡生涯,创作高峰期(1851—1870)
1.布鲁塞尔
2.泽西岛
3.盖纳西岛
4.流亡者的人道主义情怀
5.《悲惨世界》诞生
6.《莎士比亚论》
7.《海上劳工》
8.阿黛尔病逝
9.反对普鲁士侵略巴黎,维护新生的共和国政权
十、回归祖国,以笔作战的勇士(1870—1880)
1.囚年岁月
2.巴黎公社
3.多事之秋
4.人道主义老战士的欣慰
十一、人生迟暮(1881—1885)
第二部分 创作特色
一、小说
二、戏剧
三、诗歌
第三部分 雨果作品在中国
一、最早翻译雨果作品的人
二、雨果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1.晚清和辛亥革命时期,雨果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2.五四运动以来,雨果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雨果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三、雨果作品在中国的研究
第四部分 主要作品介绍
《欧那尼》
1.创作背景
2.剧情梗概
3.赏析
《巴黎圣母院》
1.创作背景
2.故事梗概
3.赏析
《悲惨世界》
1.创作背景
2.故事梗概
3.赏析
《九三年》
1.创作背景
2.故事梗概
3.赏析
附录
雨果生平及创作年表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