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与家庭(1802)
1802年,注定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这一年,风云变幻,古老的欧洲大地上还燃烧着法国大革命留下的火焰,各国帝王的宝座岌岌可危,旧的封建关系正在崩溃中。
这一年,法兰西共和国颁布《共和十年宪法》。法国议会做出“全民决定”,宣布拿破仑为法兰西共和国终身执政。法兰西共和国为使新生政权免遭其他国家联合武装干涉,“蓝衫”战士踏出国门为革命而战,欧洲一片涂炭。
这一年,伟大的法国空想家圣西门(1760—1825)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他主张按照公正的新原则改造世界,尽管对未来的道路他还很模糊。
这一年,俄国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拉季舍夫(1749—1802)自杀了。他是最早的出身贵族的革命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启蒙运动作家,他反对旧思想,支持新思想,是主张“自由、平等、法制”的第一人。他受尽了沙俄政府的迫害,长期的流放,以致他悲观绝望,最终服毒自尽。
这一年,在德国魏玛,歌德与席勒正在畅谈自由、人性的话题。他们谈论着席勒的《奥尔良少女》,讨论着剧本和现实、民族与战争的问题。
这一年,在巴黎的一处民宅里,年轻的法国歌谣诗人贝朗瑞(1780—1857)和朋友们聚在一起,为“没有皇帝的法兰西”干杯。在英国,年仅14岁的拜伦在吟诵自由的诗句。
这一年,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刚刚3岁,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也3岁,他们在世界的不同角落成长着。
这一年,俄国化学家赫斯出生。后来的他指出任何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量,不论该反应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分步进行的,其总热量变化是相同的。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赫斯定律。
这一年,法国作家大仲马出生了。后来的他参加了1830年的七月革命,成为高举浪漫主义文学大旗的作家。
这一年,维克多·雨果诞生了,人类历史的长空又多了一颗耀眼的星星。
1.未接受洗礼的婴儿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在法国东部与瑞士接壤的贝桑松城的一个军官家庭。家中有两个哥哥,大哥阿贝尔,二哥欧仁,他排行第三。
刚出生的维克多·雨果瘦弱不堪,哭声微弱。他无力地躺在母亲身旁的一张大安乐椅里,小得可怜,只有那高高的前额很抢眼。医生们认定这个孩子很难养活。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很是心疼。由于母亲的悉心观察、昼夜照料,他才得以生存下来。
小维克多出生后,并未接受洗礼。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对天主教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的母亲对神甫也没有什么好感。
小维克多生在一个行伍之家。祖父约瑟夫·雨果年轻时参军,在轻骑兵中任司务长,军衔为骑兵少尉。后来他离开军队做了一名木工,在洛林省的南锡城定居。第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七个女儿,后来去世了。第二位妻子为他生了五个儿子。维克多的父亲莱奥波德·西斯吉拜尔·雨果排行第三。这兄弟五人在法国大革命中同时加入共和国军队,其中两人战死,三人升为军官。这是一个拥护共和的革命家庭。
维克多的父亲莱奥波德于1773年11月15日生于南锡,曾就读于南锡中学。他15岁时参军,最初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普通军官,参加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转战南欧各国。1792年,19岁的莱奥波德成为上尉。1793年,保王党分子煽动旺代地区的农民武装反对大革命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政权,史称“旺代叛乱”。20岁的莱奥波德因镇压旺代叛乱有功,升为营参谋长。他是一位坚定的共和主义者。
维克多的母亲索菲·特雷布歇于1772年生于法国西部海口南特。年幼时,她的父母相继离世,后跟姑母洛班一起生活。姑母是个保王党分子,她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了自己的侄女。索菲后来成为一个坚定地拥护皇帝、反对拿破仑的保王主义者。
政见不同的父母是怎样走到一起的呢?这样的家庭对维克多·雨果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2.父母的婚姻有些传奇
莱奥波德·雨果相貌英俊,有着一头蓬松的头发,大大的眼睛,扁塌的鼻子,厚厚的嘴唇,他微笑起来很迷人。在作战中,莱奥波德举止敏捷,性格粗犷,十分勇猛。在平常的日子里,他为人善良,性格温和,在军队中人缘很好。
在一次战斗中,莱奥波德率领的军队把叛乱的朱安党人打得四处离散,剩下的妇女、老人和孩子成了革命军的俘虏。在俘虏的队伍中,他看到一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在哭。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