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与家庭(1860)
1860年俄历1月17日(公历1月29日),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出生在俄罗斯托夫州亚速海边的塔甘罗格市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杂货店店主,家中有母亲和兄弟姐妹,他在兄妹中排行第三。他有两个哥哥:大哥亚历山大·契诃夫、二哥尼古拉·契诃夫;两个弟弟:四弟伊凡·契诃夫、六弟米哈伊尔·契诃夫;一个妹妹:玛丽亚·巴甫洛夫娜·契诃娃。他与二哥尼古拉和妹妹玛丽亚感情深厚,可惜尼古拉英年早逝。契诃夫的家信大多是写给妹妹玛丽亚的。
契诃夫的祖父和父亲曾是农奴。祖父叶果罗夫·契诃夫勤劳且有智慧,在自己从属的地主家的糖厂做工,后来当上了经理。几年下来,他积攒了一些钱,于1841年为全家赎了身。父亲帕维尔·叶果罗维奇·契诃夫17岁时就在塔甘罗格一家商店做工,后来在塔甘罗格市开个杂货店,出售茶叶、砂糖、肥皂等小商品。父亲对艺术很敏感,热爱音乐,会拉小提琴。在经营杂货店之余,积极参与镇上的一些事务,致力于教堂唱诗班活动。
母亲叶夫根尼娅是一个服装商人的女儿,她对东正教十分虔诚甚至于狂热。母亲的信仰深深地影响着契诃夫,使之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二、幼年、童年与少年时代(1860—1876)
契诃夫的童年时代并不美好。一方面,父亲经营的商店生意不好,以致家庭生活很艰难。另一方面,父亲脾气暴躁,对孩子们要求非常严厉,经常无缘由地打骂,父亲总是逼他们在学习之余去杂货店站柜台、当伙计,甚至逼着他们兄弟几个进教堂唱诗班唱歌。父亲上教堂做礼拜,以自己的孩子在教堂里唱圣歌为有脸面。这让小安东感觉失去了童年的自由。每当他站在教堂里唱歌,看到父亲得意的样子,他就有种说不出的屈辱。在家庭中,父亲也非常专制和粗暴,有时竟为菜做得略咸而大发雷霆,经常大骂母亲,这令幼小的他内心非常恐惧。童年的生活烙印刻在他的灵魂深处,这些童年体验被他日后写进了小说。如中篇小说《三年》(1895)中,小说主人公拉普节夫对妻子说:“他(爸爸)老是拿一根柳条抽我,拉我耳朵,打我脑袋……晨礼拜和早弥撒,我们非参加不可。我们遇到牧师或僧侣,就得吻他们的手;在家里,我们也得唱赞美歌……我刚满8岁,就给我带到货栈去。我像学徒那样打工。”
契诃夫的母亲很慈祥,她经常给儿女们讲故事,讲的是她和她的父亲在整个俄国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影响着小安东,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他对母亲非常孝顺。尽管他对父亲的家庭独裁不满,但他非常感激父亲的养育之恩。契诃夫在晚年时常说:“我们的天赋来自父亲,但我们的灵魂来自母亲。”
塔甘罗格城里居住着一些希腊人,他们大都是商人,很会做生意,当地人很羡慕他们。他们建造自己的教堂,并在教堂里开设了一所五年制小学。1867年,小安东7岁了,在父亲的主张下,他和哥哥尼古拉进入这所希腊语小学读书。他们的主课老师是希腊人伍奇纳及其助手斯皮鲁。他们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学计划,只会体罚学生。一年下来,小安东和哥哥尼古拉没有学到任何希腊文知识,却被剥夺了快乐。
第二年,父亲把他们转到塔甘罗格市的一所俄语学校。在这里,兄弟俩学习了一年的预留班课程,1869年,他们才正式上一年级。
19世纪初,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非常注重国民教育。1802年,国民教育部制定了教育分级制度,并对学校实行八年一贯制。契诃夫却在这里学习了10年,1869年入学,1879年才毕业。这是因为他的父亲总是让他站柜台、去唱诗班,他的学习时间不够,所以三年级和五年级的课程,他重复念了两年。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