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概览(精)
0.00     定价 ¥ 20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20419
  • 作      者:
    作者:胡文瑞//王基铭//刘合//唐立新|责编:吴凡洁//郑欣红|总主编:胡文瑞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概览》以宏大视角系统梳理了1840~2022年间,中国从近代工业蹒跚起步到现代化飞速发展的辉煌历程中,所涌现出的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超级工程。《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概览》分析了中国近现化超级工程的年代分布、地理分布、行业分布等规律,揭示其背后的技术发展动力与时代变迁,总结演进趋势,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概述
  超级工程所需的投资数额巨大,需要调动大量财政资金、人力资源以及物质资源,其建设过程极为复杂。这类工程不仅需要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还需要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与协调技能。针对超大规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多方面影响,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论证;同时还必须审慎评判其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其对社会各界造成的负面影响将十分显著,并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这类大规模复杂的工程无法依靠个人、私人企业或团队在短期内完成建设。事实证明,每一个超级工程的提出、规划、建造和实施过程中,国家政府都发挥着主导作用,这是由超级工程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具有规模宏大、技术含量髙、国家意志明显、注重可持续发展等特征,这些超级工程得以成功建成,有赖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优势,需要集中全国力量协同推进。它们不仅展现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与工程造诣,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与中国智慧。
  1.1概念
  在总序中,给出了超级工程的定义,本书进一步给出了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的概念: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为了实现民众需求及美好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家重要战略需求,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为核心,运用重大科技攻关*新成果,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多重效应,组织新建的超大规模投资、超复杂技术融合、超髙风险的、超大影响力的、超强争议性的,在一个或多个方面达到了某一领域的*髙水平或具有显著代表性的超大型实体工程。
  历史证明,伟大的社会制度与伟大的社会变革都以超越时代、超越文明形态的超级工程为支撑,人类历史中的伟大工程创造都推动着人类生活状态与组织形式向前发展,世界强国的崛起之路无不依靠着重大科技工程的国家意志与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地上各种类型的工程如雨后春笋,无论是规模或水平都逐渐走向世界巅峰,以三峡水利工程、青藏铁路、大型油气田、西气东输、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以及大兴国际机场等超级工程为代表,如图1.1所示。这些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与伟大中国梦的实践,是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集中展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决心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表达。
  图1.1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典型案例
  从**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在落后的经济条件环境下,从未放弃对大型工程的建设投入。“一五”计划的156项工程项目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一五”计划的156项工程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工业繁荣,也没有中国“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蓝图。“一五”计划当中的许多工程项目从投资上、规模上、影响上已经超出了一般工程项目的界定范围。这部分超级工程属于重大工程,但又比重大工程具有更深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就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发表系列重要论述。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
  重要力量,工程科技创新驱动着历史车轮飞速旋转,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推动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游牧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化时代;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的贺信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大单口径、*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港珠澳大桥通车仪式并巡览大桥时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了重大科技工程在国家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促进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技界*髙荣誉性、咨询性的学术机构,开展战略咨询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撑服务是中国工程院的主要职能和中心工作之一,是建设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和国家髙端智库的核心。因此,研究国家重要科技工程,是中国工程学院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科研院所、髙等学校增强“四个服务”能力的客观必然;是中国工程领域科学家立足中国立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的学者使命;是系统彰显中国人伟大创造精神与提振民族志气,増强全体国人自象感与自信心的时代呼唤;对推动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与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与时代意义。
  1.2分类
  根据《超级工程概论》的分类方法,依据自然属性和单体用途两类标准可将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分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能源矿业工程、制造工程、运载工程、信息通信工程及其他工程。结合超级工程的自身特色、用途和功能,我们将超级工程(以中国近现代为例)按照单体用途分为以下几个种类(图1.2)。
  图1.2超级工程分类
  1.土木工程
  1)建筑
  建筑是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场所,土木工程帮助人们设计和建造了各种各样的建筑,如住宅、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为人们提供了安全、舒适和便利的生活环境。
  2)机扬
  机场是人们出行和物资运输的重要枢纽,土木工程帮助人们设计和建造了跑道、停机坪、航站楼等机场设施,为人们提供了快捷、便利和安全的交通环境。
  3)桥梁
  桥梁是连接两个地点的重要设施,土木工程帮助人们设计和建造了公路桥、铁路桥、髙速公路桥等各种桥梁,为人们提供了交通的便利性和连通性。
  4)地铁
  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木工程帮助人们设计和建造了车站、隧道、车辆等设施,为人们提供了快捷、便利和环保的交通工具。
  5)公路、隧道
  公路、隧道是人们出行的重要通道,土木工程帮助人们设计和建造了城市隧道、山区隧道、海底隧道等,为人们提供了安全、快捷和便利的交通方式。
  6)交通枢纽
  交通枢纽是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连接点,土木工程帮助人们设计和建造了高速公路服务区、火车站、机场航站楼等交通枢纽,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交通服务。
展开
目录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概述 002
1.1 概念 003
1.2 分类 005
1.3 特征 009
第2章 标准与方法 020
2.1 选取标准 021
2.1.1 土木工程筛选原则和标准 022
2.1.2 水利工程筛选标准和原则 025
2.1.3 能源矿业工程典型案例筛选标准和原则 029
2.1.4 制造工程典型案例筛选标准和原则 032
2.1.5 运载工程典型案例筛选标准和原则 034
2.1.6 信息通信工程典型案例筛选标准和原则 037
2.1.7 其他工程案例筛选标准和原则 038
2.2 选取方法 039
2.3 选取结果 041
第3章 分布与演化 062
3.1 年代分布 063
3.1.1 年代分布概况 064
3.1.2 行业年代分布概况 065
3.2 地理分布 067
3.2.1 地理区域分布概况 068
3.2.2 行业类型地理分布概况 069
3.2.3 跨省份工程地理分布概况 078
3.2.4 国家重大战略相关工程地理分布概况 079
3.3 行业分布 080
3.3.1 土木工程 082
3.3.2 水利工程 084
3.3.3 能源矿业工程 085
3.3.4 制造工程 086
3.3.5 运载工程 087
3.3.6 信息通信工程 088
3.3.7 其他工程 089
3.4 演进与规律 090
3.4.1 网络拓扑模型 091
3.4.2 关联网络图谱 094
3.4.3 演进和规律 096
第4章 发展动力分析 114
4.1 社会发展要求 115
4.1.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5
4.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
4.1.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20
4.1.4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24
4.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27
4.2 经济发展需要 129
4.2.1 新中国成立后的超级工程及其建设背景 129
4.2.2 突破经济困局:改革开放前超级工程的建设使命 130
4.2.3 经济腾飞新引擎:改革开放后超级工程的战略布局 131
4.3 技术进步推动 133
4.3.1 民国时期:科技萌芽与建筑新变 134
4.3.2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蓬勃发展与超级工程涌现 134
4.3.3 新世纪:科技飞跃与超级工程创新 134
4.3.4 典型超级工程: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 135
4.4 前沿科学指导 137
4.4.1 前沿力学在超级工程中的指导 137
4.4.2 工程演化论驱动的超级工程创新 141
4.4.3 热力学熵在超级工程中的应用与演变 144
4.5 生态文明建设 147
4.5.1 水资源的调节和利用 147
4.5.2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48
4.5.3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149
4.5.4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151
第5章 建造技术与*特方法 156
5.1 超大型多功能航站楼机电工程综合安装技术和方法 157
5.2 地铁路分离式立交桥建造技术和方法 161
5.3 桥、岛、隧、水下互通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 165
5.4 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建造技术和方法 169
5.5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和方法 172
5.6 海上风电集群建造技术和方法 176
5.7 煤直接液化技术和方法 179
5.8 智慧矿山建造技术和方法 180
5.9 高速动车组建造技术和方法 182
5.10 杂交水稻技术和方法 185
5.11 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和方法 186
5.12 总结 189
第6章 建造管理理论与实践 192
6.1 投资管理 193
6.1.1 超级工程的投资管理概况与理论方法 194
6.1.2 超级工程中的投资管理实践 196
6.2 进度管理 198
6.2.1 超级工程进度管理理论 199
6.2.2 超级工程进度管理实践 201
6.3 质量管理 204
6.3.1 质量管理理念 204
6.3.2 质量管理实践 205
6.3.3 质量管理的发展建议 207
6.4 安全管理 208
6.4.1 超级工程安全管理的理论 208
6.4.2 超级工程安全管理的实践 209
6.4.3 超级工程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210
6.5 运维管理 214
6.5.1 超级工程运维管理的核心理念 214
6.5.2 超级工程运维管理模型 216
6.5.3 超级工程风险管理理论 218
6.5.4 超级工程运维阶段管理实践 219
6.6 复杂性问题管理 221
6.6.1 超级工程复杂性问题管理理论 221
6.6.2 超级工程复杂性问题管理实践 224
第7章 未来趋势 230
7.1 建造地域 231
7.2 行业领域 237
7.3 建造规模 243
7.4 科学技术 248
7.5 价值功能 255
第8章 经验与启示 262
8.1 社会转型的动力分析启示 263
8.2 资源优化发展启示 266
8.3 工程演变规律启示 269
8.4 技术进步启示 272
8.5 工程与社会哲学启示 275
参考文献 281
总后记 29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