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社会与空间的综合视角,运用社会区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转型期(1990年至2010年)北京市核心区的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及动力机制,探索性地分析其韧性演变趋势及适应模式,是对既有研究的补充和延续。本书从中观尺度解析北京的社会空间结构演变,是对既有的宏观和微观尺度研究的有效补充,揭示了在这一尺度上特有的变化特征和趋势;而从时间角度来看,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个年份的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也是对1990年以前较为成熟的北京社会空间研究的延续,是与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型期相契合的重要研究时段。本书首次将韧性理论纳入社会空间研究视域,提出了社会空间韧性的概念,并对北京市核心区的社会空间韧性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构建了社会空间的韧性适应模式,为全球化深化背景下我国大城市有效应对危机,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本书兼重理论与实践,可供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地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人员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人员和高校师生参考使用。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社会空间概念解析
1.1.1 作为群体占有区域的社会空间
1.1.2 作为群体网络组织的社会空间
1.1.3 作为个体位置系统的社会空间
1.1.4 作为人类活动产物的社会空间
1.1.5 本书对社会空间的定义
1.2 社会空间研究的重要性
1.3 韧性概念解析与重构
1.3.1 心理学中的韧性
1.3.2 生态学中的韧性
1.3.3 灾害风险管理中的韧性
1.3.4 城市与区域研究中的韧性
1.3.5 本书对“韧性”的定义
1.3.6 社会空间韧性
1.4 韧性研究的重要性
1.5 本书的研究动因
1.5.1 全球化深化背景下诠释社会空间需要创新视角
1.5.2 多学科融贯背景下拓展韧性研究亟待付诸实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西方社会空间研究的主要流派
2.1.1 人文生态学派
2.1.2 新古典主义学派
2.1.3 行为主义学派
2.1.4 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2.1.5 新韦伯主义学派
2.1.6 小结
2.2 国内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进展
2.2.1 研究兴起阶段
2.2.2 研究丰富阶段
2.2.3 研究深化阶段
2.2.4 小结
2.3 国内外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评述
2.4 国外城市韧性研究进展
2.5 国内城市韧性研究进展
2.5.1 萌发阶段
2.5.2 成长阶段
2.5.3 繁荣阶段
2.6 国内外城市韧性研究评述
2.6.1 韧性研究的尺度
2.6.2 韧性研究的焦点
2.6.3 韧性研究的方法
2.6.4 韧性研究的应用
2.6.5 城市与区域韧性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 北京市核心区社会空间概况及数据方法
3.1 北京市核心区社会空间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1.2 整体的社会空间沿革
3.1.3 核心区研究价值所在
3.1.4 不同尺度的研究进展
3.2 数据资料概述
3.2.1 分街道人口数据
3.2.2 土地利用数据
3.2.3 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数据
3.2.4 道路网络数据
3.3 研究方法
3.3.1 因子生态分析
3.3.2 空间统计分析
3.3.3 人口数据空间化
3.3.4 网络分析
3.4 技术路线
第四章 北京市核心区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动力机制
4.1 基于“四普”的核心区社会空间结构分析
4.1.1 主因子提取
4.1.2 因子空间特征
4.1.3 社会空间类型划分
4.1.4 社会空间结构模式
4.2 基于“五普”的核心区社会空间结构分析
4.2.1 主因子提取
4.2.2 因子空间特征
4.2.3 社会空间类型划分
4.2.4 社会空间结构模式
4.3 基于“六普”的核心区社会空间结构分析
4.3.1 主因子提取
4.3.2 因子空间特征
4.3.3 社会空间类型划分
4.3.4 社会空间结构模式
4.4 核心区社会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
4.4.1 社会空间主因子变化
4.4.2 社会空间类型变化
4.4.3 社会空间结构演替
4.4.4 分异与演变的动力机制
4.5 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核心区社会空间主因子空间自相关测度
5.1 空间数据的空间依赖性与异质性
5.2 城市社会空间的依赖性与异质性
5.3 各主因子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测度
5.3.1 1990年主因子全局空间自相关测度
5.3.2 2000年主因子全局空间自相关测度
5.3.3 2010年主因子全局空间自相关测度
5.3.4 核心区主因子全局自相关特征小结
5.4 各主因子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测度
5.4.1 1990年主因子局部空间自相关测度
5.4.2 2000年主因子局部空间自相关测度
5.4.3 2010年主因子局部空间自相关测度
5.4.4 核心区主因子局部自相关特征小结
5.5 相关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北京市核心区空间化人口数据的社会空间特征
6.1 人口数量的空间特征分析
6.1.1 基于网格计算的人口数据空间化及其统计分析
6.1.2 基于地统计的人口密度分布模拟及其特征分析
6.1.3 空间化的人口数据对于核心区人口疏解的启示
6.2 人口属性的空间特征分析
6.2.1 老年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
6.2.2 学龄人口的空间分布
6.2.3 少数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
6.2.4 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空间分布
6.3 与社会空间类型划分结果对比
6.4 小结
第七章 北京市核心区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社会空间效应
7.1 数据准备
7.1.1 路网数据
7.1.2 居住用地数据
7.1.3 公共服务设施数据
7.2 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分析
7.2.1 医疗设施可达性分析
7.2.2 教育设施可达性分析
7.2.3 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7.2.4 小结
7.3 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公平性分析
7.3.1 医疗设施公平性分析
7.3.2 教育设施公平性分析
7.3.3 公园绿地公平性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北京市核心区社会空间韧性演变及其适应模式
8.1 韧性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