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细读张爱玲(增订本)(精)/许子东文集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2687562
  • 作      者:
    作者:许子东|责编:苗苏以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5.04
收藏
编辑推荐

★  鲁迅解剖“铁屋子”社会,张爱玲揭开“玻璃心”人性——

浮华世间,“低到尘埃里”?她说“出名要趁早”,但自己晚年却躲进“文字收容所”?许子东以文本细读方式,精妙解读张爱玲不同阶段的重要代表作——《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小团圆》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封锁》《茉莉香片》等短篇、散文,细细剖析张爱玲笔下的男女爱情战争,探讨张爱玲的创作手法、叙事风格、语言特色,揭开张爱玲得以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谜底。

★  既读作品,也读人生——潜心研读30年,许子东细解张爱玲代表作与人生轨迹

细读张爱玲要备三样东西:显微镜(看清细节)、计算器(男女得失)、安眠药(平静心绪)。才25岁的张爱玲,为什么能写出“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为什么她写那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的爱情故事,可是一旦自己谈恋爱,却一意孤行,飞蛾扑火?许子东结合自己多年的世情体悟与人生观察,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与人生轨迹勾连起来,看她的成长、家庭、经历、情感,如何成就不同时期的作品。

★  不讲空话,风趣生动,“列文·虎克式”式细读,也关注张爱玲的“朋友圈”,同名音频收听次数200万+ ——

《锵锵三人行》中“铁三角”热聊张爱玲、电影《第一炉香》中客串扮演低调的“富商”、在上海、洛杉矶竟然跨时空成为张爱玲的“邻居”……当文学评论者许子东碰上“祖师奶奶”张爱玲,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许子东“细读张爱玲”同名音频节目,广受欢迎,收听次数200万+。本书内容由节目升级、打磨而成,极具许老师个人特色,观点幽默,不套空洞理论,“列文·虎克式”的细读小说之外,也关注张爱玲的“朋友圈”——她与胡适、傅雷、丁玲等文坛中人的交往故事,并探讨她对白先勇、王安忆、贾平凹等后世作家的深远影响,全方位揭示出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  知名设计师汐和操刀,内文特别收录作者多年“读张”之点滴足迹;

精心选取19世纪英国插画大师比亚兹莱精美版画,烫哑光黑漆;

封面采用雅致灰特种纸,潘通专色印刷,呈现独属张爱玲的一份华丽与苍凉——

张爱玲笔下的是渣男,还是算不清账的“会计”?爱情是无解的“糊涂账本”?她的小说不见赢家,只见“生活里的输家”?但这些“输家”更能看出人性的价钱?……《细读张爱玲》兼具大众可读性与学术深度,入选豆瓣长期高分作品,引发新京报、凤凰卫视、澎湃新闻等专题讨论,其学术观点常被媒体与影评人引用。“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等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更明白那件袍子是张爱玲自己怎样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展开
内容介绍

“一个全然不懂世故的女人,怎么能写出这么多天才的爱情棋谱和婚姻战役?”

张爱玲是横空出世的一个传奇。

为什么她的作品,会收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潜心研读30余年,许子东老师以文本细读方式,聚焦张爱玲10余部重要代表作——看《第一炉香》上海女学生怎样在香港一步步沉沦;体会《金锁记》残酷的浪漫文字;沙盘推演《倾城之恋》男女爱情游戏规则;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解剖男人的道德性;探究《小团圆》中奇特的母女关系……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故事,从来不是单纯的鲜花与温情,更多的是策略、计算、博弈。打开这本书,真正读懂张爱玲,进入她的“爱情战争”,重新看待男人、女人、婚姻与生命。

精妙解读作品之外,更融入许子东多年世情体悟,以风趣的表达、生动的文风,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与人生轨迹巧妙勾连;同时关注她与胡适、傅雷、丁玲等文坛中人的交往,探讨她对白先勇、朱天文、王安忆、贾平凹等后世作家的深远影响。此次增订新版作为“许子东文集”系列之一种推出,修订讹误,新增四篇力作,在20世纪中国文学大脉络中,寻找张爱玲“无处安放”的独特价值与地位。


展开
精彩书评

开始全面走进张爱玲的世界,是在一个多月前,新加坡朋友余云传来三十四集的许子东“细读张爱玲”音频节目。

——林青霞

★  张爱玲的小说,从结构上讲,我觉得真是惊为天人。

——窦文涛

★  现代中国文学禁得起细读的作家不多,张爱玲是其中之一。许子东读张爱玲,读出华丽与苍凉、世故与惘然、狎暱与悲伤……本书是“张学”又一力作。

——王德威

★  许子东是蕞早肯定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魔力的学者之一,他的视野广阔,见解独到,这本书是他多年来研究的成果,绝对值得推荐。

——李欧梵

★  看完这本书蕞大的感觉就是许子东老师的说法本身就是一道睿智、接地气的风景!

——许鞍华

★  一本《流言》,一本《张看》,书名就劈面惊艳……明明知道读她只乱我心,但偏是要读。现在,许子东还说要“细读”……

——贾平凹

★  在对人生和现实的关怀、批判方面,张爱玲一点都不弱于鲁迅。

——王安忆

★  我是张爱玲的超级粉丝,读多了,下笔时,少不了受影响,模仿一下,通常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但在下笔以前,心想,如果读完小说的人,能有像读张氏作品般有种怅然若失的惘惘之感,我便开心。

——马家辉

★  许老师研究现代文学、文革文学是极好的,对张爱玲解读也到位,推荐。

——大燕威王(豆瓣读者)

★  书中提到不少第一次看张爱玲很难注意到的细节,跟着每一章评论再去重读相应的小说散文,非常过瘾。

——SadEyedLady(豆瓣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个全然不懂世故的女人,怎么能写出这么多天才的爱情棋谱和婚姻战役?

 

·张爱玲是一个在文学史上无法安放的作家。

 

·张爱玲始终在文学的主流旁边,主流之外。

 

·在张爱玲笔下,爱情故事不只是鲜花、月光、沙滩、温情。她的爱情故事里面,有的是策略,有的是计算,或者战斗,或者博弈。

 

·当人们的意识形态从“宏大叙事”转向“日常生活”,从“斗争”转向“和谐”的时候,张爱玲的作品是不是显示出她的超前性和独特价值呢?

 

·有两种作家,一种作家一发声即代表作,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郁达夫的《沉沦》、曹禺的《雷雨》等;另一种作家是慢慢摸索,艰苦寻找,终于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代表作,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等。显然张爱玲属于第一个类型。

 

·我们在张爱玲这里看到,她,父亲这边,回不去,母亲那里,也回不去——所以就出现一个真正的精神上道德上甚至在私生活层面上“无家可归”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整个“五四”文学当中非常罕见。

 

·张爱玲的小说可以从爱情故事(世态人情)角度阅读,读出或甜,或苦,或酸的“心灵鸡汤”(我在中性的定义上使用这个词汇),也可以从文学史角度,读出“五四”以来现代文学及意识形态的各种潮流、走向、趋势及其复杂关系。当然,也可以从学院理论出发,侧重于后现代、后殖民等角度的解读,处处见到女性对男权的挑战反叛,或者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窥伺偏见。

 

·张爱玲小说、张爱玲世界的两极,一极是世俗的精明计算,一极是绝望的感情浪漫。

 

·张爱玲喜欢写的是世俗压力细节与现实束缚之中的浪漫情感,于是通俗小说形式便有了与众不同的严肃精神。

 

·张爱玲把恋爱写成战争。

 

·男人要求斗争,只是一个阶段,那个时候人们觉得巴金、茅盾、赵树理都比张爱玲重要,可是张爱玲认为她写的小市民日常生活是更长久的,因为街头田野打仗就这么些年,婚恋感情当中的战斗可是一直要持续下去的,男女的战争比国共的战争时间要长。

 

·20世纪中国文学,就是从面对着庸众流言看客的个人独异的“呐喊”,到面对呐喊潮流汹涌而来时仍顽强生存的私语“流言”。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东方主义与长三堂子

第二章 以实写虚与物化苍凉

第三章 张爱玲的父亲和母亲

第四章 论七巧

第五章 《倾城之恋》中的上海与香港

第六章 《倾城之恋》与“五四”爱情小说模式

第七章 读《封锁》

第八章 “胡说”张爱玲

第九章 《红玫瑰与白玫瑰》

第十章 雌雄同体的《茉莉香片》

第十一章 “人艰不拆”的《留情》

第十二章 散文:“张看”与“私语”

第十三章 散文中的文学观与历史观

第十四章 从上海到香港

第十五章 张爱玲在美国

第十六章 《小团圆》与晚期风格

附录一  20世纪中国文学的若干发展线索

附录二  张爱玲与20世纪中国文学

附录三  物化苍凉:张爱玲意象技巧初探

附录四  关于《色,戒》与《小团圆》的采访、谈话和笔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