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科Gramineae
别名:乌麦、燕麦草
形态特征:株高60~120cm。秆直立,单生或丛生,有2~4 节。叶鞘松弛,光滑或基部被柔毛;叶舌膜质透明;叶片平展,宽条状。圆锥花序呈塔形开展,分枝轮生;小穗疏生,生2 或3 朵小花,梗长,向下弯;两颖近等长;外稃质地坚硬,下部散生粗毛,芒从稃体中间略下伸,长2~4cm,膝*扭转。颖果长圆形,被浅棕色柔毛,腹面有纵沟。
识别要点:草本。秆直立,单生或丛生。叶鞘光滑或基部被柔毛;叶舌膜质透明;叶片宽条状。圆锥花序呈塔形开展,分枝轮生;小穗疏生,生2 或3 朵小花。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一年生草本,花果期4~9月。种子繁殖。喜温暖,喜水湿,适应性较强。
原产地与分布:原产于欧洲、亚洲中部和西南部。现广布于世界温带和寒带地区。我国多数省份有分布。甘肃多数县(市、区)有分布。
入侵途径与扩散方式:无意引入。随其他作物种子或鸟类异地扩散。
生境与危害:生于荒芜田野、田间。为农田恶性杂草,在农田中与作物争水、争光、争肥,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品质。
控制措施:剔除作物种子中的野燕麦种子;用除草剂喷雾防除。
扁穗雀麦Bromus catharticus Vahl
别名:大扁雀麦
形态特征:株高60~120cm。须根发达。茎直立丛生,粗大扁平。叶鞘早期被柔毛,后渐脱落;叶舌膜质,长2~3mm,有细缺刻;叶片披针形,长20~30cm,宽6~8mm。圆锥花序开展,疏松,长约20cm;小穗极压扁,通常6~12 朵小花,长2~3cm;颖披针形,脊上具微刺毛,第二颖较**颖长;外稃顶端裂处具小芒尖,具11 条脉;内稃窄狭,较短小。颖果紧贴于稃内。
识别要点:草本。圆锥花序开展,疏松;小穗极压扁,通常6~12 朵两性小花;外稃无芒或仅具芒尖。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花果期4~5 月。种子繁殖。具有耐寒、耐旱、生长速度快、分蘖能力强、产量高等特点。在冬春季保持青绿状态,长势良好。
原产地与分布:原产于南美洲。作为牧草被广泛引种栽培。归化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及亚洲温带地区。我国多数省份有分布。甘肃多数县(市、区)分布。
入侵途径与扩散方式:有意引入,作为牧草在我国多地引种栽培。随引种栽培远距离传播;随其他作物种子或鸟类异地扩散。
生境与危害:为农田、草地、路边杂草,也是一些作物病虫的宿主。
控制措施:控制引种。入侵农田造成危害的可人工拔除和化学防除。
芒颖大麦草Hordeum jubatum L.
别名:芒颖大麦、芒麦草
形态特征:秆丛生,直立或基部稍倾斜,高30~45cm。叶鞘下部者长于节间,中部以上者短于节间;叶舌干膜质,截平,长约0.5mm;叶片扁平,长6~12cm,宽1.5~3.5mm。穗状花序柔软,绿色或稍带紫色,长约10cm;穗轴成熟时逐节断落;三联小穗两侧者各具长约1mm 的柄,两颖为长5~6cm 弯软细芒状,其小花通常退化为芒状,稀为雄性;中间无柄小穗的颖长4.5~6.5cm,细而弯;外稃披针形,具5 脉,长5~6mm,先端具长达7cm 的细芒;内稃与外稃等长。
识别要点:草本。穗状花序柔软,绿色或稍带紫色,长约10cm;颖片弯软细芒状。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花果期5~8 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与分布:原产于北美洲及欧亚大陆的寒温带地区。我国分布于北京、甘肃、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内蒙古、青海、山东、山西、新疆。甘肃分布于甘州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通渭县、庆城县、崆峒区、麦积区。
入侵途径与扩散方式:有意引入。逃逸后扩散。
生境与危害:路旁或田野。为田间杂草。影响作物产量及生物多样性。
控制措施:控制引种。本种为浅根系杂草,可采用深耕翻作的措施防控。
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
别名:意大利黑麦草
形态特征:植株丛生,高50~120cm。茎直立或基部平卧。叶鞘疏松;叶舌小或不明显,有时长可达4mm,有时具叶耳;叶片扁平,长10~20cm,宽3~8mm。总状花序长10~30cm;小穗无柄,紧密互生于穗轴两侧,每小穗有5~11 朵小花,长10~18mm;颖片披针形,具窄膜质边缘,长约为小穗之半,通常与**小花等长;外稃长圆状披针形,具5~15mm 细芒,或上部小花无芒;内稃和外稃近等长。颖果梭形。
识别要点:草本。外稃长圆状披针形,具5~15mm细芒;内稃和外稃近等长。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一年生、越年生或短期多年生草本,花果期6~7 月。种子繁殖。喜温热和湿润气候,不耐严寒,耐潮湿,忌积水。喜壤土,也适宜黏壤土。落粒的种子自繁能力强。分蘖多,再生迅速。
原产地与分布:原产于欧洲、非洲西北部及亚洲西南部。现广泛归化于世界亚热带、温带及热带高海拔地区。我国多数省份有引种分布。甘肃多数县(市、区)有引种。
入侵途径与扩散方式:有意引入,作为牧草在我国多地引种栽培。人工引种后逃逸。
生境与危害:生于农田、路边、草地。赤霉病和冠锈病之病原体的寄主。
控制措施:控制引种;用除草剂化学防治。
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
别名:宿根毒麦、英国黑麦草
形态特征:株高40~100cm。茎直立,浅绿色。叶鞘疏松;叶舌长约2mm;叶片线形,长5~20cm,宽3~6mm。总状花序直立或稍弯,长10~20cm,宽5~10mm; 小穗长10~14mm, 具5~11 朵小花;颖披针形,短于小穗,边缘窄膜质;外稃长圆形,基盘明显,通常顶端无芒,稀上部小穗具短芒,**外稃长约7mm;内稃短于外稃或等长。颖果梭形。
识别要点:疏丛型草本。外稃常无芒,内稃短于外稃或等长。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多年生疏丛型草本,果期6~7 月。种子繁殖。耐贫瘠土壤,抗逆性强。
原产地与分布:原产于欧洲、非洲北部、亚洲部分地区。现广布于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以及欧洲、亚洲暖温带、非洲北部。我国多数省份有分布。甘肃多数县(市、区)有引种。
入侵途径与扩散方式:有意引入,随人工引种引入。逃逸后扩散。
生境与危害:生于农田、路边、草地。是赤霉病和冠锈病等的病原体的寄主。
控制措施:控制引种;采用人工清除和除草剂化学防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