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妒忌的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书系
0.00     定价 ¥ 1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8621
  • 作      者:
    作者:汪强//关顺平|责编:孙文影//冯雅萌|总主编:杨玉芳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内容介绍
《妒忌的认知神经科学》跨越心理学、社会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为我们揭开了妒忌这一复杂情感的神秘面纱。《妒忌的认知神经科学》共九章,*先,采用社会认知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妒忌情绪是如何从个体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以及这种比较是如何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行为的,并进一步阐释了妒忌在社会交往中的多种影响;其次,探讨了妒忌情绪的神经基础,通过fMRI和EEG等技术揭示妒忌激活的特定脑区,以及这些脑区如何与情绪体验、社会比较和决策相关联;*后,综述了妒忌在管理学、消费心理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妒忌的认知神经科学》还提供了针对妒忌的干预措施,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妒忌情绪,减少其负面影响,并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中实现更积极的互动。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妒忌是自古以来的**主题。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因战功显赫而受到曹操的赏识,被封为汉寿亭侯,并获赠锦袍和赤兔马。这让蔡阳、秦琪叔侄患上了“红眼病”,叔侄二人处处与关羽为难,企图在黄河渡口暗杀关羽。而在现实生活中,由妒忌引起的负性社会事件也屡见不鲜。2023年,湖南省娄底市一名7岁女孩被17人围殴,原因竟然是妒忌女孩长得漂亮。201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谢某在迎接老同学周某时,被周某刺杀身亡,周某作案后还摆出胜利者的姿势。究竟是什么使周凯旋心智扭*、对同窗好友惨下杀手?据知情人士透露,谢某曾劝周某别再沉迷网络游戏,对此周某怀恨在心,加上曾比自己学习成绩稍差的谢某学业有成,而自己因沉迷游戏导致退学,周某心生妒忌,*终酿成惨剧。2019年,江苏镇江某小区电梯因故障直降。调查发现,竟是另一栋楼的15岁男孩因妒忌同学家有电梯而破坏了电梯
  妒忌是世界各国文化中无法回避的普遍现象。《白雪公主》中的后母因为妒忌白雪的美貌,三次行凶试图杀害白雪公主。2016年,俄罗斯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名19岁女子Elizaveta Dubrovina因为妒忌妹妹的美貌,对妹妹实施了极端暴力行为。英国中世纪作家乔叟说:“所有的罪恶都是某种美德的反面,但妒忌是所有美德的反义词。”(乔叟,2013)妒忌仿佛是一团燃烧的火焰,从内心的深处侵袭着我们。自古以来,这种*特而强烈的情感一直伴随着人类,塑造着历史、文化和心灵。它是我们在面对他人的成功、财富、美丽和幸福等优秀的特质时所感受到的情感波动。它掺杂着自卑的感受,是我们生活中难以回避的一部分。正如切斯特菲尔德曾言:“人们对那些使自己产生自卑感的人总是心怀恨意。”(转引自Epstein,2003)当我们看到别人取得辉煌成就或享受幸福时,妒忌之火在我们心头熊熊燃烧,敲响内心的警钟。
  但妒忌不仅仅是一头只会带来灾难和折磨的“洪水猛兽”,它也有创造性和积极的一面。于社会而言,妒忌虽然可能带来愤恨、混乱和犯罪,但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正如赫尔穆特 舍克指出的:“妒忌是一种**的社会警告手段和社会监督功能。”(Schoeck,1969)于个人而言,它可以推动人与人之间良性的竞争,促使我们追求更高的目标,打造自己渴望的优势,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它是一种强大的魔法,既可以驱动我们前进追逐耀眼之光,又可能将我们的心智拖入痛苦和罪恶的深渊。它既可以激励我们超越自己,也可能将我们引向自我怀疑和自我毁灭之路—因为妒忌的存在,我们可能对他人产生恨意,就像是爱上了别人的一颗明珠,恨不得把它偷入自己的囊中,或者将一抹灰尘涂在上面使它黯淡无光。但是,请记得,同样因为爱上了别人的一颗明珠,这也有可能为我们带来好的一面:我们有可能产生提升自我的强烈动机,因此着力打磨自己手里的原石,让自己也能拥有闪闪发光的珠宝。可见,善用妒忌的力量,才能发挥它的价值。
  **章妒忌概述与分类
  妒忌是正常人性中*令人遗憾的一种性情,善妒之人虽然希望制造不幸,若能逃避惩罚便会付诸行动,但他自己也会因为妒忌而不幸福。他不因自己的拥有而幸福,却因他人的拥有而不快。有了机会,他会去损人,在他看来,这跟利己同样重要 不过,幸好人性中还有一种叫作仰慕的情感可作补偿,凡想提升生活的幸福感,一定都希望增加仰慕,减少妒忌。
  —伯特兰 罗素(Russell,2015)
  本章,我们将深入剖析妒忌这一复杂的情绪现象。妒忌横跨西方与东方文化,始终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它不仅隐蔽,而且极具影响力,驱动着人们的行为。本章将从多个维度解读妒忌,通过梳理妒忌的概念、分类,细致区分妒忌与嫉妒,以及探讨不同类型的妒忌,如恶意妒忌和善意妒忌、特质妒忌和情境妒忌等,旨在帮助人们清晰认识妒忌,掌握识别与应对妒忌的方法,引导人们善用妒忌情绪,实现自我成长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节妒忌概述
  一、妒忌的概念
  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中,妒忌都是一个古老又永恒的话题。在西方文化中,妒忌作为“七宗罪”的一员,与其他六胞胎—傲慢、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如影随形。然而,在这七宗罪中,妒忌却显得尤为特殊。Epstein(2003)曾深刻指出,妒忌无处不在,它就像一股暗流,悄悄渗透到其他六宗罪之中。*先,贪婪常常源于妒忌,当看到别人拥有比我们更多的东西时,我们心中难免涌起一种渴望,想要拥有更多,这种渴望逐渐演变成贪婪。其次,淫欲和暴食的背后,也隐藏着妒忌的影子。当看到别人生活得风流潇洒,吃着山珍海味时,我们难免心生妒忌。暴怒之中,也少不了妒忌的推波助澜,只是相对于更易外显的怒意,妒忌比较隐蔽,更不易被察觉。骄傲与妒忌更是紧密相连,当自我膨胀感受到挑战时,妒忌便会悄然滋生。而妒忌与懒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看到他人取得成功,而你难以望其项背时,你是不是曾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呢?
  在东方文化中,余秋雨等(1999)在《关于嫉妒》一书中写道:“当西方的智者们在思考如何消减嫉妒的时候,中国的智者们却在规劝如何躲避嫉妒。”从屈原在《离骚》中提到的因“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而感到“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进而选择躲避妒忌、远离昏暗的官场;到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导人们向优秀他人学习,而不是妒忌他人;再到朱用纯在《朱子家训》中提倡“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这些古往今来的教导,让我们更是对妒忌讳莫如深。
  更为特别的是,妒忌本身就是一种极具隐蔽性的情绪。我们往往不愿意向他人坦白自己的妒忌,甚至有时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深陷妒忌的情绪泥沼之中。然而,如此潜踪隐迹的妒忌却常常成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隐秘动机,驱动着我们做出一些可能连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选择。
  鉴于妒忌的重要性及其隐蔽性的特点,我们迫切需要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一窥其真实面貌。唯有正视这种情绪的力量,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它,而非受其摆布。那么,究竟如何定义“妒忌”呢?从语义学的视角来看,在《辞海》中,“妒”字意指“因他人的优秀而心生忌恨”(夏征农等,2000);在《说文解字》中,“忌”字则代表憎恶之情(许慎,196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妒忌”一词的解释为“忌妒”,即“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6)。而在《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envy”一词有多重含义,包括恶意或敌对的情感、因渴望的事物为他人所得而产生的自卑与敌意,以及渴望获得与他人相同优秀之物的愿望。根据韦氏修订的词典,妒忌被定义为“目睹他人之优秀或好运时所产生的懊恼、羞愧、不满或不安,并伴有一定程度的仇恨与追求同等优势的渴望”(Porter,1913)。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将妒忌视作“他人好运所引发的痛苦”(Aristotle,1686),而罗素则认为它是“人类*普遍且深层的情感之一”(Russell,2015)。在象征意义上,中国人常用“红眼病”来形容妒忌之情,而西方人则常用“green eyes”或“I’m green with envy”来表达类似的情感。妒忌作为一种复杂的情绪和社会现象,受到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和神经科学等诸多学科的广泛关注。在当今心理学界,妒忌被界定为:当他人拥有自己渴望却不可及的事物(如名誉、地位、金钱、外貌等)时,个体内心所体验到的痛苦情绪(吴宝沛,张雷,2012)。
  本书对妒忌的解读呈现出其定义的多元性。一方面,从情绪研究的层面来看,妒忌是一种复合情绪,它在个体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时涌现,同时交织着自卑、焦虑与渴望等多种感受。这种情绪不仅复杂多变,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人格心理学则从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视角来考察妒忌,认为它在不知不觉地地影响着个体看待世界的方式。在面对他人的优秀表现时,妒忌特质较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妒忌情绪,从而对其行为和认知产生长远的影响。除此之外,本书还将妒忌视为一种综合的体验,认为它包含三种不同的成分。*先,它涉及对社会比较情境的认知成分,即个体如何理解和评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其次,它包含复杂的负性情绪体验成分,如自卑、愤怒、失落等,这些情绪共同构成了妒忌的情感内核。*后,它还涉及行为反应成分,即个体在面对妒忌情绪时可能采取的行动或应对策略。综上所述,妒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概念,它既可以被视为情绪层面的表现,也可以被视为人格层面的特质,同时还可以被视为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验。因此,我们需要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妒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干预这种情绪,从而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深入探讨妒忌的定义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妒忌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这一特性可以被形象地比喻为一位射手拉弓射击麋鹿鹿角的场景。这个画面由三个核心元素构成:妒忌者(the envious person)—那位手持弓箭的射手;被妒忌者(the envied person)—那只优雅的麋鹿;优势(advantage)—麋鹿鹿角,也是妒忌之箭的目标。在这幅画面中,妒忌之箭自妒忌者之手射出,指向被妒忌者。其中,妒忌者即那些因他人的某些特质或成就而产生妒忌情绪的人,他们是妒忌情绪的发起者;被妒忌者则是那些受到他人妒忌的对象,他们是妒忌情绪的接收者;优势则指的是被妒忌者所拥有但妒忌者所缺乏的特质或资源,这些优势可能是令人艳羡的容貌、深厚的学识、财富和地位等。
  此外,妒忌情绪极具内隐性。*先,人们不愿意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妒忌情绪。尽管妒忌在人际交往中频繁出现,但受到社会行为准则和文化背景的制约,人们往往避免公开表达这一情绪。其次,妒忌情绪中还蕴含着一定的敌意成分,而敌意容易引起他人的警惕与排斥,这也是人们倾向于不向他人透露自己妒忌情绪的原因之一。人们非但难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妒忌,甚至有时难以向自己坦诚自己的妒忌。这是因为,承认妒忌往往伴随着自卑感的产生。毕竟,承认妒忌即意味着承认自己在某个领域相较于他人有所不足,这种自我认知往往导致负面的自我评价。而且人们会给“妒忌”这种情绪打上罪恶的标签,这促使人们更不愿意承认自己产生了妒忌情绪。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我们也会以玩笑的方式使用“妒忌”一词,以表达对他人的祝福和欣赏。例如,当我们说“我真妒忌你能在海边度过这么美好的假期”时,我们的内心可能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自卑或恨意,也并非真的渴望度假,而只是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美好经历的羡慕和赞美。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将妒忌视作一头凶猛的怪兽,仿佛它就是打开灾难之门的潘多拉魔盒。但事实上,妒忌是一把双刃剑。Cohen-Charash(2009)深入剖析了妒忌的两种导向:自我导向和他人导向。自我导向的妒忌反应聚焦于个体自身,当产生妒忌时,持有自我导向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可能激发其产生自我提升的动力,促使个体积极采取行动,以缩小自己与被妒忌者之间的差距。这种自我导向的妒忌虽然带有一定的痛苦,但也蕴含了自我成长的潜力。相反,他人导向的妒忌反应则以贬低他人为核心。在情绪层面,它可能导致个体对他人产生敌意,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妒忌的破坏性和消极影响。而在行为层面,他人导向的妒忌可能促使个体做出贬损他人及其优势的行为。这些行为无疑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对妒忌者自身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应对妒忌情绪持有客观的态度,既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要善用其积极的一面。通过理智地面对和处理妒忌,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自我提升和成长的动力,而非陷入无休止的负面情绪和行为中。
展开
目录
目录
丛书序(杨玉芳 吴艳红)
前言
缩略语表
绪论 1
**章 妒忌概述与分类 3
**节 妒忌概述 4
第二节 妒忌的分类 10
第二章 妒忌的研究方法 27
**节 问卷测量法 28
第二节 实验测量法 32
第三节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 43
第三章 妒忌的影响因素 51
**节 人口学因素 52
第二节 人格因素 55
第三节 社会文化因素 59
第四节 心理因素 67
第五节 生理及其他因素 71
第四章 妒忌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 75
**节 妒忌对注意和记忆的影响 76
第二节 妒忌对意志和目标设定的影响 85
第三节 妒忌对情绪与健康的影响 87
第四节 妒忌对行为与决策的影响 89
第五章 妒忌的理论 91
**节 精神分析理论 92
第二节 人本主义理论 93
第三节 社会比较理论 95
第四节 模仿学习理论 97
第六章 妒忌的神经机制 101
**节 妒忌与脑结构和功能 102
第二节 妒忌与神经电活动 111
第三节 妒忌与神经递质 114
第七章 妒忌的发展轨迹 117
**节 一般领域上妒忌的发育轨迹 118
第二节 领域特定妒忌的发育轨迹 122
第三节 妒忌对象的发育轨迹 126
第四节 妒忌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28
第八章 妒忌的应用与干预 131
**节 妒忌的应用 132
第二节 妒忌的干预 142
第九章 被妒忌 149
**节 影响“被妒忌感知”的因素 150
第二节 被妒忌的影响 156
第三节 如何减少他人的妒忌 160
参考文献 165
彩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