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星球健康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25438
  • 作      者:
    编者:朱永官|责编:王海光//王好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内容介绍
《星球健康》以“星球健康”为核心理念,系统阐释了人类健康与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与互馈。《星球健康》11章,从概念溯源出发,逐层探讨了传染病和慢性病负担、人与自然共同演化、生态系统服务退化、资源开采与全球贸易足迹、食物系统与营养安全、多圈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及城市化挑战,并展望了可持续发展科学的未来。编者综合*新研究与案例,交叉运用公共卫生、生态学、地球科学、经济学与政策分析,揭示环境压力、社会经济驱动力与健康风险的复杂网络,提出以系统思维、跨学科合作和协同治理推动人类与地球共生共荣的行动路径,为应对全球环境危机提供科学基础与实践指南。《星球健康》配以丰富的图表与思考题,既可作理论读本,亦便于教学与研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星球健康概论
  朱永官
  本章要点
  星球健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星球健康与其他健康相关概念的异同及其交互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健康与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与互馈关系
  地球的年龄大约是46亿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生命与地球环境共同演化,而人类的存在只是地球演化长河中的短暂瞬间。目前,化石证据和研究表明,人类演化历史只有六七百万年。*早人科(分类学)成员,也就是能够常规性直立行走的人,出现在距今600万~700万年前。晚期智人则出现于距今约5万年前。从距今4万~5万年开始,晚期智人开启了全球范围的迁徙和扩散,逐渐占据了当今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也开启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影响。
  人类在狩猎时代对环境影响是有限的,甚至和其他物种一样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物种,共同推动了地球生命和环境的协同演化。人类从丛林中走出来,通过耕作土壤和驯化动植物开启了原始农业文明,并持续改变着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演化的相互关系。原始农业文明的出现也是人类真正改变地球环境的开始。
  人类对环境的改变*先源自对食物的获取。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是生命之必需。人类对土地的耕作意味着原始生态系统的开垦,自然栖息地的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原本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也势必带来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随着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衣食住行所需物质和能量的能力持续提升,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演进。自然环境始终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繁荣的基础,然而,由于人口剧增、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发展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破坏,引发了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三大环境危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化学污染。这些环境危机通过不同途径影响人类健康。例如,跑步是一种常见的身体锻炼方式,但是如果在雾霾天晨跑,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可能会抵消运动所带来的健康益处。同样,气候变化带来的热浪、洪水或干旱等也会对公众健康带来直接的危害。
  因此,保障人类健康不仅要考虑人类自身,同时还要维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没有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生态系统和健康的地球,就无法实现真正的个体健康。2009年,Rockstr6m等*次提出“行星边界(planetary boundaries)理论,定义了地球系统的9个关键环境边界,一旦突破这些边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面临严重威胁。随后,这一理论扩展为“安全运行空间”概念,强调人类活动应控制在这些边界内,以确保自身和其他生物的长期健康与福祉。正是在这样的科学背景下,“星球健康”(planetary health)概念逐渐形成。20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支持的《柳叶刀》(TheLancet)专题报告中,科学家们*次正式提出星球健康的概念。星球健康强调要保障地球上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的安全和健康,其核心在于人类必须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Whitmee et al.,2015)。简言之,星球健康就是要同时保障人类和自然系统的健康。星球健康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自提出以来,这一概念已迅速发展为指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系统性框架。
  1.1星球健康与其他健康相关概念之间的异同
  健康是一个与医学直接相关的概念。一般来讲,健康是指没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里明
  确指出:“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所以,健康实际是指个体的完整性。
  健康不仅是每个人个体的健康,还需要在人群水平上管理和实现健康(即人群的健康)。因为我们每个个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家庭、社区和人口迁徙等相互关联。依据空间尺度和管理水平的差异,人类健康可分为公共健康(常表述为公共卫生)和全球健康。健康相关概念还可以从视角上进行划分:公共卫生重点关注疾病预防和人群健康管理;环境健康(environmental health)侧重于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生态健康(ecological health)关注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的相互作用;而同一健康(one health)则探讨人类与动物健康的密切联系。虽然这些概念在空间尺度上有交叉,但主要区别在于视角和关注焦点的不同。接下来将对这些概念逐一进行介绍。
  1.1.1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又称公共健康,是指人群水平上的健康。1920年,耶鲁大学的Winslow教授提出其核心要义,即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行动,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控制传染病流行,教育每个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建立健全社会体系以保障社区中每个人都享有维持健康所需的基本生活条件,从而实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机体健康的一门科学与艺术。
  公共卫生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传统公共卫生主要强调环境卫生措施和传染病控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演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影响人类健康的要素不仅是物理环境,还有许多社会要素。1986年11月,WHO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届健康促进大会上提出“新公共卫生”的概念。该概念强调在政府主导下,通过社会层面综合开展各种活动来保护公众远离疾病和促进公众健康。新公共卫生包括疾病预防、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不仅局限于医疗卫生领域,还涵盖了全社会和全生命周期。
  中国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代表,通过全社会参与和环境改善大幅提升了公共健康水平。这一*特的模式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1.2全球健康
  全球健康是一个兼具研究和实践的新兴交叉领域,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水平,实现全球范围内人人公平享有健康。全球健康的理念于2005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全球卫生峰会上正式提出。峰会相关文件指出,全球健康的出发点主要是“超越国界的或者可能受到某些国家本身条件和境遇影响的健康问题与重大争议,而联合行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佳途径”。
  全球健康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全球所有地区的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且可及的健康服务。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U.S.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原主任Jeffrey P.Koplan和他的同事提出,“全球健康是促进世界范围内所有人健康公平性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的优先选择领域。”全球健康特别关注跨越国界的健康问题及其决定因素,并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作为公共卫生向全球范围的拓展,全球健康聚焦国家、区域和不同人群健康的公平性,整合了基于人群预防的个体层面的临床保健,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1.1.3同一健康
  同一健康是指人、动物、植物及整个生态系统中多物种(包括看不见的微生物)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健康。如果说公共卫生和全球健康的关注点还主要聚焦在人体和人群健康,同一健康将视角拓展至多物种共同健康,是关注和保障生态系统整体层面的健康。
  同一健康的理念*早可追溯至《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一抵御疾病,促进发展》。该报告指出,“我们正处于一场全球性传染性疾病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免受其害,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进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国际货物贸易等的日益频繁,导致一些突发传染性、食源性疾病等在内的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加剧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同一健康理念应运而生,并在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国家健康治理过程中实践和应用。
  如图1.1所体现,公共卫生、全球健康、同一健康和星球健康是在不同尺度对健康的关注和管理。星球健康是从全球生态系统相互关联的角度,整合了上述多个“健康”概念的要点,即系统之系统(system of system)的稱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根本理念。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星球健康概论 1
1.1 星球健康与其他健康相关概念之间的异同 4
1.1.1 公共卫生 4
1.1.2 全球健康 5
1.1.3 同一健康 6
1.2 人类社会发展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7
1.2.1 能源与矿产开发利用及其环境污染 7
1.2.2 食物生产与消费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8
1.2.3 人为制造物质的使用与排放 9
1.3 人类健康与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和互馈关系 10
1.3.1 抗生素与抗生素耐药性 12
1.3.2 农田生物多样性、农药残留与人体健康 12
1.3.3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与隐性饥饿 13
1.4 结束语 14
思考题 15
参考文献 15
第2章 人类健康 17
2.1 传染性疾病的全球负担及影响因素 20
2.1.1 传染性疾病的全球负担和现状 20
2.1.2 影响传染性疾病的环境因素 25
2.2 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的全球负担及影响因素 27
2.2.1 非传染性疾病的全球负担和现状 27
2.2.2 伤害的全球负担和现状 28
2.2.3 与环境因素关联密切的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 29
2.3 全球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31
2.3.1 全球心理健康现状 31
2.3.2 环境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密切联系 32
2.4 结束语 33
思考题 33
参考文献 34
第3章 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同演化及相互影响 37
3.1 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共同演化 39
3.1.1 农业时代:耕作与土地改造的起点 40
3.1.2 工业时代:工业化带来的环境代价 40
3.1.3 信息时代:数字化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新挑战 43
3.1.4 现代消费主义时代:资源过度消耗的扩展 44
3.1.5 人类世:环境危机的反思与调整 44
3.2 人类活动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45
3.2.1 环境污染 46
3.2.2 气候变化 47
3.2.3 森林破坏 47
3.2.4 资源枯竭 49
3.2.5 生物多样性减少 50
3.3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多维影响 51
3.3.1 环境恶化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51
3.3.2 环境退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52
3.3.3 环境影响对弱势群体的不成比例负担 53
3.4 结束语 54
思考题 55
参考文献 55
第4章 生态系统健康 57
4.1 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健康 60
4.1.1 生态系统的结构 60
4.1.2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 60
4.1.3 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61
4.2 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素 62
4.2.1 物种减少 63
4.2.2 环境变化 65
4.2.3 人类活动 69
4.3 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 70
4.3.1 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生理健康 71
4.3.2 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心理健康 78
4.3.3 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社会健康 80
4.4 面向人类健康的生态系统管理 83
4.4.1 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 83
4.4.2 环境退化与污染治理 86
4.4.3 人类活动限制与管理 90
4.5 结束语 91
思考题 92
参考文献 93
第5章 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资源利用与星球健康 95
5.1 物质资源开采 97
5.1.1 物质资源开采的总体历史趋势分析 97
5.1.2 化石燃料开采 105
5.1.3 金属资源开采 110
5.1.4 非金属资源开采 115
5.1.5 生物质开采 119
5.2 贸易中的物质资源流动 124
5.2.1 直接贸易中的物质资源流动 124
5.2.2 隐含在贸易中的物质资源流动 132
5.3 结束语 134
思考题 134
参考文献 135
第6章 食物系统与星球健康 137
6.1 食物系统与人类健康 141
6.1.1 食物系统增强人类福祉 141
6.1.2 不良饮食习惯与健康风险 144
6.1.3 其他健康与生态风险 145
6.2 食物系统的环境影响 147
6.2.1 气候变化 147
6.2.2 土地系统变化 148
6.2.3 生物圈完整性 149
6.2.4 氮、磷流量 149
6.2.5 淡水利用 150
6.3 食物系统环境影响对人类健康的深远作用 151
6.3.1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 152
6.3.2 不可持续的渔业 153
6.3.3 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 154
6.3.4 传粉媒介的丧失 154
6.3.5 淡水供应量减少 155
6.4 可持续食物系统 155
6.4.1 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核心理念 156
6.4.2 可持续消费:推广健康、低环境影响的饮食 156
6.4.3 可持续生产:将食物系统保持在地球行星边界内 157
6.4.4 食物系统转型的优先事项 161
6.5 结束语 164
思考题 164
参考文献 165
第7章 环境污染与星球健康 167
7.1 不同圈层的环境污染对星球健康的影响 170
7.1.1 空气污染 171
7.1.2 水污染 177
7.1.3 土壤污染 183
7.2 环境中典型污染对星球健康的影响 189
7.2.1 炭黑 189
7.2.2 酸雨 191
7.2.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92
7.2.4 微塑料 193
7.2.5 抗生素 195
7.2.6 含氟物质 197
7.3 应对环境污染的策略与措施:环境保护的全球行动 198
7.3.1 持久性污染物管控 198
7.3.2 碳中和政策 199
7.3.3 国际环境协议 199
7.3.4 创新科技与可持续发展 201
7.4 结束语 202
思考题 203
参考文献 203
第8章 气候变化与星球健康 205
8.1 气候变化的现状与趋势 207
8.1.1 气候变化的现状和特征 207
8.1.2 气候变化的归因 209
8.1.3 气候变化的未来预估 210
8.1.4 气候变化、地球系统与人类健康 211
8.2 气候变化对地球系统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213
8.2.1 气候变化对不同圈层的影响 213
8.2.2 气候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214
8.2.3 气候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215
8.2.4 气候变化对微生物的影响 216
8.2.5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17
8.3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 218
8.3.1 人类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218
8.3.2 伤害与死亡 219
8.3.3 传染性疾病 221
8.3.4 慢性病 222
8.3.5 心理健康 224
8.4 迈向星球健康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226
8.4.1 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 226
8.4.2 减缓气候变化的健康协同效益 226
8.4.3 星球健康的理念和策略 227
8.4.4 实现星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228
8.5 结束语 228
思考题 229
参考文献 229
第9章 生物多样性与星球健康 231
9.1 生物多样性与粮食生产 234
9.1.1 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产 234
9.1.2 生物多样性与野生食物资源 236
9.1.3 生物多样性与营养摄入 236
9.2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健康 237
9.2.1 生物多样性与空气污染 237
9.2.2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238
9.3 生物多样性与疾病 239
9.3.1 生物多样性与微生物群 239
9.3.2 生物多样性与人兽共患病 240
9.3.3 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对人兽共患病溢出的
协同作用 242
9.4 生物多样性与医疗 245
9.4.1 生物多样性与传统医学 245
9.4.2 生物多样性与现代医学 245
9.5 生物多样性与心理健康 247
9.6 结束语 249
思考题 250
参考文献 250
第10章 城市化与星球健康 253
10.1 城市与城市化 256
10.1.1 城市与城市化的定义 256
10.1.2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257
10.1.3 城市发展的现状 258
10.1.4 城市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259
10.2 城市化促进人类健康 261
10.2.1 基础设施改善对人类健康的促进 261
10.2.2 生活方式和质量改善对人类健康的促进 262
10.2.3 城市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对人类健康的促进 263
10.2.4 教育与科技发展对人类健康的促进 264
10.2.5 文化交流与社会进步对人类健康的促进 265
10.3 城市化对环境因子的影响及其健康效应 266
10.3.1 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及其健康效应 266
10.3.2 城市化对水文和水质的影响及其健康效应 271
10.3.3 城市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其健康效应 274
10.3.4 城市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健康效应 277
10.4 城市化对生物因子的影响及其健康效应 280
10.4.1 城市化对植物的影响及其健康效应 281
10.4.2 城市化对动物的影响及其健康效应 283
10.4.3 城市化对微生物的影响及其健康效应 287
10.5 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与星球健康展望 290
10.6 结束语 294
思考题 294
参考文献 295
第11章 可持续发展科学的未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星球健康 299
11.1 自然系统变迁与星球健康 302
11.1.1 陆地生态系统 302
11.1.2 海洋生态系统 304
11.2 星球健康变化的人为驱动力 305
11.2.1 城市化与人口变迁 305
11.2.2 人类制度及人口增长对星球健康的影响 306
11.2.3 工业、农业、林业对星球健康的影响 307
11.2.4 生产和消费的能源利用对星球健康的影响 308
11.3 人类系统对自然系统的作用:动态分析框架及监测方法 310
11.3.1 动态分析框架 310
11.3.2 监测方法 312
11.4 打开黑箱:科学认知可持续发展和星球健康复杂系统的关联 314
11.4.1 可持续发展科学的研究目标与方法论 314
11.4.2 构建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的桥梁:跨学科方法 316
11.4.3 人地系统互动的时空分析 316
11.4.4 基于科学认知的行动路径与未来挑战 317
11.5 结束语 318
思考题 319
参考文献 319
索引 32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