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陶渊明传(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0.00     定价 ¥ 4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485474
  • 作      者:
    作者:刘蔚云|责编:王娟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编辑推荐

1、  一个好的人生,是活出真实的自己。

2、  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等文人墨客一生的精神偶像,且看陶渊明如何把平淡的日子过得诗情画意。

3、  陶渊明将“隐居”的念头注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既是慢生活的倡导者,又是一个从不内耗的心理平衡界“大师”。

4、  人间清醒独一份。自然恬静的人生哲学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在平凡中发现美,在简单中寻找快乐。

5、  穿越时空的文化疗愈:在浮躁繁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里,陶渊明用一首诗、一篇文便疗愈了我们的焦虑与不安。

6、  “猛志逸四海”的少年侠客、“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硬核县令、“采菊东篱下”的田园博主……本书为你揭开神秘面纱,展现陶渊明的别样身份。

7、  逐帧解析《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经典诗文,笔风隽秀、文脉清晰,带你了解东方美学当之无愧的“天花板”。

8、  精美双封设计,外封采用知名插画师画作,尽显山水园田之秀美。纸质高档,版式清晰,随书附赠精美书签一枚。


展开
作者简介

刘蔚云,陶渊明故里人,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年少时经历颠沛流离,青年时历尽职场沉浮,却从未停止对文学的探索。崇尚五柳先生之境,隐于繁华,静于喧嚣,随心自在。在上海打拼十余年,通过轻资产创业实现了人生梦想。


展开
内容介绍

《陶渊明传: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是一本讲述陶渊明生平经历的文学传记类通俗读物,文字清新隽雅,考据详实,史料丰富。深入探索、解读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更便于读者理解其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思想的精华。作者清新的文风在还原出鲜活的田园派诗人陶渊明的同时,又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般领悟诗人的精神世界,探寻隐秘在深处的桃花源。


展开
精彩书摘

“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如是说。如果感觉抽象,最好的方法,是读一读被千万次吟诵过的,陶渊明的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没有高足远游离世索居,仍身居人境,只因在内心修了篱种了菊,便再也听不到那些权贵们马车的喧嚣和乱世中谋虚逐妄的纷扰。

常常漫步于大自然中,不经意地抬头,看到了南山的悠然,南山亦看到了他的悠然。神与物游,天人合一。

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与其说是陶渊明目视的客观景象,不如说是他澄明的内在心境,映照于整个外部生存场。田园幽静的景象,淳朴的乡俗,无一不蕴含着与虚伪矫饰、争名夺利对立的人生真意。飞鸟归家,而他也解绶而去,脱逃污浊腐朽的官场,一改后天被世俗熏染的“伪我”,回到了本自具足、崇尚自然的“真我”。

言语只是通向真理的道路,走到路的尽头,语言就结束了。此时,沉默是最流畅的言说……

陶渊明的诗歌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刻画了田园山水,让人从中体会到深邃的哲思。这些诗作就像中国的山水画一样,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境,而最动人的部分往往在那些留白之处。

要理解这些诗中的“真意”,或许是老子所说的“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的答案——道也;或许是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游心境界;或许是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在陶渊明的诗中,这些思想不是通过复杂的词句表达,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自然的景象传递出深远且宁静的哲理。这种表达方式,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让人心生共鸣。

陶渊明所著的诗文辞赋多为归隐后作。如同智慧从烦恼中生出,他的诗意,是从失意中涅槃而出。

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陶渊明生于显赫世家,却受尽命运嘲弄,父亲早逝,他成长于家族破落之时。虽生性恬淡,但仍“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陶渊明像大部分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一样怀着大济苍生的壮志。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在东晋末这个政治极为黑暗专制的时期,陶渊明多次自愿投身于波涛汹涌的政治斗争。他怀着凌云壮志,试图挽救即将倒塌的国家大厦。尽管面对奔波劳苦和凶险重重,他依然毫无畏惧。然而,他很快发现,当时的官场已如一摊烂泥,充斥着篡权与动乱。刀光剑影,互相倾轧,都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私利。

陶渊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过于高远,在这黑暗腐朽的官场中,他的崇尚自然的本性让他难以容身,而他的志向也注定难以实现。最终,他选择退出官场,回归田园,以诗酒自娱,寻找内心的宁静。

陶渊明经历了五次出仕,又五次归隐,他在希望和失望、奋发和苦闷中反复挣扎,直到意识到现实的无力后,才彻底归隐田园。

归隐之后,陶渊明体验到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脱和“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闲适自得。然而,他也不得不面对“箪瓢屡罄,绤冬陈”的经济困窘,更时常感慨“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而度过无数个悲凉的夜晚。《桃花源记》是他对理想社会的美好寄托,他一生都希望能够实现这一梦想。

在田园生活中,陶渊明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但他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期望始终未曾离去。

鲁迅从《咏荆轲》《咏精卫》中看到了陶渊明的这一面,他认为其不仅有平淡自然,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鲁迅曾言:“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陶渊明在诗中赞叹精卫、刑天的精神,表现出诗人虽死无悔、猛志常在的气概。诗中的“猛志”展现了他年轻时匡时济世的抱负,也流露出他对黑暗现实的痛恨、愤怒。

尽管他仍希望有所作为,但是现实让他不得不归隐。曾祖陶侃是治世之人,陶渊明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最终选择归隐田园。激流中他曾乘风破浪,泥潭中他无奈归隐,道家思想在他失意时接纳了他。

田园生活治愈了陶渊明,让他将失意化为诗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然生活带给他精神上的自由。陶渊明在平静的外表下有一颗坚韧的心。如果没有这颗心,他不会在努力未果后选择出世。他拒绝再度入仕,选择归于平凡,躬耕田垄,欣然自在,显示出他已经与自己和世界彻底和解。

他内心强大,忍饥挨冻却不接受官场的馈赠,诗中的平淡是千锤百炼后的智慧。陶渊明无力改变社会的危机,只能独善其身。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辛勤躬耕于庐山之下,干净、淡然地度过一生。这独特的一生,或许已是他赠与世人的一剂济世良药。

这是一段从失意到诗意的生命旅程,值得所有人品读、体悟。


展开
目录

第一章:陶孟之后,士族之裔

曾祖荣光

外祖遗风

生于柴桑

第二章:豪情满怀,少年意气

孤寂少年

琴与诗书

仗剑远游

香草美人

五柳先生

第三章:三十而立,两度娶妻

江州祭酒

两度丧妻

慈父叮咛

虎溪三笑

人间烟火

第四章:心生倦意,诀别官场

入桓玄幕

为母守丧

镇军参军

彭泽挂印

人生海海

第五章:归隐田园,爱恨离别

归园田居

酒中之趣

屋逢大火

迁居南村

病中告子

第六章:人生如梦,垂老之思

人生如梦

垂老之思

酒中深意

人淡如菊

更名为“潜”

第七章:晚年经历,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世无知音

去留无意

田园诗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