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可变思考--数学与创造性思维/图灵新知
0.00     定价 ¥ 5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15652393
  • 作      者:
    作者:(日)广中平祐|责编:戴童|译者:佟凡
  • 出 版 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
收藏
编辑推荐

稻盛和夫力荐,日本累计销售10万册!
菲尔兹奖得主理解“复杂”与“变化”的巧妙视角,用数学的智慧探索创造力的本质,讲述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根源
传授学习、研究、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的模式与方法
呈现数学家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与思考方式

展开
作者简介

广中平祐(Heisuke Hironaka)
日本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日本学士院院士。京都大学荣休教授,哈佛大学荣休教授。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原所长。1931年生于日本山口县,1954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理学部。1960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是20世纪代数几何的先驱之一,现代数学发展的重要推动者。1970年,因其在代数簇的奇点解消问题上的卓越贡献,获得“菲尔兹奖”,另获日本朝日奖、日本学士院奖、日本政府文化勋章、法国荣誉勋位勋章等诸多荣誉。广中平祐热心于数学教育事业,关注年轻人的学习问题,并长年投身于数学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日本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对日本的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日本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广中平祐的思想文集。书中以“创造性思维”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在数学研究中总结出的思考模式——“可变思考”,并在问题的发现、提出、整理、转换等方面做了具体阐述,让读者了解数学家独特的多维度思考方法。同时,本书还对日本数学教育中的问题做了分析,提出了学校教育、亲子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原则与方法。本书是广中平祐先生对自己研究方法的系统性总结,是了解其思想以及日本数学研究方法的珍贵资料。

展开
精彩书评

广中平祐先生曾获得过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他曾用增加“维度”的方法解开过多个无人能解的难题。广中先生说:“所谓复杂现象,不过是单纯事实的投影而已。”人生也好,人类社会也好,真是多姿多彩、复杂纷纭。职场的人际关系、亲戚朋友关系,往往让人觉得复杂烦人,但实际上,这种看起来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过是单纯事实的投影而已。所谓单纯的事实,就是自己的心。企业领域也好,科学领域也罢,其实都一样:因为没能提高“维度”,即提高一个层级来观察,所以看到的只是一片复杂怪异的现象。许多人都陷于这样的苦境。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首先需要将自己的心性提高一个层次,以高层次的心态观察事物。
——稻盛和夫,日本京瓷创始人
广中老师用极其简单的图解释了非常复杂问题,这深深触动了我,我也因此选择了和广中老师同样的代数几何方向。
——森重文,1990年菲尔兹奖得主
广中平祐教授不仅为我介绍之前已有的理论,还详细讲了当时他自己的研究,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研究数学的人是什么样的。
——许埈珥,2022年菲尔兹奖得主
作者在“奇点解消问题”上的贡献,让他获得了菲尔兹奖。在他的思想的影响下,又出现森重文、许埈珥等菲尔兹奖得主,他的“多维度思考方法”甚至启发了企业经营领域的稻盛和夫。要全面了解广中平祐的思想,这本书是无法绕过的作品。
——日本读者评论

展开
目录
第 1章 可变思考带来创造性 
“可变性”区分了人类与机器人 2
如果不能减少就尝试增加 7
“自由”保证“可变” 14
“自由”+“智慧”孕育创造 21
忘记带来“自由”,孕育创造 28
记忆的富余和浪费能拓宽创造的广度 33

第 2章 可变思考能够解决问题
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无法变强 45
不要后悔,磨炼感知力 50
掌握从事实中发现积极意义的能力 55
有明确的长期目标会带来好结果 59
模仿+实力化=创造 65
创造是一种勇气 70
当机立断的能力是打败不安的勇气 77
“直觉”是当机立断的能力 81

第3章 用可变思考转换思路
拥有属于自己的参数 86
遇到瓶颈时,换一个维度思考 91
建立自己的“坐标”,有助于记忆和判断 99
兼具“实验微调型”和“假设演绎型”的思考方法 106
将事物抽象化,找到象征物 113
“微分”是抽象化,“积分”是具体化 124
数字式思考优于模拟式思考 128
发现除不尽的合理性 133
乘法产生质变,加法带来量变 137
看透预测失误的“突变理论” 142
“事实”比“信息”更重要 148
理解并充分运用现在与未来的“时差” 153

第4章 可变思考教育能开发孩子的能力
父母应该拥有能适应孩子的可变坐标 158
“学力”是指“学习能力” 166
问题的数量与理解程度成正比 171
合适的教学计划可以实现“精熟学习” 176
“弃子”才是创造的条件 181
孩子对算术的厌恶中包含着骄傲 186
越接近顶点,越看不见目标 191
掌握“融合的能量” 19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