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京法源寺
0.00     定价 ¥ 4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741309
  • 作      者:
    作者:李敖|责编:申浩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
收藏
编辑推荐
《北京法源寺》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为纵线,以抽象的、烟消云散的历朝各代的史事人物为横剖,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济(经世济民)等等,都在论述之列。这种强烈表达思想的小说,内容丰富自是罕见的。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敖(1935.4.25—),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本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本书是一部有着深刻隐喻意味的思想小说,它以“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独特叙述方式诗意地再现了中国近代最黑暗时期一批文化思想巨人寻找救国之路的心灵历程。借改革时代人物之口讲述他对善与伪善,死事与死君等问题的看法,代表了近百年来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的最深刻境界。
展开
精彩书摘
楔子——神秘的棺材
天河像一条带子,正南正北地悬在天上。北京的人说:“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今年七月见一面,再等来年七月七。”
七月七过去了,正南正北的天河改了方向。北京的人又说:“天河掉角了!天河掉角,棉裤棉袄。”这就是说,天快凉了。
接着是七月十五,是鬼节,家家都要“供包袱”。“供包袱”是到纸店买金银箔,叠成小元宝,搭配上一团一团的“烧纸”,装在方纸袋里。纸袋是特制的,上面用木刻版印上花样,由活人写上死人的名字,放在家门口,就烧起来了。烧的时候,要额外留出两张“烧纸”单独烧,作为邮费。就这样地,活人就把钞票火汇给死人了。
七月十五伺候过了鬼,八月十五就伺候人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要蒸“团圆饼”。饼有五分厚,有六七层,用的材料包括葡萄、桂圆、瓜子、玫瑰、木樨、红糖、白糖、青丝、红丝、桃仁、杏仁、面粉,一个蒸笼只蒸一个。过了中秋夜,第二天就切开了,家里有多少人,就切多少块,表示团圆。所以,“团圆饼”人人有份,不吃就表示不团圆。
每一年的中秋,就在北京这样轮回着。时间年复一年地在前进,风俗周而复始地在重演。团圆、团圆、大团圆,多少中国人民在风霜里、在烽火下、在骨肉离散中,为这一梦想糅进了辛酸与涕泪。直到团圆化成多少块,像“团圆饼”化成多少块,一切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除了辛酸、除了涕泪,一切都归于乌有,只除了一具棺材。 把棺材上漆,是北京人的一件大事,愈好的棺材愈要上漆,甚至年年上漆,没漆的棺材是穷人的。中国人讲究养生送死,送死比养生更考究,北京城的送死比其他城更考究。北京城的送死特色是“杠房”,杠是不同粗细的圆木,交叠起来,由“杠夫”抬起,上面放着棺材。杠的数目有“四十八杠”,有“六十四杠”,愈多愈神气、愈多愈稳。稳得上面可放上满满的一碗水,不论怎么抬杠,保证水不洒出来。不洒的原因是杠夫走路不用膝盖,腿永远是直挺挺的,像僵尸一般。指挥他们的人叫“打香尺的”。“打香尺的”像赶一堆僵尸,不说一句话,只凭敲打一根一尺长、两寸宽的红木尺来发号施令,不论上下快慢、转弯抹角、换人换肩,都以敲打为记。北京城送死的另一特色是“一撮毛”。“一撮毛”是职业性撒纸钱的,他在腰间扎了条白带子,陪同丧家穿孝,以示敬重。出殡时候,每经十字路口或机关庙宇,就由“一撮毛”出面,把几十张碗口大小中有方孔的白色冥钞往天空撒去,撒上天的时候,一定要一条白练式地上去,高达九、十丈,然后像一群白鸽般地飘下来,使路人侧目,然后鼓掌叫好。
这些特色,都表示了北京的人对送死的郑重,活人对死人的事,是含糊不得的。
那是八月十六,中秋过后第一天的子夜,一个健壮的黑衣人谨慎地走向北京西四甘石桥,走进下牌楼的草地,向一根木柱子跑去。他一边跑着,一边自背上解下大麻袋,在月光下,把木柱下的一具死尸装进袋里。他匆匆在四周草地上检查了一下,又随手捡起许多零星东西,一并装进,然后扎紧袋口,背起来跑了。
他跑过了一条街,回头看着,见到四边无人,就匆匆转入小巷,在小巷里穿梭前进着。清早三更的时候,他已经成功地脱出北京的内城。
北京的内城有九个门,俗称“里九”,外城套在内城南边,有七个门,俗称“外七”。内城外城之间的三个门是中央的正阳门(丽正门)、东边的崇文门(文明门)和西边的宣武门(顺承门)。黑衣人背着麻袋,付了贿赂,脱出了宣武门,就朝左边的胡同里走去。他一转再转,转入一条死胡同。死胡同中有一间空屋,屋前有个小院子,有两个人等着他,地下一口棺材,棺材盖是打开的。两人看他来了,静E接过了麻袋,解开麻袋,把死尸装进棺材。黑衣人把麻袋中的零星东西仔细清出来,一并装进棺材里。他掏出腰间的毛巾,为死尸的脸清理着。
那张脸已被刀割得血肉模糊,但是轮廓还在,那是一张威武而庄严的脸,在月光下,神情凄楚地呈现在黑衣人面前。死尸全身是赤裸的,全身都被刀割得没有完肤,四肢也全断了——他是被“凌迟”处死的。
P1-3
展开
目录
楔子——神秘的棺材
第一章 悯忠寺
第二章 寂寞余花
第三章 “休怀粉身念”
第四章 西太后
第五章 康进士
第六章 皇帝
第七章 回向
第八章 大刀王五
第九章 戊戌政变
第十章 抢救
第十一章 舍生
第十二章 从监牢到法场
第十三章 他们都死了
第十四章 “明月几时有”
第十五章 古刹重逢
尾声一掘坟
我写《北京法源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