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然植物源抗菌剂在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应用
0.00     定价 ¥ 1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5941
  • 作      者:
    作者:周敏|责编:刘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内容介绍
《天然植物源抗菌剂在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应用》是一部深入剖析植物源天然抗菌剂在农业病害防控和食品加工保质领域的专著。《天然植物源抗菌剂在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应用》共分九章,**章综合介绍天然植物源抗菌剂的基本概念、特性、分类,并分析农业和食品领域内的常见致病菌及其潜在风险。第二章详尽阐述天然植物酚类抗菌剂的化学结构与抗菌特性,包括简单酚类、二苯乙烯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第三章讨论萜类化合物,包括单萜、倍半萜、二萜和三萜类抗菌剂,展现其多样性和抗菌潜力。第四章专注于生物碱类抗菌剂,如小檗碱、血根碱等,评估这些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抗菌效能。第五章探讨天然醌类抗菌剂的结构特征和抗菌功能,包括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等。第六章介绍脂肪烷类抗菌剂,如牛油果脂肪醇、鱼腥草素等,讨论它们的抗菌特性及其应用。第七章详细描述甾体皂苷类抗菌剂,重点阐述葱属植物中的甾体皂苷。第八章深入探讨天然抗菌肽,如nisin、ε-多聚赖氨酸等,分析它们的氨基酸组成和抗菌活性。第九章介绍其他类型的天然抗菌剂,如γ-氨基丁酸、大蒜素等,拓宽了抗菌剂的研究视野。
展开
精彩书摘
**章天然植物源抗菌剂的研究与开发
  **节天然植物源抗菌剂概念和特点
  一、抗菌剂的概念和分类
  (一)抗菌剂的概念
  抗菌剂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的抗菌剂,也称为抗细菌剂(antibacterial agents)(天然的抗菌剂又称为抗生素),主要指的是那些能够抑制或杀死 细菌(bacteria)的天然或合成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不仅针对细菌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s),有时还涉及支原体(mycoplasma)、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 (rickettsia)、螺旋体(spirochete)等原核微生物或病原体。广义上的抗菌剂,或 称为抗微生物剂(anti-microbial agents),涵盖了更广泛的范围,它包括能够抑制 或消灭包括细菌(bacteria)、真菌(fungi)、病毒(virus)以及单细胞藻类、支原 体、衣原体等在内的各种微生物的天然或合成化学物质。这个范畴进一步细分为抗细菌剂(anti-bacterial agents)、抗真菌剂(anti-fungal agents)和抗病毒剂(anti-viral agents )等[1-3]。
  本书广泛探讨了抗菌剂的概念,重点是在农业和食品领域中常见的病原和食源微生物的抑制剂(包括病原细菌和真菌)。
  (二)抗菌剂的分类
  抗菌剂根据其物质组成,大致可分为无机抗菌剂和有机抗菌剂两类。无机抗 菌剂主要包括溶出型、光催化型和纳米型抗菌剂。溶出型抗菌剂主要依赖于银、铜、锌等金属离子的抗菌特性,它们通过物理吸附或离子交换的方式固定在多孔 材料表面。银离子抗菌剂因其抗菌谱广泛、耐热性好和安全性高而成为其中的佼 佼者。光催化型抗菌剂主要包括二氧化钛(TiO2 )、氧化锌(ZnO )、二氧化硅(SiO2) 等,其中二氧化钛因其出色的光催化活性而备受瞩目,常用于制造自洁表面和抗菌涂层。这类抗菌剂在光照条件下能够产生强氧化性物质,有效杀灭细菌并分解 其残留物。纳米抗菌剂则是基于纳米材料的抗菌剂,如纳米银,因其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和卓越的抗菌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和塑料制品等领域[1-6]。有机抗菌剂主要分为两大类:天然抗菌剂和人工合成或半合成抗菌剂。天然抗菌剂,如青霉素,通常来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本书特别聚焦于天然植 物源抗菌剂,尤其是那些既安全无毒又可用于食用或药用的植物中所含有的抗菌活性有机化合物。
  二、农业和食品领域的病原和食源微生物
  农业和食品领域的病原和食源微生物包括:
  (1)植物性经济作物在种植过程中涉及的病原性细菌或真菌感染。常见的植 物病原细菌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黄单胞菌属(Xanthomtmas)、芽孢杆菌 属(Bacillus)等;常见的植物病原真菌有链格孢属(Alternaria )、刺盘孢属 (Colletotrichum)、鎌刀菌属(Fusarium)等(表1-1和表1-2)[7,8]。
  (2)畜牧或鱼类养殖业中涉及的病原性细菌或真菌感染。常见的动物病原细 菌有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肺炎链 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等;动物病原真菌有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新型隐球菌(Crytococcus neoformans)、黄*霉(Aspergillus flavus )等(表1-3和表 1-4)[9]。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天然植物源抗菌剂的研究与开发 1
**节 天然植物源抗菌剂概念和特点 1
一﹑抗菌剂的概念和分类 1
二﹑农业和食品领域的病原和食源微生物 2
三﹑天然植物源抗菌剂的概念和重要性 10
第二节 天然植物源抗菌剂类型 11
参考文献 13
第二章 天然植物酚类抗菌剂 15
**节 简单酚类抗菌剂 16
一﹑肉桂酸及其衍生物(肉桂酸、咖啡酸、阿魏酸、肉桂醛等) 16
二﹑绿原酸及其衍生物 21
三﹑迷迭香酸 22
四﹑丁香酚及其衍生物 23
五﹑没食子酸及其衍生物 28
六﹑姜黄素及其衍生物 30
第二节 二苯乙烯类抗菌剂 32
第三节 黄酮类抗菌剂 37
一﹑儿茶素及其衍生物 37
二﹑黄腐酚及其衍生物 42
三﹑柚皮素及其衍生物 43
四﹑杨梅素、木犀草素和槲皮素及其衍生物 46
五﹑甘草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 51
六﹑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55
七﹑洛克米兰醇及其衍生物 57
第四节 香豆素类抗菌剂 58
第五节 木脂素类抗菌剂 63
一﹑厚朴酚和和厚朴酚及其衍生物 63
二﹑二氢愈创木酸及其衍生物 65
三、五味子木脂素类化合物 67
四、丹参木脂素类化合物 69
参考文献 70
第三章 天然萜类抗菌剂 78
**节 单萜类抗菌剂 78
第二节 倍半萜类抗菌剂 87
一﹑沉香呋喃烷倍半萜 87
二﹑丁香烷倍半萜 88
三﹑天名精内酯酮倍半萜 89
四﹑水蓼二醛及其衍生物 90
五﹑其他倍半萜 92
第三节 二萜类抗菌剂 92
一﹑穿心莲内酯 92
二﹑松香烷 94
三﹑丹参酮及其衍生物 96
四﹑向日葵中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97
五﹑环曼西醇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98
六﹑土荆皮酸二萜类化合物 98
七﹑克罗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99
第四节 三萜类抗菌剂 100
参考文献 102
第四章 生物碱类抗菌剂 106
**节 小檗碱及其衍生物 106
第二节 血根碱及其衍生物 110
第三节 胡椒碱及其衍生物 114
第四节 辣椒素及其衍生物 116
第五节 石蒜碱及其衍生物 117
第六节 苦参碱及其衍生物 118
第七节 喜树碱及其衍生物 120
第八节 千金藤碱 122
第九节 马铃薯碱和茄碱 123
第十节 黄皮酰胺类生物碱 124
参考文献 125
第五章 天然醌类抗菌剂 129
**节 胡桃醌、白花丹醌和枫杨萘醌等萘醌类化合物 129
第二节 紫草素及其衍生物 132
第三节 蒽醌类抗菌剂 134
参考文献 136
第六章 脂肪烷类抗菌剂 137
**节 牛油果脂肪醇及其衍生物 138
第二节 鱼腥草素及其衍生物 138
第三节 α,β-不饱和烯醛类化合物 142
第四节 多炔醇类化合物 144
第五节 脂肪酸类化合物 148
第六节 噻吩类化合物 149
参考文献 152
第七章 甾体皂苷类抗菌剂 155
**节 葱属甾体皂苷 155
第二节 其他甾体皂苷 158
参考文献 161
第八章 天然抗菌肽 163
参考文献 175
第九章 其他天然抗菌剂 178
**节 γ-氨基丁酸(GABA) 178
第二节 大蒜素和蒜氨酸 180
第三节 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 186
第四节 小分子有机酸 192
参考文献 19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