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史与文化史的交汇:与本书不仅从生物学角度探讨鸦科鸟类复杂的生态习性,还深入挖掘了鸦在人类文化、历史和艺术中的象征意义。如鸦与维京人的关系、鸦在神话和艺术中的形象,如凡·高的《有乌鸦的麦田》,希区柯克的电影《群鸟》,以及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角色。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使得本书不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关于鸦与人类关系的文化史著作,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趣味。
与人类社会的互动:从维京人的战鸟到现代城市中的居民。鸦不仅是自然界的观察者,也是人类活动的见证者。这使得鸦在艺术与文学中呈现出多重形象,从拉斯科洞穴壁画到凡·高的画作,再到爱伦·坡的诗歌《乌鸦》。这些艺术作品展现了鸦在人类文化中的深远影响。鸦在战争、死亡、艺术等领域的象征意义,展现了鸦与人类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从艺术与文学的视角,读者可以感受到鸦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丰富内涵,既有神秘与黑暗的象征,也有智慧与自由的寓意。
聪明的鸦:鸦的生态习性、工具使用能力(如使用镜子)显示了它们的高度智慧。例如,鸦能够预见其他动物的死亡,并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内容不仅生动有趣,还揭示了鸦作为“鸟类中的智者”的独特地位,为读者提供了对鸦这种聪明的鸟的全新认知。
多样性与全球分布:书中详细介绍了鸦科鸟类的多样性,包括渡鸦、秃鼻乌鸦、喜鹊、冠蓝鸦等不同种类,并探讨了它们在全球的分布与适应能力。通过对20种鸦科鸟类的介绍,可以全面了解这一科鸟类的生态多样性,其特征与演化历程,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与多元。
鸟类与城市的共生:如今已经有很多聪明的鸦适应了城市环境,并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们选择躲避农村的捕猎与环境污染,逐渐迁往城市。鸦的高度适应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城市化对野生动物生存的影响,鸦学会与人类共享栖息地,而人类也发现了鸦复杂有趣的个体与社会行为。
博物学从好奇出发,面向身边的每个世界。
自然史与文化史的交汇:与本书不仅从生物学角度探讨鸦科鸟类复杂的生态习性,还深入挖掘了鸦在人类文化、历史和艺术中的象征意义。如鸦与维京人的关系、鸦在神话和艺术中的形象,如凡·高的《有乌鸦的麦田》,希区柯克的电影《群鸟》,以及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角色。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使得本书不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关于鸦与人类关系的文化史著作,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趣味。
与人类社会的互动:从维京人的战鸟到现代城市中的居民。鸦不仅是自然界的观察者,也是人类活动的见证者。这使得鸦在艺术与文学中呈现出多重形象,从拉斯科洞穴壁画到凡·高的画作,再到爱伦·坡的诗歌《乌鸦》。这些艺术作品展现了鸦在人类文化中的深远影响。鸦在战争、死亡、艺术等领域的象征意义,展现了鸦与人类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从艺术与文学的视角,读者可以感受到鸦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丰富内涵,既有神秘与黑暗的象征,也有智慧与自由的寓意。
聪明的鸦:鸦的生态习性、工具使用能力(如使用镜子)显示了它们的高度智慧。例如,鸦能够预见其他动物的死亡,并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内容不仅生动有趣,还揭示了鸦作为“鸟类中的智者”的独特地位,为读者提供了对鸦这种聪明的鸟的全新认知。
多样性与全球分布:书中详细介绍了鸦科鸟类的多样性,包括渡鸦、秃鼻乌鸦、喜鹊、冠蓝鸦等不同种类,并探讨了它们在全球的分布与适应能力。通过对20种鸦科鸟类的介绍,可以全面了解这一科鸟类的生态多样性,其特征与演化历程,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与多元。
鸟类与城市的共生:如今已经有很多聪明的鸦适应了城市环境,并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们选择躲避农村的捕猎与环境污染,逐渐迁往城市。鸦的高度适应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城市化对野生动物生存的影响,鸦学会与人类共享栖息地,而人类也发现了鸦复杂有趣的个体与社会行为。
博物学从好奇出发,面向身边的每个世界。
引子
人人都认识它,却没人喜欢它。鸦几乎在全球每个角落筑巢,而且几乎总是在人类的附近。走到哪里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无论是在北欧北角黑暗中的清晨、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亚岛上森林中的正午,还是北美阿拉斯加荒野中被上帝遗弃的地方,我们都可以随时看到鸦的身影,而且肯定不像人类第一次走上这些角落时那样对它们有陌生感。从发展史上看这并不是奇迹。五六百万年前当人类的祖先—第一批类人猿直立行走离开非洲茂密的原始丛林,在热带灌木草地和草原中寻找新的栖息地时,鸦已经走过这步了。鸦起源于最早生活在热带雨林的“原鸦”(Urkrähe),从地质学上的渐新世到中新世,即在两千八百万年前到七百万年前的时间跨度中,鸦分化成不同种类,并开始在地球上开疆拓土。进化生物学家、鸦的朋友约瑟夫·H.海希豪夫从这种由茂密的原始丛林到开阔地的迁徙中看到了人类和鸦在发展史中的对应移动。这可能是应该值得注意的,因为这是鸦和人类长期复杂关系的条件之一。似乎都可以大而化之地说:通过观察鸦可以看到人类的文化史如何推进。鸦群跟随文化移动的条件是它们可以从中受益。
鸦群跟着维京人是为了在战场的垃圾中饱餐一顿。维京人喜欢鸦群的陪伴,他们将鸦尊为他们的战鸟。维京人的武士,其中也包括占领者威廉,在开始他们的劫掠之行时,扛着一面神圣的鸦旗。而许多北方国家被维京人袭击、被烧杀劫掠的人对这些黑色的鸟有不同的想法。对他们而言,鸦是和维京人的到来以及他们带来的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和包括陪伴维京人的渡鸦在内的鸦之间发展出矛盾的关系有双重原因:这种关系是从鸦的适应能力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得出的。这也同样适用于这些鸟和死亡的关系。当然鸦吃死去的动物也和死亡有关。作为与生俱来的杰出的观察者,它们很可能预见哪些生物濒死。因为它们有能力看出:当一只牡鹿生病或受伤而偏离在雪中行进的鹿群的轨迹时,通过牡鹿自己行为的可能性就可以计算出,死亡可能会降临在这只一瘸一拐拖着身躯行进的牡鹿身上。由此可见,那些把这些鸟和死亡或不幸联系在一起的神话没有说谎。在第一幅保存下来的鸦图,即在约一万七千年前出现的拉斯科洞穴的壁画上—神秘的鸟人场景中就是如此了:这个场景展现了一个平躺的人,长着鸦头,阴茎勃起。他很可能是被欧洲野牛撞翻的。在图的前景中是一只鸟,鸟下面有一条线指向下方。鸦直到今天在无数艺术品中被展现,贯穿艺术史。文森特·凡·高最后的画作中的一幅,1890年的《有乌鸦的麦田》就是属于其中的作品。画中起伏的麦田中有一大群乌鸦飞过。同样地,美国作家马克·戴恩(Mark Dion)的《绞架鸟》(Galgenvogel)也是这样的。戴恩这幅1999年为杂志《写艺术的文章》的出版而作的作品,是出于专业的捕猎需要用沥青涂抹一只由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乌鸦。猎人也用这种塑料乌鸦来吸引鸟类,然后他们就可以射杀这些鸟。戴恩神奇的《绞架鸟》也借此暗示了新时期试图强制性大规模灭绝乌鸦的行动,尤其是在20世纪的美洲和欧洲,达到了令人悲伤的顶峰,这也影响了我对鸦的第一印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下萨克森州的猎户家长大的人,会感受到对鸦的暴力是日常的普遍行为。鸦、喜鹊和橡树松鸦(Eichelhäher)这些属于乌鸦或渡鸦家族的鸟(科学的说法是鸦科),和老鼠一样是追捕人类可食用动物的“劫食动物”1(Raubzeug)。
…………
在生物学上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的设想、方法和结论在当时被认为已经过时,仅具有历史意义。而在哲学和艺术领域这位世界著名的雁之父又占据了领先的位置。洛伦兹对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费利克斯·加塔利(Félix Guattaris)1980年出版的《千高原》(Tausend Plateaus)做了重要评价,这两位也对此做了批判性的回复。而他们对洛伦兹总是将最终落脚点选在接纳要观察的动物上,完全真正意义上变成动物这种观察方法是毫无保留地同意的。同样毫无保留同意的是1984年维尔纳·比特纳(Werner Büttner)、马丁·基彭贝格尔(Martin Kippenberger)和阿尔贝特·厄伦(Albert Oehlen)在他们的书《工作即真理》 (Wahrheit ist Arbeit)—一本20世纪80年代有指导意义的艺术著作中详细讲述了洛伦兹和他的格式塔理论(Gestalttheorie)。这些和鸦有关,是因为洛伦兹—这位现代行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从鸦,具体说是寒鸦和渡鸦开始他的科学研究事业的。洛伦兹成功做到了完全融入自由生活的寒鸦群,以至于那些鸟把他当作了它们中的一员。洛伦兹当年所做的观察直至今日依然可以有效地帮我们了解动物,只是不再有助于他继续分析动物行为了。因此人类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将洛伦兹称为“实践的图腾”。贝特森写道,在上课时观察洛伦兹模仿动物(Lorenz zu beobachten)2意味着发现奥瑞纳(Aurignac)的洞穴人类在画那些活灵活现运动的鹿和猛犸象时做过什么事。也就是说,在洛伦兹的方法论中总有一种前科学和史前的动力,这种动力直到今天仍被科学界推崇。
…………
01 引子 10 克劳伊茨贝格区的鸦
20 鸦的名字 24 渡鸦 32 秃鼻乌鸦
42 喜鹊 49 工具和镜子 54 黑色
58 从亚洲到阿拉斯加 67 康拉德,那只鸦
85 希区柯克和邪恶的鸦 99 第二天性
肖像
110 冠蓝鸦 112 绿蓝鸦 114 褐鸦 116 白喉鹊鸦
118 松鸦 120 星鸦 122 棕腹树鹊 124 喜鹊
126 红嘴山鸦 128 黄嘴山鸦 130 寒鸦 132 秃鼻乌鸦
134 小嘴乌鸦 136 冠小嘴乌鸦138 佛罗乌鸦
140 新喀鸦 142 非洲白颈鸦 144 厚嘴渡鸦
146 短嘴鸦 148 渡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