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裂隙岩体质量三维分区分级一体化理论与方法(精)
0.00     定价 ¥ 1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8758044
  • 作      者:
    作者:陈庆发//尹庭昌|责编:史海燕
  • 出 版 社 :
    中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秉承“先分区、后分级”的岩体质量评价思想,以第一著者创建的“裂隙岩体块体化程度评价理论”和提出的“岩体结构均质区三维划分方法”“岩体质量RMRmbi分级方法”为基础,以块体化程度MBi指标为纽带,连通结构均质区三维划分和岩体质量RMRmbi分级2项技术事项,形成“裂隙岩体结构均质区三维划分与质量分级一体化”知识体系。为简化起见,书名定为“裂隙岩体质量三维分区分级一体化理论与方法”。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裂隙岩体结构三维解构有效性;裂隙岩体块体化程度评价理论;岩体结构均质区三维划分方法;基于块体化程度指标的岩体质量分级方法;结构均质区三维划分与岩体质量分级一体化;结构均质区三维划分与岩体质量精细分级一体化。本书所构建的裂隙岩体质量三维分区分级一体化理论与方法,跨尺度表征了区域岩体质量,为岩体多尺度力学特性认知、岩体力学参数优选、工程支护参数确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书可供采矿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工程、工程地质等领域的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教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参考使用。
展开
目录
第1章 裂隙岩体结构三维解构有效性
1.1 岩体结构面关键三维特征参数及其测量问题
1.1.1 结构面产状
1.1.2 结构面延展性
1.1.3 结构面密度
1.1.4 特征参数测量存在的问题
1.2 岩体结构三维解构
1.3 离散结构面网络模型
1.4 岩体离散结构面网络三维解构有效性
1.4.1 案例DFN模型
1.4.2 虚拟测窗设置及数据提取
1.4.3 结构面数据
1.4.4 二次反演离散结构面网络模型
1.4.5 模型几何与力学参数
1.4.6 解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2章 裂隙岩体块体化程度评价理论
2.1 现有岩体完整性三维评价指标
2.1.1 体积RQD
2.1.2 岩体三维块度模数
2.1.3 岩体切割程度
2.1.4 岩体块度指数
2.2 裂隙岩体块体化程度评价方法
2.3 块体化程度评价方法若干缺陷
2.3.1 计算原理与评价因素缺陷
2.3.2 基础应用条件缺陷
2.3.3 块体化程度等级划分缺陷
2.4 块体化程度评价方法修正思路及改进方案
2.4.1 修正思路
2.4.2 改进方案
2.4.3 优化的改进方案
2.5 修正的块体化程度评价方法
2.5.1 修正的块体化程度计算式
2.5.2 块体类型及边界条件
2.5.3 块体化程度分级
2.6 修正的块体化程度评价理论
2.6.1 基础原理
2.6.2 应用条件
2.6.3 评价流程
2.6.4 块体化程度计算方法
2.6.5 块体化程度分级标准
2.6.6 块体化程度与岩体完整性对应关系
2.6.7 基于块体化程度理论的完整性三维表征
2.7 岩体完整性表征的合理性
2.7.1 基于块度模数的完整性划分合理性
2.7.2 岩体完整程度定性划分的合理性
2.8 块体化程度指标与传统完整性指标的相关性
2.8.1 试验方案
2.8.2 有效性检验
2.8.3 块体化程度与RQD关联性
2.8.4 块体化程度与结构面频率关联性
2.8.5 块体化程度与体积节理数关联性
2.9 块体化程度指标的裂隙参数影响机理
2.9.1 块体化程度指标的主控影响因素
2.9.2 裂隙网络模型构建与块体化程度指标的确定
2.9.3 灰色关联度分析
2.10 应用实例
2.10.1 案例一
2.10.2 案例二
2.10.3 案例三
参考文献
第3章 岩体结构均质区三维划分方法
3.1 现有岩体结构均质区划分方法
3.1.1 早期结构均质区划分方法
3.1.2 近期结构均质区划分方法
3.2 结构均质区三维划分判据及流程
3.3 岩体结构三维模型
3.4 岩体结构均质区三维划分方法
3.4.1 模型正交网格化及子区块体化程度值
3.4.2 基于K-means算法与误差平方和SSE的岩体均质区三维划分
3.4.3 试验区裂隙岩体结构均质区三维重构及验证
3.5 岩体结构均质区分显
3.5.1 均质区分显流程
3.5.2 均质区分显结果
3.6 随机裂隙占比对结构均质区三维划分结果的影响规律
3.6.1 裂隙岩体三维网络模型构建及均质区划分
3.6.2 确定裂隙与随机裂隙比值对均质区划分结果的影响
3.6.3 实例验证
3.6.4 随机裂隙占比对均质区划分结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块体化程度指标的岩体质量分级方法
4.1 现有岩体质量分级方法
4.1.1 太沙基岩体载荷指标分级法
4.1.2 RQD分级法
4.1.3 RSR分级法
4.1.4 RMR分级法
4.1.5 Q系统分级法
4.1.6 岩体结构类型分级法
4.1.7 GSI分级法
4.1.8 RMI岩体分级法
4.1.9 BQ系统分级法
4.2 不同分级法的比较
4.3 基于块体化程度指标的RMRmbi法
4.3.1 RMR法的缺陷
4.3.2 RMRmbi分级方法的提出
4.3.3 RMRmbi法评价标准
4.4 块体化程度指标替代RQD和JF的科学判断
4.5 应用案例
参考文献
第5章 结构均质区三维划分与岩体质量分级一体化
5.1 一体化处置的技术内涵
5.2 岩体质量三维可视化模型
5.3 各均质区岩体质量RMRmbi法分级结果
5.4 区域裂隙岩体质量RMRmbi法分级结果
5.5 一体化处置的技术成效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构均质区三维划分与岩体质量精细分级一体化
6.1 质量精细分级的必要性
6.2 岩体质量三维精细分级SRMRmbi法
6.2.1 综合模糊判别理论
6.2.2 质量级别细化后的综合模糊判定方法
6.2.3 质量精细分级应用示例
6.3 各均质区岩体质量SRMRmbi法分级结果
6.4 区域裂隙岩体质量SRMRmbi法分级结果
6.5 区域裂隙岩体质量分级结果比较
6.5.1 各均质区RMRmbi法与SRMRmbi法分级结果比较
6.5.2 区域裂隙岩体RMRmbi法与SRMRmbi法分级结果比较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