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1 背景描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晚古生代冰室期的研究现状
1.3.2 华北板块石炭--二叠纪年代地层格架研究现状
1.3.3 高分辨率沉积地层火山活动记录及其指标研究现状
1.3.4 Hg同位素作为追踪沉积地层中Hg来源的现状
1.3.5 火山活动对环境--气候的驱动作用研究现状
1.3.6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技术路线
1.7 完成的工作量和创新点
1.7.1 完成的工作量
1.7.2 主要研究成果
1.7.3 创新点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范围
2.2 大地构造背景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古地理背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沉积环境分析
3.2.2 U-Pb锆石定年分析和地层年代格架的建立方法
3.2.3 总有机碳和碳同位素组成分析及碳循环波动的研究方法
3.2.4 汞和汞的同位素分析及火山活动记录的研究方法
3.2.5 有机显微组分分析和野火记录的研究方法
3.2.6 常微量元素分析和大陆风化作用的研究方法
3.2.7 黏土矿物含量分析和古气候的研究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目标地层剖面层序与综合年代地层格架
4.1 剖面层序与岩性描述
4.1.1 扒楼沟剖面层序与岩性描述
4.1.2 石门寨剖面层序与岩性描述
4.1.3 ZK-3809钻孔岩性描述
4.2 目标地层综合年代地层格架
4.2.1 扒楼沟剖面年代地层格架
4.2.2 石门寨剖面年代地层格架
4.2.3 石门寨ZK-3809钻孔年代地层格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区石炭--二叠纪环境变化特征
5.1 晚石炭世环境变化特征
5.1.1 沉积环境演化与海平面变化特征
5.1.2 干酪根显微组分及野火记录
5.1.3 碳循环波动
5.1.4 讨论
5.2 石炭--二叠纪过渡期环境变化特征
5.2.1 碳循环波动
5.2.2 大陆风化趋势和气候变化
5.2.3 讨论
5.3 早二叠世环境变化特征
5.3.1 碳循环波动
5.3.2 干酪根显微组分和野火记录
5.3.3 有机质类型变化
5.3.4 大陆风化趋势
5.3.5 讨论
5.4 中二叠世环境变化特征
5.4.1 碳循环波动和野火记录
5.4.2 讨论
5.5 晚二叠世环境变化特征
5.5.1 沉积特征
5.5.2 碳循环波动
5.5.3 干酪根显微组分和野火记录
5.5.4 大陆风化趋势
5.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区石炭--二叠纪Hg富集异常与火山沉积记录
6.1 晚石炭世火山活动记录
6.1.1 研究结果与分析
6.1.2 讨论
6.2 石炭--二叠纪过渡期火山活动记录
6.2.1 研究结果与分析
6.2.2 讨论
6.3 早二叠世火山活动记录
6.3.1 研究结果与分析
6.3.2 讨论
6.4 中二叠世火山活动记录
6.4.1 研究结果与分析
6.4.2 讨论
6.5 晚二叠世火山活动记录
6.5.1 研究结果与分析
6.5.2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冰室期火山驱动的环境变化机制与模式
7.1 晚石炭世火山驱动的环境变化机制与模式
7.2 石炭--二叠纪过渡期火山驱动的环境变化机制与模式
7.3 早二叠世火山与野火共同驱动的环境变化机制与模式
7.4 中二叠世火山与野火共同驱动的环境变化机制与模式
7.5 晚二叠世火山和野火共同驱动的环境变化机制与模式
7.6 冰室期火山与野火共同驱动的环境--气候变化机制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