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两种极端——工具化与机械化
1.1.2 历史的角度:“一元”建筑结构观念的形成
1.1.3 现实的角度:“一元”建筑结构的定义与功能反思
1.1.4 时代的需要:整一性的分解与重建
1.2 提出假设——范型重建
1.3 研究动态
1.3.1 建筑结构工程历史对于建筑结构整合问题的相关研究
1.3.2 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以及结构概念与合理性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建造结构整合问题在设计操作与实践层面的研究
1.4 研究对象:“二元”建筑结构的定义与内容
1.4.1 “二元”建筑结构的定义
1.4.2 “二元”建筑结构的内容与解析
第2章 “一元”建筑结构体系下的“二元”抗争
2.1 勒·柯布西耶:从“一元”到“二元”的建筑结构拓展
2.1.1 勒·柯布西耶的“一元”建筑结构主张
2.1.2 多米诺体系潜在的二元性
2.1.3 勒·柯布西耶后期建筑作品中的“二元”建筑结构拓展
2.2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从“一元”到“二元”的建筑结构拓展
2.2.1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一元”建筑结构主张
2.2.2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中的“二元”建筑结构拓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元”建筑结构下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反思
3.1 “正确建造”观念的形成
3.2 “正确建造”与“美观”的相关性与矛盾性
3.2.1 质疑与批判:“正确建造”作为“美观”的充分条件
3.2.2 质疑与批判:“正确建造”作为“美观”的必要条件
3.3 从“正确”地建造到“恰如其分”地建造
3.4 真实性和欺骗性的分离
3.4.1 16~18世纪中期的建筑真实性与欺骗性
3.4.2 结构真实性与欺骗性
3.4.3 结构真实性的纯化
3.4.4 结构真实性和欺骗性的叠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元”建筑结构与空间的整合
4.1 结构技术属性
4.1.1 结构的四种特性
4.1.2 结构体系的全局效率与形态
4.1.3 结构构件形态的优化
4.2 结构技术的空间属性与技术属性的整合
4.2.1 结构技术与空间在功能层面的整合
4.2.2 结构技术与空间在知觉层面的整合
4.2.3 结构空间属性与技术属性的矛盾性和互补性
4.3 从“视觉的创新性”到“空间的创新性”
4.3.1 “一元”建筑结构——视觉的创新性
4.3.2 “二元”建筑结构——空间的创新性
4.4 案例研究:瑞士穆劳桥设计中的结构与空间整合
4.4.1 结构与空间的整合
4.4.2 从“功能层面”到“知觉层面”的整合
4.4.3 结构与空间的矛盾性与互补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元”建筑结构观念中的技术与文化
5.1 技术哲学理论发展——从技术“一元”到技术与文化的“二元”整体
5.1.1 技术工具论:人对技术的单向决定
5.1.2 技术实体论:技术对人的单向决定
5.1.3 批判建构论:技术与人的双向作用
5.2 结构技术和文化的双重自主性
5.2.1 技术的自主性:结构技术发展对当代建筑学知识体系的影响
5.2.2 人的自主性:文化对结构技术的影响
5.3 结构技术和人文环境的矛盾与整合
5.3.1 结构技术与人文环境的矛盾及其根源
5.3.2 结构技术与文化的转化
5.3.3 新兴技术与文化情境的整合
5.4 结构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矛盾与整合
5.4.1 自然形态的力学模拟
5.4.2 结构与光的同构
5.4.3 结构与大地的同构——漂浮和对话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二元”建筑结构的设计操作——以深圳国际交流学院为例
6.1 方法提出:“二元”建筑结构的设计路径总结
6.2 设计阶段(一):理念形成——初始条件的提出
6.3 设计阶段(二):提出假设——结构原型的匹配
6.3.1 步骤Ⅰ:概念阶段的结构意向选择
6.3.2 步骤Ⅱ:结构假设对初始条件的逆向作用
6.4 设计阶段(三):嵌入建筑语境——结构原型的拓展
6.4.1 结构秩序与空间秩序的整合
6.4.2 结构单元与空间单元的整合
6.4.3 结构构件的细部设计与绿化系统的整合
6.5 本章小结
6.5.1 “二元”建筑结构设计过程分析与总结
6.5.2 实例论证——框架结构体系在“二元”建筑结构模型下的拓展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1.1 问题提出
7.1.2 论证过程
7.1.3 研究发现
7.2 几点补充——“一元”与“二元”的再辩
7.3 研究展望
附录:深圳国际交流学院项目介绍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