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李碧妍)
第一章 盛世的火药桶:风云变幻的河北
关陇集团的唐朝:少数派的胜利—积怨已久的河北—玄宗朝盛世的牺牲品—失衡的边疆
第二章 唐帝国的裱糊匠:忠奸之辨背后的李林甫
府兵制崩溃,军事开支激增—吐蕃崛起带来的边境新压力—被迫扩充财源的唐帝国—敛财高手李林甫
第三章 从极盛到叛乱爆发:杨国忠执政时代
股肱之臣还是外戚:杨国忠的崛起之路—财政天才杨国忠—极盛之年的隐忧—终于铤而走险的安禄山
第四章 大乱终起:安禄山的冒险与唐帝国的应对
安禄山到底有多少兵力?—山西还是河南:安禄山的战略选择—叛军对太原的斩首行动—唐帝国的应对战略
第五章 “不惜”与“代价”的矛盾:大唐名将们的无解难题
外战名将封常清的抉择—洛阳之战的闹剧与悲剧—高仙芝不战而弃陕县—将星陨落:孰人之过?
第六章 正面战场之外:长安朝廷的暗战与“大燕国”的建立
唐玄宗亲征风波背后的激烈政争—郭子仪横空出世—颜氏兄弟领导下的河北反正—安禄山僭位称帝,史思明回兵河北
第七章 攻防之间:嘉山决战的胜利和濉水战役的惨败
一边倒战报背后的棋逢对手:李光弼和史思明常山之战—郭子仪和史思明的攻防对峙—决战嘉山—南线燕军进围南阳
第八章 强令唐军出关:崩溃边缘的长安朝廷
屡屡挑衅的哥舒翰,忍气吞声的朝廷—“逐粮天子”背后,隋唐盛世下的长安粮食危机—唐玄宗的漕运改革—关中巨大的供需缺口倒逼唐军出关
第九章 慎勿学哥舒:决定命运的灵宝之战
一代名将哥舒翰与绝对优势的唐军—灵宝战场地形与唐军的战术选择—双方的战斗序列和部署,战役早期情况—“中伏”神话背后的灵宝决战:硬碰硬的战术对决
第十章 新君登基:终于出头的太子,以退为进的唐玄宗
能守不敢守的长安城—被过度解读的马嵬驿之变—文艺作品背后的杨贵妃—父子分道扬镳—太子登基后,昔日的拥护者支持起了太上皇
第十一章 陈涛斜之战:父子争权下又一次惨败
灵武的新朝廷—河北攻守易势—强弩之末的关中燕军—决战陈涛斜—终于掌握实权的唐肃宗
第十二章 烽火连天:回纥入局与太原之战
突厥势力赴乱复辟—从假打到真打的朔方军—突厥威胁促成了回纥与唐朝的联盟—燕军多面合击太原城—安禄山暴死导致太原之战草草收尾
第十三章 “仙人”李泌神话背后:唐廷与朔方军的博弈
李泌的宏大战略:被错过的正确选择?—唐廷财政支撑不起李泌的战略—一家独大的朔方军—从唐肃宗心腹到“仙人”的李泌
第十四章 兄弟阋于墙:诗人李白深度涉入的永王事件始末
历史的循环:建宁王之死—永王东下幕后推手是太上皇—永王失败:人算不如天算
第十五章 棋逢对手:唐军反攻初期的激烈对决
名义占优的燕帝安庆绪实际处于劣势—出师不利的永丰仓之战—郭子仪节制全军—三原之战
第十六章 决战前夜:战场上输掉的,政治上赢回来
教科书般的清渠之战—政治号召力帮助唐廷度过至暗时刻—“大燕国”为何缺乏政治号召力—“不成功,便成仁”的郭子仪
第十七章 光复两京:香积寺和新店的辉煌胜利
唐燕两军都急于决战—郭子仪选择战场进行排兵布阵—鏖兵香积寺—无力重演灵宝奇迹的燕军—洛阳的光复
第十八章 睢阳保卫战:英勇的抵抗在过度宣传下变成神话和鬼故事
“全家被杀也要投燕”的令狐潮—神话背后的雍丘之战—睢阳守军艰难渡过了粮食危机,不需要食人—“张巡杀妾”背后:睢阳守军败给了疾病—睢阳周边诸多大唐忠臣,为何对睢阳都见死不救?—比宣传神话中更为纯粹的张巡,却因自己的单纯蒙难
第十九章 没有乘胜追击的唐军:比平叛更重要的是什么?
肃宗免税政策后面的算盘—敛财不择手段的唐帝国—朝廷真没钱了!—唐肃宗的“杨国忠”:第五琦为何能迅速崛起?—拯救了唐朝财政的食盐专卖
第二十章 暗流涌动:唐燕两军的内部博弈和重组
李光弼遭遇平生最大耻辱—史思明给安庆绪上了一课—安史之乱的局势发展,为什么还没有三流小说流畅?—“九节度使”背后的政治逻辑
第二十一章 风云再起:对安庆绪的追亡逐北
唐军再入河北—陷入绝境的安庆绪—“古所未有”围攻战背后的斑斑血泪—郭子仪与史思明的新一轮交手
第二十二章 邺城大决战:被神话掩盖的战局
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争端白热化—史思明被迫主动求战—唐军内部接连爆发矛盾—不战而逃的郭子仪
第二十三章 看不见的战线:沙场之外的暗战与改革
在劫难逃的安庆绪—唐帝国战后处分与军权大调整—史思明称帝背后的巨大变化—经济天才第五琦的惨败
第二十四章 货币大乱局:唐廷的经济破产注定了藩镇割据的结局
朝廷抢钱行动遇上了军头的狙击—房价飞涨引起的货币大崩盘—彻底破产的唐帝国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权—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如何奠定
第二十五章 从河阳到邙山:李光弼和史思明棋逢对手
再次南下的燕军—以少胜多的河阳之战—被迫主动出击的唐军—临阵内讧的邙山之战
第二十六章 难兄难弟:“大燕国”与唐帝国双双走向崩溃
史思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