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推荐阅读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国风评注,著名漫画家丁聪插图。
大家小书青春版——中国古典名著全本新注
《儒林外史》撕破假面,揭示了形形色色的读书人,为功名富贵所诱惑,或麻木空虚,成为一个个除了八股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人 ;或侥幸爬了上去,掉进官场的染缸,成为贪官污吏 ;或屡战屡败,潦倒终身,穷饿而死 ;或混迹名利场中,成为插科打诨的“篾片”,成为利欲熏心的名利之徒。
001 / 第 一 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019 / 第 二 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036 / 第 三 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056 / 第 四 回 荐亡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070 / 第 五 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086 / 第 六 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100 / 第 七 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114 / 第 八 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130 / 第 九 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144 / 第 十 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蘧公孙富室招亲
158 / 第十一回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士
《儒林外史》与讽刺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张国风
书名是《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外史”,即有别于正史。正史,写的是军国大事,军国大事由谁来决定?自然是帝王将相。惟其如此,鲁迅挖苦正史“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正史的目的是记录历史,为统治者总结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是所谓以史为鉴。《儒林外史》写读书人的生存困境,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精神状态。写得最出色的,是秀才这个群体。因为吴敬梓对这个群体最熟悉,最了解,可以说是感同身受。在《儒林外史》诞生以前,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一直是小说家和戏曲家感兴趣的题材;但是,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精神面貌、历史命运,只是到了吴敬梓的笔下,才得到了那样真实、全面、充分而深刻的反映。
《儒林外史》最大的贡献,是他的讽刺艺术。作为现代讽刺作家的代表——鲁迅,他最推崇的小说,无疑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从来的古典小说,都未能像《儒林外史》那样,得到鲁迅那么多的赞誉、那么高的评价。鲁迅认为,《儒林外史》问世以后,“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换言之,《儒林外史》诞生以前,还没有一部小说,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讽刺小说。鲁迅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 “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可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古典讽刺巨著。一九三五年,鲁迅曾经在《叶紫作〈丰收〉序》一文里,针对一些看不起《外史》的人,不无讽刺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伟大也要有人懂。”鲁迅讽刺了那些看不起《儒林外史》的人们,蔑视了他们的“蔑视”。《儒林外史》之所以使鲁迅如此折服,自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鲁迅一贯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而《儒林外史》的伟大,首先就在于它那无情的、深刻的真实。从未看到小说的作者具有吴敬梓这样撕开假面、直面人生、正视现实的巨大勇气;从未看到小说的世态描绘像《儒林外史》这样接近真实的生活。在清代,《儒林外史》被人视为洞察世态人情的教科书。在卧闲草堂本的评语中,就引着当时人这样的评价:“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人们正是天天生活在那么一个丑恶的、而又谁也不觉其丑恶的“日用酬酢之间”。由《儒林外史》的讽刺、由《儒林外史》的世态描绘,意识到、警觉到自己身边那实实在在的社会讽刺性的存在,这难道不是对于《儒林外史》艺术真实性的最高赞扬吗?正是在这一根本点上,吴敬梓的小说和以往的讽刺小说拉开了明显的距离,使它们望尘莫及。
鲁迅特别欣赏《儒林外史》那种“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风格, 欣赏作者把辛辣的讽刺融化在不动声色、似乎是无动于衷的客观描绘里。鲁迅最看不起那种浅露的讽刺,所以,他责备晚清的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说它“殊不足望文 木老人后尘”(“文木老人”即吴敬梓)。
吴敬梓勾勒人物,描摹世相的高明艺术,使鲁迅赞叹不已。鲁迅称赞《儒林外史》中的芸芸众生,“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烛幽索隐,物无遁形”。
《儒林外史》的讽刺与鲁迅对讽刺的看法是如此合拍,难怪鲁迅要给它那么高的评价了。鲁迅无疑是从《儒林外史》的讽刺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他那匕首投枪一般的杂文,他小说中不时可以看到的讽刺,不也时常表现出一种“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风格吗?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上, 不是可以依稀辨认出周进和范进的影子吗?
《儒林外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层次的讽刺。他的讽刺对象,是那种假恶丑的人物,他们自以为是真善美,或者是希望别人把他们看作真善美。他们陶醉于那种自我欣赏之中。吴敬梓往往不是直接地去揭露其假恶丑,而是竭力地描写他们那种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那种无往而不在的自我吹嘘,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儒林外史》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但向读者表明了,封建社会晚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生活道路和历史命运是什么样的,而且用艺术的形象向读者表明,这一切为什么是这样的。作者通过环境和世态的描绘做到了这一点。吴敬梓把罪恶和堕落的责任主要地归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所以,他才能在辛辣无情的讽刺中不时地流露出谅解和同情。吴敬梓笔下的周进和范进给读者留下的主要印象是可怜和可悲,而不是可笑。他们在读者心中所唤起的,主要是同情而不是厌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是一个周进、一个范进的真实,而且是产生了周进、范进一类人物的整个社会环境、生活氛围的真实。通过梅玖、王惠、胡屠户、张静斋等一大群人物的描写,通过那些不知姓名的左邻右舍的描写,深刻地反映出促使周进和范进在科举道路上苦苦登攀,至死不悔的社会根源。从而有力地突出了人物的社会意义。由于吴敬梓能够从科举制度和环境风俗的高度去观察、分析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所以他能够写出人物的复杂性,能够掌握人物描写的分寸,在很高的层次上做到了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的统一。
本书吸收古代小说评论的长处,通过批点的形式,点出《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微妙。希望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艺术的感受,达到与古代的文化巨人对话、交流的目的。以此丰富我们的思想,加深我们对文化经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