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货币之手(深度解析中央银行与全球经济大博弈)
0.00     定价 ¥ 129.9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4229631
  • 作      者:
    作者:(比)约翰·范·奥弗特韦德//斯汀·罗切|责编:吴文博|译者:何平
  • 出 版 社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作者简介

约翰·范·奥弗特韦德

(Johan Van Overtveldt)

比利时财政部前部长,欧洲议会预算委员会主席,整个欧盟金融和货币事务的“掌舵人”。

专注于中央银行政策的学者型官员,拥有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深刻理解现行的货币金融体系的现状与缺陷,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本质,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改革建议。

 

有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与工商业管理经验。

拥有安特卫普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以及鲁汶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长期担任哈瑟尔特大学的兼职宏观经济学教授,曾任比利时权威商业杂志Trends主编,还亲自管理过企业,有10年以上的银行、制造业、建筑业和服装业管理经验。

 

拥有“大众视角”“学者视角”“财长视角”的跨界作家。

理解普通人的担忧和恐惧,懂得如何与大众沟通,能将自己作为政治家的技能、作为经济学家的经验以及作为记者的轻松笔触结合起来,穿透复杂的真实世界,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语言去解释大众关心的财经问题,出版过多本财经畅销书。

 

斯蒂恩·罗切(Stijn Rocher)

比利时弗兰德财政部长政策顾问、安特卫普大学博士。

 

译者:何平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全球贸易与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区块链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曾任《第\一财经》财经早餐栏目的特约评论员、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全球化与货币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顾问。

展开
内容介绍

《货币之手》聚焦中央银行在当代经济中的角色与影响,探究其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塑造作用。

全书围绕中央银行展开深入探讨,从历史与现实的多个维度,全\面分析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与影响。书中重\点聚焦 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期间,中央银行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负利率政策等。详细剖析这些政策的实施背景、具体措施,以及在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成效与不足。同时,深入探讨了非常规货币政策带来的诸多意外负面后果,涵盖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包括债务积累、贫富差距加剧、金融市场不稳定等问题。此外,还对央行长期以来以 2% 通胀率为目标的政策框架进行深刻反思,指出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过时性和局限性,并提出应将金融稳定纳入政策框架的建议。

本书具有重要价值,它为理解中央银行政策提供了全\面视角,梳理了经济金融历史事件与理论发展,对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学生深入研究央行货币政策有重要参考意义,也适合关注经济金融动态的普通读者,帮助他们了解全球经济现象背后的央行决策逻辑。

展开
精彩书评

在我看来,这本书旨在进行类似于马克斯·韦伯所谓的“祛魅”过程,即揭开央行(以及货币政策)的“神秘”面纱,还原其真面目。但我更愿意将这本书当作一本入门指南,一方面,其可以激起读者对央行以及货币政策运行甚至整个金融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破关于央行的种种神话(当然也包括一些“坏话”)。一个走下神坛的央行或许能够促进金融向善,更好地服务于我们这个社会。

张晓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货币之手》一书认为,央行要遵从新的思维范式。首先,要重新审视通胀目标,不必对2% 的通胀率过于痴迷;其次,要将影响金融稳定的变量和参数纳入政策决策过程。在作者看来,我们现在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我们必\须解开非常规货币政策和極高债务水平形成的纽结;二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增长模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他的这些判断都值得我们深思,给未来的央行改革提出了很多具有借鉴意义的新思路。

吴卫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三只眼”透视央行:“大众之眼”——作为记者,面向大众的通俗视角;“学者之眼”——经济学教授的理论视角;“财长之眼”——负责实际操盘财政管理的政治家视角。此外,本书紧密结合了当前金融领域的蕞新发展动态,对央行及货币政策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读者不仅可以从书中获取蕞新的金融知识,还能感受到金融领域的时代脉搏。可以说,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金融行业发展趋势的窗口。

刘晓蕾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

 

 

本书不仅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分析工具,也为金融从业者提供了对央行行为及其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深刻理解。《货币之手》无疑是研究央行政策、全球金融体系及其未来走向的读书目之一。

张成思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央行行长的神秘之手如何行动,这是一门需要斟酌可能性的艺术。政策制定者必\须审时度势,通盘考虑,不然的话,格林斯潘昨天的荣耀很有可能会变成引致危机的罪人。

何平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如果说央行之手是“神秘之手”,那么,比央行之手更神秘的则是所谓经济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的病理诊断。回顾不同经济体陷入长期低迷的全部时段,蕞初的诊断无不都是“结构性问题”,而事后看来,“长期低迷”往往都是被“结构性问题”的诊断所耽误的,最后让其从长期低迷中走出来的,几乎靠的都是央行“神秘之手”的货币疗法。

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作者曾担任比利时财政部部长和欧洲议会预算委员会主席,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许多货币政策决策者,并与之交流;也有机会参与一些重要会议,能够观察到一些重要决策的制定过程;再加上作者追求真理的信念以及揭露真相的勇气,使得本书成功地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视角帮我们揭开了货币政策“神秘”的面纱。可以说,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学习现代货币政策的教材,而不仅是一本通俗读物。

何平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货币之手》的内容既清晰、又睿智,以凝练的方式解释了央行的作用和政策出炉的过程。作者将自己作为政治家的技能、作为经济学家的经验以及作为记者的轻松笔触相结合,写出了一本具有深远影响、为读者所需要且令人读来倍感愉快的书。

帕斯卡尔·多诺霍

欧元集团主席、爱尔兰财政部前部长 

 

这本书展示的是布鲁塞尔内部人士对货币政策的精彩见解。

阿克塞尔·A. 韦伯

瑞银集团董事会主席、德国央行前行长

《货币之手》以通俗易懂、发人深省的方式揭开了央行的神秘面纱。 它呼吁人们重新思考最近的正统观念,这一点值得关注。

阿尼尔·卡西亚普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杰出服务教授

 

魔术师说,手比眼快。本书作者指出,自 2008 年以来,央行行长的 “神秘之手”常常让公众、媒体乃至政客们看得目瞪口呆。人们可能会怀疑,央行行长们是否真的像他们的名声那般聪明。如果你想识破他们的诡计,比如为什么要鼓励全球疯狂投资,那就读读这本书,然后哭泣吧。

迪尔德丽·N. 麦克洛斯基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经济学杰出教授

 

各国央行在新冠疫情时期的应对措施显示出了它们积极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决心,而资产价格与央行未来的行动紧密相关。约翰·范·奥弗特韦德撰写出了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书中阐述了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并思考了央行如何才能避免给我们所有人挖坑的情况再次出现。

詹姆斯·尼克松

牛津经济研究所首\席欧洲经济学家

展开
精彩书摘

[作者观点]

· 央行政策的历史教训与危机应对:20 世纪大萧条的教训表明,央行未及时履行 “最后贷款人” 职责会导致灾难性后果;而 2008 年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中,央行通过非常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负利率)避免了更严重的经济崩溃,证明桑顿和白芝浩的 “最后贷款人” 理论仍具现实意义。

·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长期副作用:长期实施零利率、量化宽松等政策会引发多重 “综合征”,包括布奇・卡西迪综合征、迈克尔・杰克逊综合征、僵尸综合征等。

· 通胀目标制的局限性:作者批判对 2% 通胀目标的盲目追求,认为该目标已过时且缺乏科学依据。当前结构性因素(如全球化、人口老龄化、技术进步)导致低通胀成为常态,强行通过宽松政策推高通胀会引发资产泡沫和金融失衡,反而威胁价格稳定。

·金融市场与央行的相互依赖陷阱:作者提出 “金融市场陷阱”,指央行长期救市导致市场形成 “政策依赖”,一旦停止干预可能引发市场动荡。例如,美联储的 “看跌期权” 效应(市场预期央行会兜底)加剧了投机行为和道德风险。

·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失衡:宽松货币政策为政府提供廉价融资,削弱了财政自律动力(“树懒综合征”),导致公共债务高企。作者强调,财政政策应承担结构性改革责任,而非依赖央行 “印钞” 掩盖问题。

·央行政策框架的改革方向:放弃对单一通胀目标的执着,转向 “价格稳定 + 金融稳定” 双目标;纳入货币与信贷总量、资产价格等指标,加强对金融周期的监测;平衡央行独立性与民主监督,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导致的治理风险。

 

[金句]

·当央行行长的“手”无处不在、无人不知时,魔法就产生了。

·现代金融的大厦建立在流动性始终充足的假设之上。

·过度的杠杆可能是金融危机背后的主要破坏力。

·历史表明,没有政治联盟的货币联盟无法生存。

·狐狸洞里没有无神论者,金融危机中也没有空想家。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

·央行行长应逆风而行,而不是在风暴后收拾残局。


经济世界里的各种“手”

16 世纪,英国哲学家、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在一个组织良好的自由市场经济中,自利动机与竞争共同驱动一只“看不见的手”,将个人和组织引向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决策和行动。在他的杰作《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和做许多其他事情一样,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着去实现一个他无意为之的目标……通过自利,他常常也同时为社会做贡献,并且可能比他想要做公益时贡献更大。我也从未听说那些一心为公的人真正做了多少好事”。

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起来,使市场成为一种不断地“通过竞争将个人的贪婪转化为社会一般福利的均衡机制”。亚当·斯密对市场作用的洞察所形成的正式阐述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人文学科存在的起点。

基于亚当·斯密理念的政策显著提高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福祉,这些变化或多或少与《国富论》的出版同时发生。经济历史学家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Deirdre N. McCloskey)将这一转变称为“(福利)激增”。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与其合著者弗兰克·哈恩(Frank Hahn)在关于一般均衡理论的开创性教科书中写道:“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对经济平衡关系最基本的诗意表述。”

然而,在极左派看来,“看不见的手”所描述的经济制度慷慨地奖励了自私无情的强者,却牺牲了穷人与弱者。这种观点对亚当·斯密来说很不公正,作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也承认,人的行为与动机远远不限于简单的自利。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在几个世纪以来获得了无数共鸣,但令人惊讶的是,在他的整部著作中,“看不见的手”仅提到四次,而且每次都涉及个人行为无意中导致的有益后果。其中一次,亚当·斯密描述了一个酷爱奢侈品的富裕地主,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奢侈品的追求为成千上万的穷人提供了工作和收入。另一次,亚当·斯密讲到一个资本所有者以自己认为最能盈利的方式使用资本,从而为数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因此,只有像亚当·斯密这样的天才才能理解“看不见的手”产生作用的前因后果,但在经济学领域中,除了“看不见的手”之外,还有很多只“手”。

20世纪美国经济史学家和企业经济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D. Chandler Jr.)写道,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企业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取代,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强大的制度。钱德勒在其代表作《看得见的手》(The Visible Hand)的序言中宣称:“本书提出的主题是,现代企业在协调经济

活动和配置资源方面取代了市场机制。在许多经济部门,管理成为‘看得见的手’,并取代了亚当·斯密所说的市场力量那只‘看不见的手’。”钱德勒把美国商业分为两个阶段:1850 年前和 1850 年后。两个阶段之间的标志性事件是 1850 年前后大型铁路的兴起。1850 年前,为有限区域内的消费者生产单一产品的小型单品类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这类企业的经营活动“由市场和价格机制调节”。1850 年后,为广阔区域的消费者生产不同产品的大型多品类企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但它们的经营活动“由企业员工而非市场机制调节”,这一协调机制“产生了比市场机制调节下更高的生产力、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利润”。

今天,距亚当·斯密的理论已过去了两个半世纪,距钱德勒的理论也已过去了半个世纪,反思“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间关系的本质仍然会带给我们诸多启发。例如,管理资本的“看得见的手”在多大程度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忽视市场力量这一“看不见的手”?管理协调的“看得见的手”难道不也必然受制于由消费者自主权、投入和资本市场所共同决定的产品市场行为的约束吗?也许更合适的说法是,“看得见的手”是“看不见的手”驱动下的反应。翻翻企业史也能很快发现,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最终决定了什么样的组织能够生存下来。如果忽视竞争性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管理协调这只“看得见的手”绝不会成功,甚至无法生存。

抛开钱德勒“看得见的手”这一概念的优点不论,时至今日,在政治家、官员和监管机构的种种行为背景下,这一词语已经牢牢地融入了经济词汇中。“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社会和政治进程的影响比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影响更加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看得见的手”不会以隐蔽而微妙的方式产生影响。

政府“看得见的手”专注的工作是纠正市场失灵,以及提供私有市场不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公共产品。然而,在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的国家中,“看得见的手”也能够取代市场机制。国家资本主义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自由市场的竞争要素,以及一定程度的自由贸易和国际投资相结合。

研究政府和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另一种方式,是将其分为“帮助之手”和“掠夺之手”。当政治家和官员密切地参与到经济和工业领域时,这显然是“帮助之手”。政府指导经济进程,既符合国家利益,也符合官员的身份和职业诉求。当然,“帮助之手”模式也会存在腐败空间,但常常十分有限且在可控范围内。因此,当“帮助之手”占据主导地位时,政府虽然有时会失灵,但相对有限。

然而,如果“掠夺之手”成为常态,政府就会成为经济的掠夺者和破坏者,腐败现象滋生,任意征税与监管随之而来。优秀人才不再从事生产,而是投身寻租行为。当“掠夺之手”占据主导地位时,“看得见的手”就无法提升公共福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帮助之手”常常会转变为“掠夺之手”。


展开
目录


推荐序一 当“看不见的手”遇上“魔法师”

张晓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推荐序二 手握的超级权力,有时也会成为一种桎梏

吴卫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

推荐序三 “神秘之手”的救赎与陷阱

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译者序 揭开政策迷雾与全球治理的双重面纱

何平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引  言 无处不在的神秘之手

A面魔法师,B面独裁者

经济世界里的各种“手”

无法解释的神秘特质

权力的往复

最后贷款人

 

第1章 大萧条的遗赠

弗里德曼革命

货币的祸害  

“野蛮的残迹”

银行如秋叶般凋零

威尼斯的教训与经验

一位传教士银行家

“永久的财政大臣”

孔子的教诲

央行危机管理的蓝图

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世界

 

第2章 杠杆是毒药

史上最大金融危机的 5 个驱动因素

美国房地产泡沫背后的 3 大推手

证券化:风险传染的载体

令投资者“在海里裸泳”的超常杠杆

危机中的流动性枯竭

泰勒规则

激发疯狂的宽松货币政策  

罗素的“火鸡幻觉”

 

第3章 通往地狱之路

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

地狱烈火蔓延全球

货币市场与华尔街巨头的生死博弈

步步瓦解的欧洲金融系统

重振美国经济的 TARP 计划与压力测试

欧洲央行的拯救之战

 

第4章 打破常规

金融危机中没有空想家

唯有零利率

监管视野外的影子银行

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

押注量化宽松

居高不下的资产负债  

欧洲央行的困境

欧洲:踏上量化宽松之路  

日本:把货币刺激用到极致  

前瞻性指引能否改变预期

 

第5章 高昂的代价

布奇·卡西迪综合征

迈克尔·杰克逊综合征

大卫·科波菲尔综合征

圣·奥古都斯综合征

影子银行:帝国崛起

“救世主变恶霸”综合征  

“26=38 亿”综合征

僵尸综合征

树懒综合征

 

第6章 变革前夜

条件反射式的救市

进退两难的货币政策

权力的失衡

痴迷于 2%

通胀的新常态

重新审视通胀目标  

监管目标“连体婴”

必须转变的思维范式

这是一项复杂的技艺

 

结语 走出非常规,构建稳定增长的金融新路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