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进城老年人及其相关研究
第一节 进城老年人及其挑战
一 进城老年人
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在城市相遇,大中型城市逐渐成了多种文化的汇集地。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随子女迁入城市生活,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进城老年人。进城老年人是指原来生活在农村,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如照顾晚辈、养老、就业等)进人城市生活定居的老年人。与“流动老年人”“随迁老人”不同,进城老年人只包括由农村迁人城市定居生活的老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我国流动老年人口数量接近1800万,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且在流动老年人口中,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达43%。
在城市生活中,进城老年人集中了老年群体几乎所有的脆弱易感性心理特质。具体而言,进城老年人既有和城市老年人一样的认知衰退、疾病、健康水平下降、社交圈子缩小、子女婚后的家庭矛盾、经济来源不足、地位丧失、年龄歧视等一般老化问题,也有着城市间流动老年人适应新城市文化需求的特殊问题。除此之外,进城老年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在应对城乡文化巨大差异的过程中会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基于以往关于国际移民文化适应研究领域的文献,文化差异带来的适应不良会进城老年人的城市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显著降低进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会使进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在风险因素面前显得尤其脆弱。因此,在以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为目的的社会服务与治理实践中,改善进城老年人文化适应水平应该成为相关领域工作的一个重点。
在相关领域文献中,进城老年人和城市间流动的老年人往往被称为“随迁老年人”和“流动老年人”。为了迎合社会热点和网络流行语,更有研究者在前些年将流动老年人戏称为“老漂族”和“候鸟老人”。在这些研究者看来,“漂”一族原本指离开家乡奔赴大城市闯荡的年轻人。但随着社会竞争日渐激烈,老年人为了支持子女发展或照顾孙辈、减轻子女负担,不得不卷人流动队伍,正所谓“放不下的儿女,回不了的家”。对于进城老年人来说,生活里除了全家团圆的幸福与欢乐外,更多的是背井离乡的孤独和苦闷。同时,适应陌生城市环境的过程给进城老年人带来了日常生活、养老、就医、人际关系等多方面难题。
生命历程理论(Life Course Theory)可以很好地阐释上述流动老年人或进城老年人适应性问题出现的原因。具体来说,个体的生命历程总是受文化和社会结构历史性变迁的影响(徐静、徐永德,2009)。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以及社会变革对个体生命轨迹具有重要作用;个体作为形形色色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分子,既受社会关系中文化和制度的制约,也能够依据社会情境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能动地调适自身行为。然而,对于进城老年人来说,年龄的增长导致各方面能力的下降,加之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在适应过程中无法运用合适的应对策略,因此很容易陷入社会网络断裂、社会保障缺乏等困境。正如以往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老漂族”面临难题的背后是地域流动和老龄化交织的结果,也是社会服务功能的缺失和不同时代、区域文化之间的迭代与碰撞。因此,文化适应状况是提高流动老年人或进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幸福感不可回避的问题。妥善解决进城老年人文化适应问题,切实提高进城老年人生活质量对提高城市家庭生活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