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别样青春(中国成长小说新论)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48276
  • 作      者:
    作者:沈宏芬|责编:王丽媛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作者简介
  沈宏芬,文学博士,先后在首都师范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维也纳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圣母大学等校学习、访学,现为汕头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西青少年文学、西方文艺理论、海外汉学批评和视觉艺术等。主持完成中国教育部、奥地利OeAD等多项国内外项目。出版专著《成长小说》。
展开
内容介绍
  既往的中国成长小说研究大体将该文类作为中国启蒙和现代性的同构性象征文本来处理,强调“少年”和“青年”与国家和现代性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成长书写与启蒙和现代性之间不断变化的复杂关系,也忽略了成长话语和成长文本之间所存在的偏差。实际上,中国成长小说从诞生伊始,就在不断地被边缘化,个体与“失败”如影随形,呈现出别样的主体性关怀。《别样青春中国成长小说新论》从这一视角出发,在世界成长小说的坐标体系中,讨论中国成长小说对自我合法性的建构及其困境,理解中国成长小说的诗学张力,并以历史创伤、乌托邦反思、女性成长和作为“青少年文学”的成长小说为批评案例呈现其独特性,为理解中国成长小说贡献新的批评视野。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成长小说理论之辨
  成长小说在中国是一个舶来概念,它不是中国文学语境中生产出来的本土文类,而是在学习、借鉴和改写西方成长小说范式中产生和发展的。因而,要理解中国成长小说,就需要回到这个文类概念本身,以及20世纪的历史语境中,去重新审查这个文类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议题。可以说,中国成长小说的发生学所关联的文类,恰恰不是一个单一的、稳定的、统一的“传统”概念,而是多元的、断裂的成长小说家族概念,是被各种不同的批评话语、理论资源和意识形态所争夺的文学资本。而中国成长小说的批评和理论建构,则呈现出更明显的问题意识,它们所讨论的核心问题,如意识形态、乌托邦和国民教育等,都需要回到成长小说的源头去重新审视。因而,本书将危机作为讨论的入口,查看成长小说如何变成“有问题的”的文类,并在这个基础上,尝试回应成长小说文类拓展和嬗变的可能性。
  第一节 “有问题的”成长小说
  作为西方现代性的文学表征形式,成长小说在欧美各国一跃成为长篇小说的主导文类之一并被不断经典化而获得很高的文学史地位。20世纪初期,文学内部的变革随着外部现实的动荡而越来越激烈,到20世纪中后期,成长小说的合法性地位被置为论争的中心,在持续而广泛的批评声中受到了全方位的质疑和反思。在这一后起的批评和理论语境中,反推成长小说的“传统”建构,成长小说就成为“有问题的”(Problematic)。我们是在这个语境中,来看成长小说的美学建构及其问题。
  一 何为成长小说
  成长小说,其鼻祖来自德国,德文为Bildungsroman。英文里常用novel of formation、novel of development、coming-of-age fic-tion、novel of youth、novel of education、novel of apprenticeship、no-vel of adolescence、novel of initiation等来指称这一文类。法语翻译为 roman de formation、roman d'education和roman d'apprentissage等。俄文中对应的文类称为romanvospitaniya。中文早期较多采用教育小说这一提法,目前则更多使用成长小说这个术语。
  成长小说在其他语言中译名多种多样,因为Bildungsroman一词带有德国文学所特有的指称,当它被译成德语以外的词汇时,很难在其他语言中找到一个对等的词。这一现象反映的不仅仅是语言翻译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译名的多样化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成长小说在德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流传甚广,子文本类型众多,当德国范式被翻译和介绍到别的语言文化中时,必然受制于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对其作出新的要求,并在不同程度和维度上被改写,因而难以用一个通用的、单一的标准去对这个文类进行界定。换言之,理解成长小说,需要将其看成是多元的、动态的和解释性的文类家族。
  实际上,西方批评界对于Bildungsroman这个术语的适用性已经早有争论。成长小说、经历了被规范化、经典化、被解构,又被重新建构的过程。它既包含着一些已经被公认的文类核心和框架,又见证着不断新出的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如果我们将成长小说进行一个解释性的说明,它可以是:西方长篇小说的经典文类之一,成长小说主要讲述一个个体从幼年到成年这一长大成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离开家庭,进入广阔的社会,先后经历爱情的悸动与挫折、事业的彷徨与追求,各种迷误与痛苦,凭借这些充满错误与痛苦的经验,获得对自我和世界更清晰的认知,并由此跨入人生新阶段。
  《牛津文学术语词典》(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Terms)将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解释为“一种小说类型,主要通过描写主人公对身份的艰难探寻,展现他们从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到长大成人的发展历程”。《韦氏在线辞典》(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的解释为“主要关于主人公道德和心理成长的小说”。词典的录人也说明了这个文类已经在西方获得公认的地位,同时这种一般性的概述,也呈现了成长小说的大体框架和通约性。
  成长小说是一个不断被经典化,同时被理论和批评建构的文类。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代表性的声音出现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从不同的角度为成长小说的界定添砖加瓦。
  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820年代。摩根斯坦(Karl Morgenstein)在他的讲座中提出这个词,专指歌德的《威廉·麦斯特》一书:“它描述了主人公的成长(Bildung),即从开始到某一阶段的完善(to a certain stage of com-pleteness)……同时,它通过主人公的塑形来将对读者的教育(cultivation,Bildung)推进到别的文类无法达到的层次。”摩根
展开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成长小说理论之辨 1
第一节 “有问题的”成长小说 1
一 何为成长小说 2
二 危机与转型 5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8
第三节 社会规训下个人的合法性 11
第四节 国民教育与公共性格塑形 15
第五节 范式与文类嬗变 19

第二章 中国成长小说的“合法性”建构 23
第一节 理论框架与话语结构 23
第二节 现代性,启蒙和中国成长小说 31
第三节 范式斗争与演变:阶级、阶层与亚群体 47
第四节 文体之惑 54
一 文类的借用与混淆 54
二 中国成长小说与文体辨析 59

第三章 中国成长小说的历史创伤 75
第一节 成长、记忆与创伤 75
第二节 历史创伤与成长的阵痛 80
一 “失父”象征 80
二 疏离·病态·逃亡 83
三 婚姻的隐喻 86
四 时间的空间化 90
第三节 叙述与自我建构 91
小结 96

第四章 中国成长小说的乌托邦困境 103
第一节 成长小说:如何想象乌托邦 103
第二节 成长的乌托邦创伤 107
一 起点:作为历史的孩子 107
二 主体的异化 109
三 乌托邦的变异 114
第三节 言说与美学之困境 118
小结 122

第五章 中国成长小说的女性之难 126
第一节 女性成长小说的性别之殇 126
第二节 女性成长的创伤体验 135
一 走向“失败” 135
二 创伤的根源 138
三 主体性之维 141
第三节 幽闭空间 153
小结 165

第六章 中国成长小说的当代青年拟像 170

结语 从“失败”说开去 215

参考文献 22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