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报告
0.00     定价 ¥ 12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931976
  • 作      者:
    编者: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责编:于晓文
  • 出 版 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内容介绍
  《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报告》是一部全面反映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和生态状况的综合性研究报告。全书以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系统梳理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保护价值。 
  书中首先对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地质构造、地貌特征、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水文特征等,为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随后,探讨了保护区的社会经济状况,重点分析了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保护区现状及历史变迁。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报告对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全面调查,涵盖了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等,特别关注了云顶山亚高山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此外,书中还详细记录了保护区内的古树资源,分析了其分布、生长状态及保护对策。 
  昆虫多样性章节通过实地调查和DNA宏条形码技术,对保护区内的昆虫种类及其生态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章节则重点考察了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分布与种群状况,并针对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进行了专项调查,评估了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现状与潜力。 
  全书内容丰富,数据详实,不仅为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考工作树立了典范。通过本次综合性科考,保护区的资源本底数据得到了全面更新,为进一步推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自然地理概况
  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动植物分布、生存、繁衍和演化的生态环境基础,是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褐马鸡的栖息地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可持续发展须臾不可分割的基础条件。
  1.1 调查工作
  1.1.1 调查区域
  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吕梁山脉中段,总面积10443.5公顷,拥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有我国特有的珍禽褐马鸡以及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雕、黑鹤、金钱豹、原麝等。区内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等森林植被资源丰富。保护区山峰层叠、巍峨壮观,区内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座,主峰孝文山海拔2831米,为吕梁山脉最高峰。
  1.1.2 调查目标及任务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查清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基本信息,包括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分布特点、海拔、地貌类型、气候、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水文与水质等,以期为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信息,全面提高保护区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水平,确保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实现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质量发展。
  1.1.3 调查时间
  外业调查时间2023年5~11月。其中,5月主要为准备阶段,包括收集保护区的基础资料、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及组建调查队伍等。6~9月主要为外业调查阶段,包括地质地貌调查、土壤调查、气候调查及水文水质调查等。10月为数据内业整理分析阶段,包括数据校订、融合、统计、分析等。11月为报告编制阶段,报告内容包括区域概况、调查目标及任务、调查工作组织、调查方法、调查结果以及总结建议等内容。
  1.3.1.1.2 新太古界吕梁群
  裴家庄组(Ar3Pj)分布于保护区东北部大背沟一带,由巨厚的条带状千枚岩夹石英岩、板岩、变质粉砂岩等构成。千枚岩条带构造发育,由粉砂一泥质组成,呈0.5~2厘米宽的小韵律,其上常见小冲刷面。顶部有厚层石英岩产出,常见有3~4层,每层厚4~10米的石英岩,常因褶皱而加厚到15~25米,底部石英岩厚20米,向上渐变为含砾石英岩一变长石石英砂岩。该组以顶、底和中间发育等三层石英岩为特征,具冲洗层理、波痕及粒序层理等原生沉积构造。
  1.3.1.1.3 新生界
  主要包括:
  (1)马兰组(Qp3m)
  分布于保护区东南部神尾沟、黄鸡塔一带,沿沟谷两侧分布,是组成黄土丘陵及黄土梁、峁的表层土,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基岩或平行不整合于离石组之上,为土黄、灰黄色亚砂土、粉砂土。结构疏松,孔隙度大,垂直节理发育,属风积相。在山前倾斜地带,其底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层或砂砾石透镜体,砂砾石层最厚可达3.0米,一般小于1.0米,砾石大小混杂,分选性、磨圆度差,成分以石灰岩为主,为坡积或洪积物。该组厚度5~10米,最厚达15米,横向受地形地貌制约,厚度各地不一,变化较大。
  (2)沱阳组(Qht)
  分布于保护区中南部庞泉沟、八道沟、神尾沟一带。沱阳组为现代河床砂、砂砾石松散堆积物,局部夹黄色亚砂土,厚度0~5米。冲积一洪积成因,为现代河流相堆积,包括河漫滩相砂砾石层、细砂、粉砂和河床相砾石、粗砂、细砂堆积。岩性以灰、灰黄、灰黑色砂土、砂砾石、卵石为主夹少量粉质砂土及亚砂土。河床及河漫滩的岩性颗粒较粗,为砂、砾石、卵石、漂石及少量粉质亚砂土、亚黏土,砾石大小混杂,磨圆度不一,粉质亚砂土及呈透镜状亚黏土层。该组在横向上分布不稳定。厚度大于3米,为冲洪积相。
  1.3.1.2 岩浆岩
  侵人岩主要发育新太古代至中元古代侵人岩。新太古代主要为西湾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古元古代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花岗伟晶岩脉等出露。中元古代主要有辉绿岩脉、近东西向正长斑岩脉。
  1.3.1.2.1 新太古代西湾片麻岩
  (1)地质特征
  西湾片麻岩主要分布于保护区冯家庄、神尾沟一带,被古元古代侵人体及中元古代脉岩所侵人,其中常见早期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大理岩包体。岩体片麻理与区域片理方向一致,局部可见强变形带和弱变形域呈交织网状分布。由于普遍经受了角闪岩相的区域变质作用,其变形变质程度相对较高,致使岩石类型复杂,多呈大面积的灰色片麻岩,受后期混合岩化作用影响,向黑云二长片麻岩过渡。主要岩石类型有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
  (2)岩石学特征
  岩性主要以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石呈灰色,中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和副矿物等组成。黑云斜长片麻岩岩石呈褐灰色,中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岩石主要由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和副矿物等组成。
  1.3.1.2.2 古元古代黑云母花岗岩
  (1)马家坪黑云母花岗岩
  马家坪黑云母花岗岩主要分布于保护区南部八道沟一带,其中早期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包体,被后期的后沟花岗岩、山水村花岗岩侵入,发育大量晚期辉绿岩脉、正长斑岩脉,局部发育伟晶岩。
  岩性主要以灰白色中粗粒变质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岩石呈灰白色,风化面呈褐色,主要由中粗粒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少量鳞片状黑云母等组成,微量矿物有锆石、磷灰石及金属矿物等。受应力作用,各矿物不规则裂纹较发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2)山水村黑云母花岗岩
  山水村黑云母花岗岩出露于保护区大沙沟北、神尾沟一带。分布面呈较大规模的岩基产出,岩体侵入新太古代西湾片麻岩,与早期的马家坪黑云母花岗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其中可见西湾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包体,并被后期的辉绿岩脉、正长斑岩脉、花岗伟晶岩脉所穿切。岩性为灰白色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岩性主要以灰白色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少数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多呈灰白色,粒状变瞐结构(变余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副矿物等组成。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自然地理概况 (1)
1.1 调查工作 (1)
1.2 调查方法 (2)
1.3 自然地理 (2)
参考文献 (20)

第二章 社会经济状况 (21)
2.1 社会经济条件 (21)
2.2 保护区管理机构情况 (24)
2.3 保护区现状评价 (27)
2.4 大事记(1980-2023) (36)
参考文献 (45)

第三章 植物多样性 (46)
3.1 调查和评估方法 (46)
3.2 高等植物多样性概况 (49)
3.3 苔藓植物 (49)
3.4 蕨类植物 (53)
3.5 种子植物 (55)
3.6 植被 (59)
3.7 资源植物 (71)
3.8 珍稀濒危植物 (74)
3.9 云顶山亚高山植物多样性 (84)
参考文献 (88)

第四章 古树资源 (91)
4.1 调查区域 (91)
4.2 调查工作组织 (91)
4.3 调查内容和方法 (93)
4.4 古树多样性 (95)
4.5 古树生长状态及问题 (99)
4.6 古树保护对策 (101)
参考文献 (103)

第五章 昆虫多样性 (104)
5.1 调查方案 (104)
5.2 物种鉴定结果 (108)
5.3 DNA宏条形码分析结果 (151)
5.4 分析与讨论 (157)
参考文献 (158)

第六章 陆生野生动物资源 (161)
6.1 调查工作组织 (161)
6.2 技术方法 (163)
6.3 两栖类 (167)
6.4 爬行类 (170)
6.5 鸟类 (173)
6.6 哺乳类 (209)
6.7 亚高山草甸专项调查 (223)
6.8 野生动物资源评估 (232)
参考文献 (251)

附表 (25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