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最后一个人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4623192
  • 作      者:
    作者:(英)玛丽·雪莱|责编:程新蕾|译者:蒙彦辰
  • 出 版 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7
收藏
编辑推荐

第一卷

 

序 言

第 一 章

第 二 章

第 三 章

第 四 章

第 五 章

第 六 章

第 七 章

第 八 章

第 九 章

第 十 章

第十一章

 

第二卷

 

第 一 章

第 二 章

第 三 章

第 四 章

第 五 章

第 六 章

第 七 章

第 八 章

第 九 章

 

第三卷

 

第 一 章

第 二 章

第 三 章

第 四 章

第 五 章

第 六 章

第 七 章

第 八 章

第 九 章

第 十 章


展开
作者简介

《环球人物》|玛丽的所有作品,无论是长篇《弗兰肯斯坦》,还是短短的《永生者》,都流露出一种浓浓的孤独、伤痛气息。生命的无常、人性的复杂,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也许,那个恐怖的怪物,不是弗兰肯斯坦所造,而是住在她心中。

大英图书馆|尽管玛丽·雪莱的名字与她的丈夫、爱人——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密不可分,但她本身也是非凡的作家,是当时罕见的、自成一格的天才。


展开
内容介绍

第一章 引言

我,生于一个四面环海的僻静之所,长在一片云霄笼罩的苍茫大地。苍穹之下,辽阔无际的大洋和四散分布的大陆,于我而言,不过是滚滚洪流中的一叶扁舟;然而,在精神层面,却远远超过了其他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的确,只有人的思想才是一切伟大事物的创造者,而大自然只是第一任牧师。英国,坐落在浓雾环绕的海域北部,此刻像一艘装备精良的巨轮一样,驾着雄风,来到我的梦里,肆意地在滚滚巨浪中穿行。对幼时的我来说,英国,就是我的整个宇宙。驻足于群山之巅,看着平原和山脉点缀着同胞的住所,驻足的土地因他们的劳动变得肥沃,最后逐渐延伸出视线。对我而言,地球中心就在脚下。其他地方就像寓言一样,既不用凭空想象,也不必费心了解。

从一开始,我的命运就是一个例证——命运是多变的,人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经历。我的命运,几乎和父亲一脉相传。大自然赋予了他令人羡慕的智慧和想象力,但却没有赠予他掌舵人的理智及舵手的决断。他的生命之舟注定只能任风吹打,在海中飘摇。他的出身不为人知,但命运之手早早地将他推到了公众的视线中,他穿梭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微薄家产很快被挥霍一空。年少轻狂的岁月里,他受到了上流社会纨绔子弟的崇拜,尤其是年轻的君主。他逃离了党派的阴谋诡计以及王室事务的繁重职责,去追寻精神上的愉悦,探寻永不消逝的快乐。父亲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不断陷入困境,只有聪明才智能让他脱离出来。

债台高筑,但他仍轻松自在地活着,毫无节制地享乐,繁重债务并未将他压垮。富人的聚会上,他的陪伴至关重要,偶有疏忽也无人问责,同时他也陶醉在别人对他的奉承中。

人人奉承的感觉,转瞬即逝:和救赎自己的方式比起来,随之而来的困难惊人地增加了,他必须克服。在这种时候,国王对他的热度尚未消减,必定会来安慰他,然后善意地责备他。我父亲承诺要改过自新,但他的社交天性,对他人给予自己的爱慕之情的渴望,尤其是对赌博的痴迷,让他的承诺化为泡影。出于天生的敏锐嗅觉,他发觉自己在这个富贵圈层里越发没有地位。国王结婚了,迎娶了高傲的奥地利公主。这位一国之母,一丝不苟地打量他的破绽,对国王和他的感情不屑一顾。父亲觉得自己快要倒下了,然而,他非但没有利用这场风暴来临前最后的自救,反而试图通过向那个掌控他命运的虚幻而无情的快乐之神做出更大的牺牲来逃避即将到来的灾难。

国王性情温良,但很容易受人摆布,现在已经甘愿拜倒在他那专横妻子的裙下。最终,他对我父亲的轻率和愚蠢表示了极度的厌恶。的确,父亲的出现驱散了乌云,他的热情坦率、聪明言辞和信任举止很难令人抗拒。但他的荒唐之事不断传到他那位高贵朋友的耳朵里,他最终失去了影响力。王后运筹帷幄,阻止他出现在国王的视线中,与此同时还在收集他的罪证。最后,国王看到了他躁动的根源,试图用冗长乏味的说教和痛苦的表述来弥补与之交往的短暂快乐,而这些都是他无法反驳的事实。结果,国王再次试图感化他,将他拯救回来。倘若失败,从此便与他一刀两断。

这样的场景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有权有势的国王,一向以善良著称,温恭谦让。现在以君主的身份告诫他,时而恳求,时而责备,希望他关切自身利益,戒掉正在消耗其魅力的嗜好,把精力花在有价值的领域。倘真如此,国王便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的主心骨,他的先锋。他感受到了国王的好意。一时间,雄心勃勃的梦想在他眼前浮现,恍惚间他觉得目前的追求在高尚的职责面前不值一提。他真诚许诺:作为继续受宠的保证,他从国王那得到一笔钱,用来偿还债务,确保他有个良好开端,重新开始新事业。当晚,怀着对主人慷慨相助的感激以及大干一番的决心,他又踏入了赌场,结果这笔钱在赌桌上输光了,且数额翻了一番。为了挽回最初的损失,他冒着重大风险放手一搏,却欠下了一笔根本无力偿还的债务。他羞于再向国王开口,于是转身离开了伦敦,远离伦敦城里虚假的快乐和纠缠的痛苦。他一贫如洗,隐居在坎伯兰的群山湖泊中。他的机智聪敏,他的锦言妙句,他迷人的举止和社交才能,为大家口口相传。如果你问,这个时髦的宠儿,这位贵族的座上宾,这个在宫廷宴会上大放异彩的红人,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听说他失宠了,大家认为他的往昔付出配不上此刻的欢愉,长期展现的智慧也不值得在退休时得到津贴。国王哀叹他的陨落;国王喜欢引用他的话,讲述他们的冒险之旅,颂扬他的才能——但有关他的回忆就此中断了。

与此同时,我那被遗忘的父亲,始终无法忘记往日的辉煌。失去快乐的刺激、贵族的崇拜、大人物的奢靡生活,他悔恨不已。对他而言,这些东西远比空气和食物更为重要。重击之下,他染上了伤寒,养病期间,暂住在一户穷苦人家中,由这家的女儿照顾。女孩儿平日温柔可人,对他尤为细致周到。在出身卑贱的乡下姑娘看来,眼前这位出身高贵的男子,纵然一时落魄,但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浑然天成的气质——高贵优雅,一见忘俗。

日后,二人互生情愫,不幸的婚姻就此开始。而我,就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尽管母亲温柔体贴,但父亲仍为自己的堕落而感到悲哀。由于常年不劳作,他不知道该以什么方式养家糊口。他不是没有想过向国王开口,但之前的羞愧,加上骨子里的骄傲不允许他这么做。最为艰难的日子还未到来,他还没来得及为窘迫生活做出些努力,就撒手人寰了。在这场灾难发生之前的短暂时光里,他痛苦地设想着自己死后妻儿所处的凄凉境遇。弥留之际,他所做的最后努力就是给国王写信,信中言辞动人,将他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展露无疑。他把妻儿都托付给了这位皇室朋友,他的离去换来了一家人的荣华富贵,对此他满意地闭上了眼睛。这封信是交给一位贵族朋友保管的,父亲确信他会将信交到国王手中。

他负债累累,死后所剩微薄钱财即刻被债主收回。我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身无分文,焦灼地等待着回信,日复一日,却始终没有音信。她这一生都没有踏出过乡间小屋半步,在她的认知里,庄园主的府邸已经是世间最最宏伟的建筑了。父亲在世时,她对皇宫贵族之事也略知一二。但是,这些事情和她相隔甚远,根本无法触及,只不过是一个模糊而又虚幻的景象罢了。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她都有勇气向丈夫提到的贵族求助,但一想到丈夫都吃了闭门羹,就打消了念头。因此,她看不到出头之日:对丈夫,她一直怀着强烈的爱慕之情。她日夜照顾染病的丈夫,却遭受丈夫去世的打击,先天身体欠佳,再加上终日劳作,最后也离开了人世。

孤儿永远逃不脱孤苦凄惨的处境。父亲来自异乡,英年早逝,没有亲戚可以帮衬。他们是被抛弃的人,是穷光蛋,是没有朋友帮助的人。他们被当作农民的孩子对待,但却比最穷的人还要低一等,死后只能把遗产留给当地的慈善机构。

身为家中长子,母亲去世时我只有五岁。我想起了父母的话语,以及母亲努力给我复述的关于父亲朋友们的谈话,她希望有一天我能从这些话语中受益,而这一切就像一个模糊的梦一样在我的脑海里飘荡。我坚信自己生而不凡,比同龄人更优越,但我并不知道这番优越感从何而来。和王公贵族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让我有种失落感,但我无法从这种感觉中得到启发,作为今后的人生指南。我第一次真正认识自己时,还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孤儿,当时正在坎伯兰的山中为一个农民干活。我手里拿着皮鞭,身旁跟着小狗,在附近的高地养了一群羊。我不能说这样的生活有多好,因为其中的痛苦远远超出了乐趣。其中既包含着与自然为伴的自由感,也充斥着孤独感。然而,这些富有浪漫色彩的体验并不符合年轻人特有的对形动的热爱和对人际交往的渴望。无论是对羊群的照管,还是季节的更替,都不足以驯服我躁动的心灵;长期在户外游荡,没有一份正经工作,让我从小就自由散漫、无法无天。我张罗了一群和我一样没朋友的人,组建了小团体,我成了他们的小队长。所有的牧童都一样,当羊群分散在牧场上时,我们策划并实施了许多恶作剧,引起了乡下人的愤怒和报复。我是大家的领导者,也是大家的保护盾,当我在团体中变得有名望时,他们的恶作剧通常会算到我头上。但是,当我以英雄的精神忍受惩罚和痛苦为他们辩护时,我要求他们以赞扬和服从作为对我的奖励。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的性格变得粗犷而坚毅。我的自控力及对赞美的渴望,和父亲如出一辙,加上逆境的磨炼,我变得胆大妄为,不计后果。我和周遭的环境一样粗野荒蔓,和照管的动物一样无知浅薄。我经常拿自己和他们作比较,发现我的主要优势在于权力,于是我很快说服自己,只有在权力上,我不如地球上最强大的当权者。我没有接受过高深哲学的洗礼,在社会上游荡始终有一种不安的堕落感;漫步在苏格兰群山中,就像古罗马第一个养狼的人一样粗野。我只认定一条法则——最大的美德就是永不屈服


展开
精彩书评
大众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环球人物》|玛丽的所有作品,无论是长篇《弗兰肯斯坦》,还是短短的《永生者》,都流露出一种浓浓的孤独、伤痛气息。生命的无常、人性的复杂,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也许,那个恐怖的怪物,不是弗兰肯斯坦所造,而是住在她心中。

大英图书馆|尽管玛丽·雪莱的名字与她的丈夫、爱人——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密不可分,但她本身也是非凡的作家,是当时罕见的、自成一格的天才。


展开
目录
玛丽·雪莱(1797年8月30日—1851年2月1日),英国著名小说家,因其创作了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或译《科学怪人》),而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