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数字版权领域反垄断的法经济学分析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1585981
  • 作      者:
    作者:周蓉蓉|责编:徐澜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编辑推荐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下,数字版权的保护与使用已经成为知识产权领域的重要议题。本书从经济学角度逐项厘清数字版权产业中的垄断情形,为反垄断规制提供可靠的依据,推动版权产业健康发展。

展开
作者简介

周蓉蓉,现任《人民法治》杂志社学术委员会总干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博士,密西根大学法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浙江大学法学学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金融法治、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曾任职于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后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担任研究专员。出版个人专著8部,在《法律适用》、《中国金融》、China Finance and Economic Review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5%”。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法经济学视角出发,解释了数字版权市场的运作机制,分析了数字版权领域的垄断行为,探讨了反垄断法在该领域的适用性,提出了基于法经济学分析的政策建议,以及如何构建更为合理有效的法律框架来促进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激发创新活力,旨在为立法者、司法机关、市场监管部门以及相关产业界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构建一个既保护知识产权又促进公平竞争的数字版权生态。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数字版权与市场动态

第一章 数字版权概述

一、数字版权基础理论

数字版权是数字内容产业的基石,确保了创作者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使其能够享有作品的经济利益和知名度,促使创作者持续创作,为数字版权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同时,数字版权还为数字内容提供了法律保护,使合法权益能够得到维护,为创作生态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数字版权体系下,数字内容可以通过授权和合同的方式合法传播,形成了有序的市场秩序。这为数字内容产业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合法且优质的数字内容选择。

(一)数字版权的内涵与范畴

1. 版权的定义

从语源学上讲,版权不仅表示复制权,而且表示对作品本身及其载体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有时也与文学艺术产权交替使用。与英语版权copyright一词相对应的法语是droit d’auteur,德语是Urheberrecht,西班牙语是derecho de autor。这些名词直接指明了权利的受益人,译成汉语为“作者的权利”。为了保障作者因创作作品获得正当权益,协调作品的创作者、传播者和广大公众因作品的传播和使用而产生的法律关系,鼓励作者创作,促进作品传播,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世界上已有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版权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第九条、第十条规定,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著作权人包括作者及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等人身权和财产权。由于著作权与版权内涵一致,本书统一采用“版权”概念进行探讨。

2. 数字版权的界定

数字版权是指创作者对自己创作的数字化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这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学、艺术、科学、教育、新闻及其他信息资料等,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可以在互联网或其他数字媒介上进行存储、传播和使用。在法律意义上,数字版权是传统版权法在数字环境下的延伸和应用,涵盖了作品的数字化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广播、改编、翻译等各项权利。

数字版权首先指向的是那些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原创作品,它们能够通过网络和各种数字设备进行传播和消费,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数字发行权、数字化复制权等,这些权利与传统版权中的复制权、发行权等有着对应关系,又因数字环境的特殊性而有所扩展。数字版权还体现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水印、加密技术、数字版权管理等,以实现对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和管理。数字版权产业还包括版权注册、授权、交易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依赖于线上平台和智能合约等先进工具,以确保数字作品权利的有效行使和流转。

数字版权的保护和管理已经超越国界,受到诸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Copyright Treaty,WCT)、《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IPO Performances and Phonograms Treaty,WPPT)等国际法规及地区合作协议的约束。数字版权不仅关乎创作者个人权益,还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产品的流通、共享和创新,以及公众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自由与便利程度。同时,数字版权也是塑造良好网络文化和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关键所在。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版权

经济学视角下的版权研究源自 20 世纪中叶,随着版权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日益密切,经济学家开始从效率、创新激励、市场竞争等多个角度探讨版权的经济功能与影响。早期,Ronald H. Coase(1960)通过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认为版权是对私有产权的一种界定,旨在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William M. Landes和Richard A. Posner(1989)进一步深化了版权的经济学分析,他们指出版权是一种激励创新和创造的工具,通过赋予创作者一定期限内的垄断权,以换取对新知识和艺术作品的贡献。此外,两位学者还探讨了版权期限的合理性,认为过长或过短的保护期限都不利于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

Paul A. David(1990)在研究计算机软件产业时,引入了网络外部性理论,阐明了版权保护对数字版权产业发展的双重影响:一方面版权保护刺激了内容创作,另一方面又可能因垄断效应阻碍技术扩散和市场竞争。

尽管研究成果有限,但已有的一些版权经济学理论,如Scotchmer(2004)关于创新激励和公共政策的研究,以及Picker(2006)对数字时代版权许可和市场竞争的研究,为理解数字版权的经济属性及其在产业内的影响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Eric Maskin和Jean Tirole(2008)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了版权许可和转让问题,强调了版权市场中双边或多边市场特性,以及版权合同设计如何影响创新动力和市场绩效。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如Michael A. Carrier(2016)和Joel Waldfogel(2017)等聚焦于数字版权环境下的市场集中、网络效应、用户生成内容等问题,探讨了版权法如何在保护创作者权益与促进创新、维护市场竞争之间寻求平衡。

总的来说,数字版权经济学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学者们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将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数字版权产业的规制,以期为制定适应数字时代特点的版权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工具。

(三)数字版权的价值认知

数字时代下,对于数字版权价值的认知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跨越法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多位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独到的观点。在信息技术初期,John Eatwell(1998)较早关注到数字内容在网络环境中的复制便捷性对传统版权价值构成挑战,他指出数字版权价值的核心在于如何实现对其无形资产的有效控制和商业利用,而非仅仅局限于物理介质的占有。

Lawrence Lessig在其著作《代码》中提出了“代码即法律”观点,探讨了技术架构如何塑造版权执行和管理的新模式,进而影响数字版权的价值实现。他认为,在数字化环境中,技术和法律共同构成了版权价值的新边界。Hal Varian(2003)则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数字版权价值在网络经济中的再分配和增值现象,他强调,数字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使版权价值评估需要引入新的理论框架,如基于使用量定价和网络效应的估值模型。James Boyle(2008)在《公共领域失落的财富》一书中,反思了过度强化的数字版权对公共利益的影响,提出对数字版权价值的认识应同时兼顾创作者的激励与社会文化的开放共享,寻求在私人权利和社会福祉之间的均衡点。

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Niva Elkin-Koren(2017)和GuyPessach(2019)等人进一步研究了数字版权价值在数据驱动型商业模式中的重构,特别关注算法推荐系统、用户生成内容和开放数据背景下的版权价值动态变化及其潜在的社会经济意义。

综上所述,关于数字版权价值的重新认知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各学者通过不同视角揭示了数字版权在新的经济和技术环境下的复杂性和多元价值体现,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四)数字版权的特性

数字版权作为伴随数字技术进步而新兴的法律概念,其特征与传统版权有所不同,这一转变始于20世纪末,并在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越发显著(Lessig,1999)。数字版权的无形性、即时复制与传播能力挑战了传统版权法中的所有权观念和管控机制,导致版权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更加突出。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数字版权与市场动态

第一章 数字版权概述 002

一、数字版权基础理论 002

二、数字版权市场的发展历程 010

第二章 数字版权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017

一、市场结构与竞争 017

二、技术变迁与版权价值 028

第三章 数字版权经济价值评估与市场权力 035

一、数字版权的经济价值评估 035

二、市场力量的滥用 041

三、数字版权产业垄断的特性与供需理论解析 057

第二部分 法经济学视角下的反垄断

第四章 反垄断法与数字版权 068

一、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 068

二、数字版权领域的反垄断挑战 074

三、数字版权领域反垄断的必要性 085

第五章 垄断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 094

一、排他性许可与市场封锁 094

二、数据垄断与算法共谋 102

三、规制经济学领域动态效率的分析 106

第六章 反垄断执法与数字版权案例 119

一、国内外典型案例解析 119

二、执法难点与争议焦点 126

第三部分 法经济学视角下的政策与实践

第七章 数字版权反垄断的政策设计 152

一、法律框架的完善 152

二、交易成本理论在数字版权产业反垄断规制中的运用 157

三、维护创新生态系统、保障市场竞争与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 161

四、消费者福利影响的实证分析及社会公众诉求调查 163

五、监管机制的创新 169

第八章 数字版权反垄断的实践路径 178

一、行业自律与市场自我净化 178

二、国际合作与跨区域执法 180

三、加强大数据和AI技术在数字版权产业反垄断规制中的应用 190

四、运用区块链开展数字版权的新型监管 192

第九章 促进数字版权市场创新与公平 201

一、创新激励与公共利益平衡 201

二、反垄断法的未来趋势 205

三、关注数字版权产业动态发展趋势预测 210

四、加强监管科技在反垄断规制中的应用研究 211

五、推进数字版权领域研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 211

参考文献 215

附录 数字版权产业垄断影响消费者权益调查问卷 231

后记 23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