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阁楼人语(精)/沈昌文集
0.00     定价 ¥ 7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8260565
  • 作      者:
    作者:沈昌文|责编:叶敏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编辑推荐
《阁楼人语》是著名出版人沈昌文的散文作品集,深度展现了《读书》杂志的办刊历程与精神内涵。书中沈昌文先生以“出于无能”自述,体现了《读书》“三无”精神,详述与《读书》相关的人与事,包括元老、撰稿人及编辑,让读者看到杂志背后鲜活的群体。 王蒙评价《读书》为当时亮点,沈昌文与吴彬总结的“三无”办刊经验,提升到老子哲学层面。“有无相生”,强调编辑出版需进入“无”的状态,兼收并蓄,而学者的“有”难以成就像《读书》这样的刊物。 书中诸多文章如《知识分子——我们的对象》《“荷马”不是“罗马”》等,记录编辑思考与感悟。沈昌文在《后记》中回顾编辑生涯,坦诚反思。这本书不仅是编辑出版经验之谈,更是探寻文化、思想与人生的佳作,值得阅读。
展开
作者简介

沈昌文,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六日生于上海。一九五一年三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工作。一九五一年三月至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历任人民出版社校对员、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一九八六年一月至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一九九六年一月退休,退休后又发起创办《万象》杂志,继续为出版事业奔走忙碌。
   著有《阁楼人语》  《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  《知道》  《也无风雨也无晴》《师承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著名出版人沈昌文的散文作品集。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沈昌文先生的自述,题为“出于无能”。有讲究,道出了作为编辑家的一种办刊态度。沈昌文先生的自述,其实就是体现了《读书》办刊历程中的“三无”(无能、无为、无我)精神,通篇自述,论人及事,几乎写到了与《读书》相关的所有人,包括《读书》元老,也写了《读书》的主要撰稿人,如吕叔湘、金克木、黄裳、张中行等前辈。还写了《读书》编辑部的几位编辑,三位女编辑,一位是工人(油漆工),一位是“工农兵大学生”,而一直在少数优秀读书人当中享有美名的才女赵丽雅(杨之水),入《读书》编辑室之前,身份竟是卡车司机。

展开
精彩书摘
自述
出于无能
沈昌文
到这篇文章刊出之时,也许可以在熟人之间吹一句牛:我已经整整干了五十年出版。五十年,不是小数了,满够吹吹的。五十年里,有三分之一年头在编《读书》杂志,似乎更可以一吹。因为据说这杂志名满天下,至少是一度名满年轻的知识界。
其实,说五十年,已属夸大。连头搭尾,无非在出版界正正式式干了四十五年。以后五年,已经让你“颐养天年”了,只不过是自己还赖在这行业里插科打诨混日子而已。至于《读书》杂志,尽管在这里担任过什么什么名义,可是第一没赶上创办这杂志时一年光景的最辉煌岁月,第二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只不过在这里干个兼差,到了最后的几年,有可能一心一意、像模像样地来干一番了,可是裁判员time - out的哨音响起来了。
朋友们约我回忆《读书》杂志,当然可以让我满足自己的发表欲,但更重要的,是觉得应当趁这机会把编杂志的真实情况说说。我在这杂志年头不少,不过所干的活,充其量是一个“管家”。我们(我和几位长期坚持的同事)之所以可以在中国社会转型的最复杂年代里,把一个思想评论杂志长期坚持下来,读者越来越多(从两三万到十三四万,这也许可以说是“发扬光大”吧),靠的无非是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和无能。为了写这回忆,把这意思同老同事吴彬、赵丽雅她们商量,大家都赞赏这看法。因一己之无能,才能联络到那么多的能人,把这么一个其内容远远超过我们知识水平的杂志,有声有色地办了恁多年——这可以说是我们的共识。
下面是一些回忆片段,大体上按时间顺序写的。
一、思想评论杂志
《读书》杂志创刊于一九七九年四月,实际筹划工作是从一九七八年底开始的。一九七八年底,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八十年代人们艳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这年十二月召开。想象得出,这次会议过后,思想界包括出版界的活跃盛况。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产生这么一个杂志,我无法言其详,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在当时的思想氛围下,一些屡经沧桑的老人想重新办起个他们创办过的理想的杂志。我以后在《陈原出版文集》中读到: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回到上海。生活书店把原来一个宣传推广的刊物《读书与出版》改成一个以书籍为中心的思想评论的综合性杂志,由史枚主编,一九四七年春史枚调香港,由我接办。编委会有周建人、杜国庠(守素)、戈宝权、陈翰伯和我五人,我们每个月聚会一次,定选题,分任务,一直出到一九四八年冬,因政治环境恶化而停刊。回头一望,这个杂志在那‘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起了我们预想不到的作用,特别是第一线刊物《民主》《消息》《文萃》相继被迫停刊,这个小刊物对国统区广大读者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第464页)
很明显,后来确定的《读书》杂志的宗旨——“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所来有自。我当时并不很知道这个宗旨的分量,无非是执行而已。有一天,听一位舆论界的领导人在嘟囔:一家出版社,怎么办起思想评论杂志来了,那不已经有了《红旗》吗!这一下,我才怵然有觉,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回头看看创刊当时的组织安排,应当也是大手笔所为。《读书》创办时,是属于国家出版局政策研究室的,机构则放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名义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当时不是独立机构,仅有名义而已)。的确,这一来,出版界的各路英雄豪杰有很大一批集合在一起了。
我不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坚定的别的什么主义者。等到我不时因为自己没把“思想评论”搞好而到有关机关去做检讨时,心里免不了常常浮起一个念头:干吗还要搞什么“思想评论”呢?咱们不如专门去做些书刊评介得了。在老前辈们的主持下,总算没让我退缩。现在来看,前人们为我们创办、设计、坚持了这么一个“思想评论”杂志,它的意义和价值,实在不下于我们后来盖造的那座大楼。我敢说,三联书店后来在我主持下,费尽牛劲盖个把大楼也许还算勉强做到了,可是就我个人说,怎么也不会有这魄力和能耐去办出一个“思想评论杂志”来。
二、“CC俱乐部”(一)
《读书》的老前辈,列出名单有一大批,细说太繁。这里只先说两位“帅上之帅”——陈翰伯和陈原。
《文化大革命”中,两位都是出版界“黑帮”头头,屡被戴高帽子游斗。特别是在反“复辟回潮”时,被认为是出版业“复辟”主将,“革命小将”们于是将这“二陈”命名为“CC俱乐部”。应当说“小将”们看得很准,因为其后,虽然形势不变,但凡论及改革开放早期出版界种种兴革,都离不开这“二陈”大名,尤其是提到《读书》和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至少就我在《读书》的经历而言,将此C与彼C合称,信其不诬也。P1-5
展开
目录
自述 出于无能/沈昌文
知识分子——我们的对象
病中的列宁
预测未来
我们的五周年
挑战
小文章
加强书评
改革需要知识
“荷马”不是“罗马”
补白之乐
读其书,知其人
一读再读的书
多树几块“指路牌”
禁锢与指导
拓展思维空间
作家手稿
看动静的窗口
“服务日”
书评的自由
傅雷家书墨迹展
德不孤,必有邻
说宽容
不可言说
看海外
人情的联系
提倡反思
看书内,想书外
“不伦不类”
旧学新知
再说宽容
且看文章高手
解放编辑
敏感或贤明
这一声喝得好!
文化的共识
面对“文化热”
改变习惯
海外归来
老将丁聪
通往“精英文化”的桥
专栏之兴
一字之错
百期感言
不免有三分傻气
唯恐失之艰深
短些,再短些!
信任
海峡那边
我们的班底
多开窗户
请柳苏出场
张承志的感慨
文化“整合”
书是死的,又是活的
“每一寸都是女人的女人”
“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
“新生创伤”
用“?”还是用“!”?
想起本雅明
文化的前途
请王蒙出场
吃猪肝还是订杂志?
智慧默默流淌
《读书》十周年
拟作《洗澡》又一篇
说“逼”
合刊致辞
感谢老前辈
《风狂霜峭录》
别人的话
活得尚好
又到“《读书》服务日”
无序与有序
何妨轻风漫语
三人行:王蒙、张中行、金克木
撑一叶扁舟
悲欣交集,抚简识人
辛丰年的妙处
莫把深奥当深刻
柯灵来信
不是即是
冷眼观热门
我们的栏目
谓予不信,请看历史
黄仁宇的书
纠谬摘误
还得“拿来”
人在困境中
胡愈之“承包”
最是仓皇辞庙日
脑力操练
文人还会被尊敬吗?
评自己
他们文明吗?
吾道不孤
“精神贵族”
什么是自由?
三三四四
裤子·尊严·乐趣
上帝·阿斗·朋友
后饮酌·后学术·后刊物
被遮蔽·被掩盖
黄昏·朝阳
地理与文化
文化阁楼
采一片异乡的云
闭一只眼
背叛·挑拨
打擂规则·费厄泼赖
自己的声音
《发事隐》的“事隐”
倒和顺
精致和粗率
何必大声
想入非非
把关种种
《阁楼人语》后记/沈昌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