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八十溯往(精)/沈昌文集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8260510
  • 作      者:
    作者:沈昌文|责编:叶敏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编辑推荐
《八十溯往》是沈昌文先生的随笔集,为出版界不可多得的佳作。本书不仅记录了沈先生不寻常的人生经历,还展现了他对所交之人、所编之书的深刻思考。沈先生是出版界灵魂人物,他用二十字概括编辑生涯,其职业经历见证中国出版业的变迁发展。 俞晓群在跋中深情回忆与沈先生的交往,讲述了诸多合作趣事,展现了沈先生博学、机智、幽默等诸多魅力。沈先生曾助俞晓群解决诸多出版难题,却一直无缘由俞晓群出版其著作,直至此次促成《八十溯往》。 书中文章涵盖人生感悟、出版见解、书海漫谈等内容,读者能从中体会沈先生的事业成就与心灵世界,汲取出版智慧与人生经验,是出版从业者及爱书人的必读之选。
展开
作者简介

沈昌文,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六日生于上海。一九五一年三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工作。一九五一年三月至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历任人民出版社校对员、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一九八六年一月至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一九九六年一月退休,退休后又发起创办《万象》杂志,继续为出版事业奔走忙碌。
   著有《阁楼人语》  《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  《知道》  《也无风雨也无晴》《师承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沈昌文先生的随笔集,一方面记述了这位八十岁老人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一方面在书中表达了他对结交的人,阅读和编辑的书的观感和思考。沈昌文先生曾用二十个字概括自己的编辑生涯——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贪污盗窃、出卖情报、坐以待币。作者从开始做学徒,到进入出版行业,直至执掌三联书店和《读书》杂志,退休后又经历了他在出版行业的“黄金时期”,他的职业经历见证了中国出版业的变迁和发展。从沈先生的文章中,读者可以深切体会这位出版界灵魂般的人物,读书界旗帜性的人物的事业和心灵。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唯一的完整学历
一辈子干文化工作,常同文人学士打交道。当编辑有个习惯,遇见初识的文人学士,总要打听对方是在哪里出身的。因为一知道他毕业于某校某系,凭自己的经验,大概可以揣想出他的师承和学派,然后就有话好说了(同时也知道有什么话不能说了)。要是自己熟识这个大学的学术领袖,还给他出过书,效过力,接下去更大有吹嘘的了。
但是,这办法没法用在我自己身上。我除了小学,从来没在某个学校毕过业。说自己自幼失学,也对。可是,同龄人中,大概也没我上过的学校多。一九五三年、一九五四年,为了向党“忠诚老实”,原原本本交代一遍自己上过的学校,当时记得已有十四五处之多。要是把小学、中学及一九五四年后上的学校算上,大概有二十处吧!
前面说过,我完完整整地上过的学校只是小学。除此之外,只不过是为了谋生需要,想学一些技能,在上海滩的形形色色补习学校(上海人叫它们“野鸡学堂”)里瞎混,如是而已。不过就小学说,我上的却是上海鼎鼎大名的。当年叫上海工部局北区小学,现在更名为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为什么我这个几乎衣不蔽体的孩子要上这样的学校呢?这得从头说起。
我六周岁时起初上的是上海普通的弄堂小学,那里全讲宁波话。我祖母是上海本地人,对这十分不满。在那里上学不到一年,就要我转学。她选择了附近最好的小学,在火车站附近的克能海路(现名康乐路)。凭我们的身份和家产,当然进不去。怎么办?幸好,我的一个亲戚在上海工部局做“大写”,即文员。于是我就冒充他的儿子,算是英国人驻沪行政机构“工部局”的职工子弟,优先免费入学。为了办这手续,我更名改姓。原名沈锦文,现在改名为王昌文,因为这亲戚姓王,他的孩子排行都是“昌X”。从一九三七年起,我为了进这小学,从此姓“王”。不仅此也,我还得同里弄里的一切小朋友绝交,因为他们同我一样住在“棚户”,属“野蛮小鬼”之列,开口闭口要说“触……”。我记得,我平时从来没穿过西式衬衣。为进这学校,母亲连夜用手工给我缝了一件西式衬衣,免得露出土气。
小学六年,平稳度过。在英国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机构办的学校读书,现在应当大力控诉其罪行。但我做不到。原因很简单,这学校名义上是工部局办的,可是主管人员却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大多是陈先生在南京办的一所师范学校来的)。这些老师特别的宽厚仁慈,谆谆教学。过不多久,他们知道我的情况,没有让我退学,反而同我商议恢复原姓——沈。从此,大概从一九四三年初起,我就叫“沈昌文”了(恢复原姓,名字就不恢复了)。
一九四二年底,上海被日本人占领,学校里不教英语了,改学日语。很意外的是,来的一位日本女老师,教学态度特别仁慈。当时日本士兵在上海十分凶狠,老百姓都非常痛恨。可是这位日本女士却同我们小学生打成一片,十分融洽。这也是我毕生难忘的。也因这缘故,我的日语学得十分努力,老师很称赞。 一九四三年中,小学要毕业了。小学校长章印丹先生很挂记我这个穷孩子。他专门把我找去,告诉我,要是我考得进也是工部局办的指定的中学,他可以为我张罗一笔奖学金。原来,当时上海教育主管部门一位元老沈恩孚老先生八十寿辰,收了一笔寿仪,准备将之作为奖学金。我经章先生介绍,专门去见了沈恩孚先生的公子沈有乾先生。他通过审核,给我一笔资助,让我进了也是上海工部局办的著名的育才中学。可惜的是,这笔资助只够一年的学费。在育才中学上到初二,只上了一二个月,家里再也筹不出钱。于是,我只得悄悄地离开学校。所以要“悄悄地”,因为已经在那里白上了几个月学,怕学校追究。
这以后,我就成为一个店员工人,上海街头的所谓“小赤佬”,再也同学生生涯无缘了。当然,有时也冒充学生,同过去小学的同学闲混,但是自己知道,我只是个冒牌货而已。
六年小学生涯,十分短暂,但是它对我的意义非常大。我从这里知道,只要自己肯向上,总会有人相助。以后尽管没上正规学校,可是说来不信,我的古文和英语,大多是一大清早在上海法国公园(现在叫复兴公园)免费学的。那里一位赵老师教《古文观止》,一位丁文彪老师教英语《泰西五十轶事》,都是公开的免费讲学。这大概是我所受的早期文科教育。每天在那里上完课,早上七八点,再赶紧去打工谋生。通过小学的经验,我深知,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都是会支持年轻人学习向上的。P1-5
展开
目录
1 我唯一的完整学历
2 学徒生涯纪程
3 学习做出版
4 我和因是子老前辈的因缘
5 我与三联书店的三段因缘
6 在追求特色中前进
7 开放·品格·服务
——纪念三联书店恢复建制五周年
8 三联书店六十周年的一点感想
9 几十年前的往事
10 一份常常引起争议的刊物
11 一部分人的刊物
12 一场神经病
13 天天“谈情说爱”
14 我的“黄金时期”
15 过去和现在的“三结义”
16 有思想的出版家
17 我的宽容和不宽容
18 “新世纪万有文库”缘起
19 “万有文库”
——让中国跟上世界
20 关于“书趣文丛”
21 “第一推动丛书”推介
22 推介《纽约客书林漫步》
23 推荐《达尔文全集》
24 寻觅知己
——“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十年文萃”序
25 推荐万圣书园
26 爱“国林风”的一个理由
27 两只羊的交往
28 开文化卡车的扬之水
29 于愿足矣!
30 七十岁幼!
31 纽约访董鼎山小记
32 怀念董乐山兄
33 读李小记
34 “废物利用”
35 小董、大董和老董
36 为“索引派”呐喊助威
37 鼓励学生编书
38 肉食小记
39 跋:永远的追随者/俞晓群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