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2021年下半年,我被“赶鸭子上架”式地安排了在2022年春季学期开设《西方伦理思想史》的专业课,虽然此前看过一些这方面的书(特别是西季威克的《伦理学史纲》和麦金泰尔的《伦理学简史》),也开过一些西方伦理学原著的课程,但是要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既简略又不失深度地给学生讲清西方伦理学25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还是一件让人望而生畏的事情。特别是当我看到特伦斯·埃尔文开始写撰写他的《伦理学的发展》(Development of Ethics, Oxford, 2007-2009)时本想写一部对标《逻辑学的发展》(Development of Logic, Oxford, 1962)的一卷本著作,结果却写成了一部将近3000页,大开本、密排版、三卷本的鸿篇巨制!由此可见,想要完整地呈现西方伦理思想的历史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就在我犯难的时候,惊喜地发现正是在2021年,埃尔文在之前鸿篇巨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卷本的Ethics Through History: An Introduction(字面意思可以是“通过历史了解伦理学”,或者“穿越历史的伦理学”)。我迅速翻了一遍,之后又找其他一些伦理思想史的著作略作比对之后,确信这本书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西方伦理思想史》课程教材,同时也向北大出版社推荐了这本书,做好了一边上课一边翻译的准备。
在上课使用和翻译的过程中,这本书一次次雄辩地向我证明,它确实以我能想象的最简明扼要的方式,非常成功地实现了标题中的双关——既让读者“通过历史了解伦理学”,又让伦理学“穿越历史”。
这本书的篇幅不到《伦理学的发展》的1/10。埃尔文将290页的全书分成了293个小节(每一节平均只有一页),每一节的内容都高度浓缩,却从来不失晓畅,读起来非常有成就感和收获感。同时,埃尔文又在节与节之间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虽然章节众多,却从不会让人有割裂破碎的感觉。
埃尔文是希腊哲学研究的专家,之后逐渐将研究拓展到整个西方伦理思想史。他有着很强的历史感,可以准确地把握每位伦理思想家的问题意识,与前人和同时代人的关系。本书全面覆盖了30多位历史上著名的伦理学家和学派,几乎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的人物,并且极好地呈现了不同伦理学家和学派之间的传承与对话,真正做到了让读者“通过历史了解伦理学”。
与此同时,埃尔文又是一位善于进行哲学分析的哲学史家,他从不会满足于简单地介绍每一位伦理思想家,更不会堆砌大量的引文,而是围绕每位思想家的核心问题,敏锐地重构他们的论证,并且进行适度的批判性讨论。他的这种讨论方式,让这些伦理思想家不局限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而是与今天人们关心的问题、进行的争论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因此这本书让伦理学得以“穿越历史”。
埃尔文还在另一个意义上让伦理学“穿越历史”。这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强调西方伦理思想的连续性而非断裂性。我们通常的哲学史叙事习惯于找到一些标志性的人物和时间节点,由此将哲学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现代、当代,或者好像很自然地讨论“古今之争”“启蒙时代”,但是埃尔文想要告诉我们,至少就伦理思想而言,历史上的连续性远胜于断裂性。很多看似现代甚至当代的伦理学问题(比如道德实在论这样的元伦理学问题)在古典和中世纪早已有了相当深入的讨论。伦理思想家们对于幸福、德性、义务、理性、情感、道德的来源等问题的讨论深深植根于人类的生活经验和共同的思维方式,甚至都是在回答苏格拉底提出的“我们应当如何生活?”这个根本性的伦理学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将本书纳入“本原·希腊思想丛书”也并无不当之处。)
本书的翻译和校订断断续续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也就是我三次开设《西方伦理思想史》课程的时间。第一次开课时大致完成了译文的草稿,后两次开课又做了比较全面的修订和校对。感谢这次“赶鸭子上架”的经历让我得以开始翻译埃尔文的这本出色著作,感谢每一位选课的同学“迫使我”反复推敲打磨译稿,也感谢编辑王晨玉一如既往的耐心和鼓励!
2025年5月12日
于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