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德国天才(上下)(精)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51167
  • 作      者:
    作者:(英)彼得·沃森|译者:张弢//孟钟捷//王志华//王琼颖//王莹等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编辑推荐

《德国天才》是一部极具震撼力与深度的文化思想史巨著。作者彼得・沃森以其深厚的学识与独特视角,打破了人们对德国的刻板印象,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从文化贫瘠之地崛起为科技文化强国的德国。本书荣获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可谓实至名归。

本书将科学发现置于文化史的核心,进而从哲学、神学、数学到自然与社会科学,再到人文艺术,详尽描述了德国在这些领域的奠基性成就。对各个领域中的天才人物如康德、贝多芬、爱因斯坦等进行了深入剖析,不仅是对德国二百五十多年知识历史的生动回顾,更是一次对德国文化蓬勃发展根源的深度探寻,能让读者深刻理解德国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并持续影响当今世界,无论是对历史文化爱好者,还是学术研究者,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展开
作者简介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英国当代著名作家、记者,曾就读于伦敦达勒姆大学、伦敦大学和罗马大学,先后担任《今日种族》等多家杂志的主编和副主编,《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多家报刊的记者和撰稿人。1997年起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其著述颇丰,代表作有《20世纪思想史》《卡拉瓦乔的阴谋》《心理战:心理学的军事用途与滥用》《德国天才》等。

译者简介:

张弢,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术方向为欧洲上古中古史,欧洲学术史、大学史,德国史等。译有《脚注趣史》《古典学术史》等。

孟钟捷,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德国史、20 世纪世界史、国际历史教育比较研究,著译有多部作品,发表论文多篇。

王志华,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目前主要从事德国史、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论文数篇。

王琼颖, 历史学博士,任教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主要研究德国近现代史,发表论文多篇。

王莹,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主要研究德国近现代史,发表论文多篇。

范丁梁, 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西方史学史,近现代德国史等,著译有多部作品,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自18世纪中叶起,德国涌现出灿若星辰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与工程师。从巴赫、贝多芬等音乐巨匠,到康德、黑格尔等思想大师,再到高斯、普朗克等科学巨擘,他们将德国的科学文化推向难以企及的高度。彼时的德国,获诺贝尔奖人数远超他国。可希特勒与第三帝国的出现,让这一进程遭受重创,其光辉历史也被纳粹罪行的阴霾遮蔽。

作者彼得・沃森在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抽丝剥茧,追溯历史真相,探寻德国天才诞生的根源。从德意志大学兴起引发的阅读革命,到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全方位解析德国科学文化蓬勃发展的缘由,以及它如何深刻塑造人们的生活,持续影响当今世界。


展开
精彩书评

1.“这部著作最为出色的品质就是它将科学发现置于文化史的内核,用引人入胜的科技与工业发展将二者串联起来……《德国天才》将成为未来很多年里的基本读物。”

——《独立报》  


2.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考察,每一位著名的德国艺术家或思想家,以及那些本该更为大众所知的天才,都被收入其中。”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3. “她曾是18世纪中叶最不发达的西欧国家之一。这是一部关于这个国家直至民族社会主义的灾难发生之前如何走向更富庶、更强大、更富有文化的引人入胜的史诗故事。”

——《金融时报》   


4.“这是一部旷世之作……这部富于思想性的著作呈现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全景画卷。我们期望它可以实现目标,促进更为深入和广泛地认识那个拥有康德、贝多芬、爱因斯坦和哈贝马斯的国度。”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星期日时报》) 


5. “彼得·沃森撰写1750年以来德意志长篇思想史的原因颇具说服力,那就是英国人对于纳粹主义的念念不忘使他们无视德国文化所取得的成就……非常欢迎这部书对于另一种德国历史的介绍。”

——亚历山大·斯塔利特 (《观察家报》)


展开
精彩书摘

1747年春,一个周日的夜晚,当伟大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国王的宫廷乐师们集结在一起正为日常演奏做准备的时候,侍者将一份名单交到了这位普鲁士国王的手里,名单上是于当天抵达波茨坦的访客。国王扫了一眼名单,突然失声喊道:“先生们,老巴赫来了!”根据后来的报道记述,国王的声调中含有“一种激动的情绪”。

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年高62岁,他从80英里之外的莱比锡前来看望他的儿子卡尔,时任普鲁士王家宫廷乐队的首席大键琴乐师。自从卡尔来到了波茨坦,普鲁士国王就派人知会过他,国王很想认识一下“老巴赫”。然而,卡尔深知自己的父亲与国王是多么不同的两类人,也就没有安排他们会面。卡尔并没有看错。这次偶遇被证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之间发生的一次冲突。

巴赫是一位正统的路德派信徒,坚信圣经中的传统,认为音乐是属于宗教的。他是一位家庭型的男人,当时已经丧偶,曾经和两任妻子养育过20位子女。詹姆斯·盖恩斯在对这场会面的描述中写道:“弗里德里希二世是一位不合群的双性恋者,生活在政治婚姻中且无子嗣。他背离了加尔文教义的信仰,其对宗教持宽容态度的声名乃是源自如下事实:他对所有宗教全都不屑一顾。”巴赫用德语写作和交流。而在国王显赫的宫廷中,人人都说法语。弗里德里希二世就曾以自己“从未读过德语书”为荣。

他们之间的不同也渗透到了对音乐的品位当中。巴赫是教会音乐最为杰出的演绎大家,尤为擅长在卡农曲和赋格曲中做“娴熟的对位”。这是一项古老的技艺,但已演化得如此精密,以至于当时很多音乐家认为自己“所坚守的技艺近乎于神技”。弗里德里希二世则视此言论为夸大其词。在他看来,对位已然过时了。他嫌恶他所讽刺的“散发着教会气息的”音乐。

尽管这两个人是如此迥异,当国王在访客名单上看见了“老巴赫”的名字时,还是命人当晚就将这位作曲家带到了宫内,甚至都没给作曲家留有换衣服的时间。巴赫来了,带着旅行后的疲倦;国王给了作曲家一段冗长而且复杂的乐旨,并请他(如果真可以视作请求的话)谱一首三声部的赋格曲。尽管时间已晚,虽然旅途劳顿,巴赫仍以“几乎不可思议的创造力”为王命全力以赴,这令国王乐队中所有的行家都“叹为观止”。 但弗里德里希二世仍不想适可而止,或许是他甚至有些失望于年迈的巴赫演绎得如此完美。他又要求作曲家,能否将同一乐旨重谱为一首六声部的赋格曲。巴赫无法隐忍受命,反正此时此刻绝对不行。但他保证,将会把乐谱写到纸上再寄给国王。

同年7月,就在波茨坦之夜的两个月之后,高傲的巴赫完成并寄出了这首六声部的赋格曲。没有资料可以表明弗里德里希二世是否让人演奏过此曲;然而,倘若果真如此的话,这位令人难以捉摸的精明国王一定会感觉受到了不小的冒犯。因为,这首乐曲中包含了———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描述的———“对弗里德里希二世一切主张的毁灭性攻讦”。首当其冲的便是乐曲有很强的宗教性。另外,曲中含有一段形式微妙的乐谱意在讽刺挖苦,注解将此处释为国王的时运正在上升———而实际上这段音乐的旋律却是下沉进入悲调。对位法以及其他充满宗教意味的音乐形式弥漫在整首乐曲当中,所有这些令音乐学家得出如下结论,在这份“音乐献礼”中,巴赫的弦外之音是在藐视、谴责,乃至讽刺这位国王,同时也在提醒他,“还有比国王更高的法则,它是永恒不变的,你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受到它的审判”。这是一次全方位的交锋———微妙而睿智,却又针锋相对,它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间发生在1747年的冲突,其激烈程度前所未有。又过了三年,巴赫去世了。他在生命将逝的岁月里完成了人生中最后一件伟大的功绩,《B小调弥撒曲》,这是西方音乐中大师级的作品之一(用乐评家哈罗德·勋伯格的话来说就是“宏伟的”)。而巴赫自己却未能亲耳听其奏响。随着《B小调弥撒曲》的诞生以及巴赫的逝去,一个唯美的、神圣的、人文的和知性的世界彻底终结了。巴洛克艺术本质上是反宗教改革的教会艺术风格。诚如天主教会重要的改革者之一,罗马的枢机主教加布里埃莱·帕莱奥蒂(Gabriele Paleotti)的总结所言,巴洛克在视觉艺术中的目标是“决心要点燃教会子民们的灵魂”,展示“华丽的奇观于信众之眼前”,将教堂装点为“人间的天堂”。巴赫虽然从事的是新教音乐,但他在音乐中的追求却与此极为契合。然而这样的领悟与审美已随他而去。

巴洛克艺术之火渐熄,新的信念、新的热情、新的思维方式正在取而代之。其中的一些创新是颠覆性的,它们像过去一千年乃至两千年中所有深邃的、革命性的事物一样,重新塑造了思维。很多新观念改变了整个欧洲甚至北美。而其中的不少观念是德意志式的,或者说相比其他地域更适用于德意志。


展开
目录

作者的话

导言 眼花缭乱:希特勒、犹太人大屠杀与“不会消逝的过去”


第一编 德意志的命运大转折

第一章 “德意志秉性”的形成

第二章 教养与驱向完美的天性


第二编 第三次文艺复兴:在怀疑论与达尔文之间

第三章 温克尔曼、沃尔夫、莱辛:古希腊文化的第三次复兴与现代学术的起源

第四章 纸质印刷时代的至尊产物

第五章 照耀思维架构的晨光

第六章 音乐的大复兴:哲学交响乐

第七章 宇宙,楔形文字,克劳塞维茨

第八章 语言之母,心声与浪漫主义的颂歌

第九章 勃兰登堡门,铁十字与德意志的拉斐尔


第三编 受教育中间阶层的崛起:现代繁荣的发动机和工程师

第十章 洪堡的礼物:研究的创始和普鲁士(新教)知识概念

第十一章 异化的演变

第十二章 德国历史主义:“观念史中的一个独特事件”

第十三章 生物学的英雄时代

第十四章 走出“德意志落后的悲惨境地”

第十五章 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德国热”

第十六章 瓦格纳的另一个指环:费尔巴哈、叔本华和尼采

第十七章 物理为王:亥姆霍兹、克劳修斯、玻尔兹曼和黎曼

第十八章 实验室的兴起:西门子、霍夫曼、拜耳和蔡司

第十九章 金属的主宰者:克虏伯、本茨、狄塞尔和拉特瑙

第二十章 疾病的动力:菲尔绍、科赫、孟德尔和弗洛伊德


第四编 现代性的痛苦与奇迹

第二十一章 历史的滥用

第二十二章 民族主义的病理学

第二十三章 金钱、大众、大都市:“首个承续的社会学派”

第二十四章 不协和音与最富争议的音乐家

第二十五章 无线电的发明、相对论与量子

第二十六章 维也纳的敏感与魅惑

第二十七章 慕尼黑一施瓦宾:德国的“蒙马特尔”

第二十八章 柏林大忙人

第二十九章 英雄与商人之战

第三十章 为丧父的孩子祈祷:失败者的文化

第三十一章 魏玛:“前所未有的心灵警觉”

第三十二章 魏玛:20世纪物理学、哲学与历史学的黄金年代

第三十三章 魏玛: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第五编 帝国之歌:希特勒与“斗争的精神化”

第三十四章 纳粹美学:褐色之变

第三十五章 第三帝国的学术:没有所谓的客观性

第三十六章 神学家的黄昏

第三十七章 德国战时科学的成果、失败与耻辱

第三十八章 流亡,通往外界之路

第六编 希特勒之后:困境下德国传统之承续

第三十九章 “第四帝国”:德意志思想在美国的影响

第四十章 “陛下最忠诚的敌国子民”

第四十一章 “分裂的天空”:从海德格尔到哈贝马斯再到拉青格

第四十二章 德国咖啡馆:“一个前所未见的德国”

 

结语 德国天才:眼花缭乱,奉若神明以及内在性的危机

附录 三十五位被低估的德国人

索引

编辑说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