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明代刻帖研究(精)
0.00     定价 ¥ 1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41168
  • 作      者:
    作者:于博|责编:郭晓娟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编辑推荐

突破前人研究明代刻帖的定式,将明代刻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对明代书法的重要作用。


展开
作者简介

于博,女,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书法文献方向,获博士学位,英国剑桥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现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系系主任、教授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省部级领军人才(C类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长春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长春市青美协副主席、吉林省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长期从事书法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明代刻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校内青年项目“蔡襄飞草书及其书学思想研究”;在《中国书法》《文艺争鸣》《华夏文化论坛》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擅长写意人物画创作,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近二十次,其中获金奖、银奖、优秀奖五次;作品八幅发表于《美术》。获吉林省第十届长白山文艺奖新星提名奖、长春市百名文艺新秀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刻帖”是以保存书迹与供人临习为主要目的,将名家书迹摹刻上石或上木,并通过传拓形成的拓本。本书是以明代刻帖为研究对象的整体系统的综合性研究。结合明代书法社会文化,为明代刻帖科学分类,梳理其发展史,对其编刻体例、选帖、题跋、制作、刻工、地域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考察明代刻帖的多面向属性、传播情况与实际影响,挖掘其文化内涵。通过刻帖的视角,进一步对明人书史观、书法审美、书法教育及流行书风等问题做深入探讨。


展开
精彩书摘
“刻帖”是以保存书迹与供人临习为主要目的,将名家书迹摹刻上石或上木,并通过传拓形成的拓本。“刻帖”一词源于“法帖”。“法帖”在宋初专指宋太宗命王著编次、摹刻的《淳化秘阁法帖》。宋代摹刻法帖增多后,此词开始泛指所有刻帖,随着其含义的泛化,其界限逐渐模糊不清。在字面意义上看,“法帖”为可供效法、取法之帖,但可供效法、取法之帖既可以指刻帖,也可以指墨迹,“法帖”一词较难区分开二者。为了逻辑严密,本书使用的“刻帖”这一概念,是从制作形式的角度上定义,界定明确,更为妥帖。本书“明代”指自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始,至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终,历二百七十六年。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明代刻帖分类

第一节 分类研究现状

第二节 各类刻帖特点

第三节 特色刻帖

第二章 明代刻帖分期

第一节 分期研究现状

第二节 前期——洪武至天顺(1368—1464)

第三节 中期——成化至隆庆(1465—1572)

第四节 后期——万历至崇祯(1573—1644)

第三章 明代刻帖编刻体例

第一节 目录与插画

第二节 标题与刻款

第三节 法书编刻

第四节 刻帖版式

第四章 明代刻帖选帖

第一节 底本来源

第二节 选帖标准

第三节 选帖特点

第五章 明代刻帖题跋

第一节 文化背景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刻帖题跋特点

第三节 前人题跋

第四节 时人题跋

第六章 明代刻帖制作

第一节 帖版

第二节 摹勒

第三节 椎拓

第四节 装裱

第七章 明代刻帖刻工

第一节 刻工地位

第二节 刻工素质

第三节 刻工地域性与流动性

第四节 长洲吴氏刻工家族

第八章 明代刻帖地域

第一节 地域分布特点

第二节 南直隶刻帖

第三节 浙江刻帖

附表一:明代刻帖一览表

附表二:关于底本的刻跋一览表

附表三:关于整部刻帖的刻跋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