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
1.2.2 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与能量通量的关系
1.2.3 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研究方法
1.3 半干旱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1.3.1 半干旱区人工林现状
1.3.2 半干旱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研究进展
1.4 涡动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涡动相关技术简述
1.4.2 涡动相关技术国内外发展动态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耗水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地概况
2.2.2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特征
2.2.3 树干液流监测方法
2.2.4 环境因子监测方法
2.2.5 边材面积和树干液流量估算方法
2.2.6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胸径与边材面积的关系
2.3.2 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的日变化规律
2.3.3 白天和夜间耗水量之间的关系
2.3.4 蒸腾耗水量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季节变化规律
2.3.5 林地耗水量估算
2.4 讨论
2.4.1 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2.4.2 夜间耗水的生态学意义
2.4.3 林分年耗水量的估算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水热通量特征及能量分配过程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地概况
3.2.2 植被信息
3.2.3 气象因子监测
3.2.4 水通量和能量通量监测
3.2.5 数据处理和插补方法
3.2.6 能量平衡、闭合和分配研究
3.2.7 液流测量和估计
3.2.8 蒸散的物理/生物控制计算
3.2.9 数据处理和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环境因子的年际变化
3.3.2 能量平衡闭合率
3.3.3 能量通量的变化情况
3.3.4 蒸发比和能量分配
3.3.5 环境因子与H、LE、EF、α的关系
3.3.6 地表导度和冠层导度的变化情况
3.3.7 蒸散发和蒸腾的变化情况
3.3.8 环境因子与水通量、地表导度和冠层导度的关系
3.4 讨论
3.4.1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通量特征
3.4.2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特征
3.4.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水通量特征
3.4.4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水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植被信息
4.2.3 碳、水通量及环境因子的监测
4.2.4 碳、水通量的计算、质量控制和插补
4.2.5 碳、水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2.6 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4.2.7 光能利用效率的计算
4.2.8 统计分析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
4.3.2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水通量的年变化
4.3.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水通量的月变化和日变化趋势
4.3.4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水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3.5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
4.3.6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的月变化
4.3.7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的环境驱动因子
4.4 讨论
4.4.1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特征
4.4.2 环境因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影响
4.4.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
4.4.4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水耦合关系
4.4.5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效率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