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川西高原山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价研究
0.00     定价 ¥ 2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00879
  • 作      者:
    铁永波,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川西高原山区地质结构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貌类型丰富、气候分区多样,多种孕灾背景叠加导致该区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复杂、成灾模式多样、灾害分布广泛。2019年和202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启动公益性地调项目“川西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和“重点地区特大地质灾害链调查评价”,在多尺度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开展了典型地质灾害成灾模式研究、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川西高原山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价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孕灾条件、发育特征、成灾机理、识别体系、监测预警及风险评价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章地质环境与孕灾条件
  **节自然地理
  一、气象特征
  (一)气象
  川西山区的气候主要受高空西风大气环流及西南季风影响,又因地形高差与南北纬度变化大,平面变化和垂直变化都很大,造成区域内气候条件十分复杂,形成了川西高原冬干夏雨的基本气候类型,如图1.1-1所示。
  川西山区等温线与等高线走向一致,一般海拔增高1000m,年均温度下降6℃左右。在海拔2000m以下的河流沿岸区属季风热带,2000~3000m属季风暖温带、温带;3000~4000m属寒带,5000m以上属永久冰雪带。海拔3000m以上地区年降雪30~80天不等,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0℃以下,河流谷地常在10~15℃,高寒地区及若尔盖草原在0℃以下,冬季漫长,常年无夏。因川西山区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区内河谷干暖,山地冷湿,气候立体变化明显,形成了高原亚寒带、高原亚温带、高原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等气候垂直分布带,植被和自然景观亦呈垂直分布。
  (二)降水量
  川西山区5~9月为雨季,年降水量为500~800mm。安宁河流域、雅砻江下游,降水量较为丰沛,一般在1000mm以上。岷江上游汶川、茂县,大渡河中上游的汉源、泸定、丹巴一带,嘉陵江河源及流沙河等背风河谷,降水量较少,其低值中心降水量仅500mm左右。位于贡嘎山东麓的雅安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多达2400mm。大凉山地区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为900~1200mm,90%集中在5~10月。攀西地区6~10月为雨季,年降水量为800~1500mm。西部高原夷平面区域由于缺乏迎风降雨以及西移水汽含量减少,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下。川西山区年降水量如图1.1-2所示。
  川西山区山地气候有明显干、湿季之分。干季日照多,湿度小,日温差大,多大风霜雪;雨季日照少,湿度大,日温差小,多冰雹雷电。川西山区降水量受东南季风(太平洋季风)和西南季风(印度洋季风)共同影响,东南季风主要影响川西山区东北部,西南季风主要影响川西山区南部和西南部,降水量空间差异大,年内分配不均。在空间上,川西山区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东部的雅安一带降水量可达1200mm以上,到康定一带递减到
  图1.1-1川西山区气候区划图
  图1.1-2川西山区年降水量图
  800mm左右,西部的石渠、色达一带降水量下降到500mm左右。干旱河谷气候对川西地区降水量具有显著影响,以得荣县为例,属于亚热带干旱河谷气候,平均年降水量仅为327mm,是川西山区年降水量*低的区域。在年内变化上,川西地区降水量年内集中分配,干湿两季分异明显,降水量峰值通常出现在7月,部分年份提前至6月,也有可能退后至8月、9月,尤其是雅安、阿坝州东部、凉山州东部受到华西秋雨影响,9月降水量仍较大,6~9月是川西山区地质灾害防御的重点时期。近40年川西山区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以年际波动为主要特征,根据数据集CMIP6预测,未来川西地区年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极端降雨事件有可能增加,对川西山区地质灾害风险将产生较大影响。
  二、水文特征
  川西地区河流纵横交错,水网发达,属长江水系,径流总量巨大,可达300km3/a以上。长江(金沙江)干流环绕西部及南部省境,长度达1500km以上,川西水系流域如图1.1-3所示。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包括支流木里河、九龙河)、岷江(包括支流大渡河、青衣江)及沱江,分别于攀枝花、宜宾及泸州三地汇入金沙江或长江;源于岷山及秦巴山区的嘉陵江、渠江等流经东部丘陵地区,在重庆市境内的合川交汇,并于重庆注入长江。研究区江河发育具有山区河道特征,谷坡陡峻,河道弯*,比降大,流水切割强烈。这些河流在四川省内组成了水系网络,不仅有舟楫之利,而且因有巨大的能量而成为可开发的水力资源。
  金沙江为长江上游河段,起于青海省、四川省交界处的玉树州直门达(称多县歇武镇直门达村),流经云贵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宾市东北翠屏区合江门接纳岷江为止,全长2316km,落差1720m,平均坡降为1.78‰,流域面积为34×104km2。金沙江河床窄,岸坡陡峭,呈“V”形河床,为典型的高山深谷型河道。水量丰沛稳定,年际变化小,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达1498×108m3。
  金沙江有多条支流的流域面积超过1200km2,9条支流的河长超过100km,主要包括水洛河、定*、赠*和巴*。水洛河,源出稻城县北海子山,流经稻城县、理塘县、木里县,至川滇交界处的三江口汇入金沙江,该河长321km,落差3024m,平均坡降为9.42‰,流域面积约为13971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约为194m3/s。定*,源出四川省理塘县热柯区沙鲁里山西侧,向西转南流入巴塘县境,该河长241km,落差2750m,平均坡降为
  11.41‰,流域面积为12163km2,河口流量为179m3/s,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为59×108m3。赠*,源出四川省新龙县沙鲁里山,北流转西入白玉县河境,在河坡镇附近汇入金沙江,河长228km,流域面积为5470km2,多年平均流量为70m3/s,天然落差约为1660m。
  金沙江山高谷深,峡谷险峻,除在支流河口处因分布着洪积冲积扇,河谷稍宽外,大部分谷坡陡峻,坡度一般在35°~45°,不少河段为悬崖峭壁,坡度达60°~70°以上,邓柯至奔子栏间近600km深谷河段的岭谷高差可达1500~2000m。因两岸分水岭之间范围狭窄,流域平均宽度约为120km,邓柯附近*窄,仅50~60km。由于流域宽度不大,支流不甚发育。金沙江是长江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屏山站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2.55×108t,约为宜昌站多年平均年输沙量(5.21×108t,1950~1989年)的49%,少数年份所占比重更大。例如,1974年,屏山站年输沙量达5.01×108t,约为宜昌站(6.76×108t)的74.1%,占长江大通站年平均输沙量的近50%。
  图1.1-3川西水系流域图
  雅砻江是金沙江*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称多县巴颜喀拉山南麓,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尼达坎多后进入四川省,纵贯甘孜藏族自治州中部及攀西地区西南部,于攀枝花市汇入金沙江,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型河流。干流全长1571km,流域面积为12.86×104km2,
  支流呈树枝状分布于干流两岸,区内主要为鲜水河和安宁河。雅砻江总落差约为3830m,平均比降为2.46‰,多年平均流量(河口)为187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91×108m3。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5kg/m3,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2550×104t,推移质泥沙平均年输沙量为67×104t。雅砻江干流理塘河口以下,因受锦屏山阻挡,流向骤然拐向北东,至九龙河口附近又转向南流至巴折,形成长达150km的著名雅砻江大河湾,湾道颈部*短距离仅16km,落差高达310m。从河源至河口,干流全长1517km,全流域面积约为13.6×104km2,干流天然落差达4400m,其中四川境内12.49×104km2,天然落差3180m。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为1910m3/s,年径流量近600×108m3,占长江上游总水量的13.3%。流域内地势高差悬殊,地形复杂,自然景观与水文气象特征均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流域上、中游地区多为森林覆盖,河流输沙强度较弱,含沙量较少。
  鲜水河,源于青海省达日县巴颜喀拉山南麓,北源称泥*(泥柯河),流入四川省色达县境,在炉霍与南源达*汇合后称鲜水河,再向南流经道孚县至雅江县以北27km的两河口处汇入雅砻江。该河长541km,落差为1340m,流域面积为19338km2,河口流量为202m3/s,干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11×104kW。
  理塘河,源于甘孜州理塘县西沙鲁里山中段雪山垭口,流经木里县东子、沙湾等13个乡,于盐源北部洼里乡欧家湾注入雅砻江。川西区域内长242.3km,水面平均宽66m,流域面积为10850km2,落差为1331m。主要支流有卧落河、羊奶河、陈昌沟、苦巴店沟、瓦厂河等。理塘河出口多年平均流量为290m3/s,径流量为50.86×108m3。
  安宁河,是雅砻江下游左岸的*大支流,发源于冕宁拖乌北部羊洛雪山牦牛山的菩萨冈,上游由苗冲河和北茎河在拖乌大桥汇合后称安宁河,流经冕宁、西昌、德昌3县(市)及攀枝花市的米易县,于米易县安宁乡湾滩汇入雅砻江。安宁河全长337km,干流长303km,流域面积为1.12×104km2。多年平均流量为217m3/s,径流量为69.1×108m3。安宁河谷素有“川西第二大平原”之称,又被誉为川西南的“粮仓”。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属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川西岷山南麓,东西两源汇于川主寺,自北向南流经松潘、茂县及汶川至都江堰市,出山区而入成都平原,在宜宾注入长江。岷江干流全长735km,总落差为3560m,流域面积为135881km2,其中四川境内为126280km2。流域面积大于500km2的支流有30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支流有10条,河口流量为2830m3/s。岷江较大支流有320条,主要支流右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渔子溪、寿江(寿溪河)、白沙河、大渡河、马边河,左岸有泥溪河、越溪河。黑水河发源于黑水县西部的羊拱山麓和毛尔盖草原,于茂县境西部赤不苏河后向东流经4个乡,在沙坝区的两河口注入岷江。全流域面积为7240km2,占岷江上游流域面积的31.4%。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为140m3/s,干流全长122km,落差达1048m,平均比降为8.6%。
  大渡河是岷江的*大支流,位于岷江西侧,属长江二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阿尼玛卿山脉的果洛山南麓,东源有阿*和麻尔*,于阿坝南部汇合后称脚木足河,西源有杜柯河和色*,于壤塘南部汇合。脚木足河与杜柯河汇合后称大金川,是大渡河主流,南流至丹巴同来自东北的小金川汇合后称大渡河。河流全长1062km,流域面积为7.77×104km2,大渡河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有28条,10000km2以上的有2条。大渡河上源麻尔*,流经阿坝丘状高原地区,谷地开阔,*流和河滩阶地发育。大渡河径流由降雨形成,部分为融雪和冰川补给。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地质环境与孕灾条件 1
**节 自然地理 1
一、气象特征 1
二、水文特征 4
三、地形地貌特征 7
第二节 地层岩性 9
一、区域地层分布特征 9
二、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11
第三节 区域构造与地震 13
一、区域构造概况 13
二、主要断裂带特征 16
三、活动断裂与地震 17
第四节 人类工程活动 25
一、城镇建设 25
二、交通建设 25
三、水电开发 25
四、矿山开发 25
五、土地资源开发 25
第五节 小结 25
第二章 川西高原山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27
**节 地质灾害特征 27
一、地质灾害总体特征 27
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8
三、地质灾害危害特征 41
第二节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43
一、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 43
二、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 45
三、地质灾害与降雨条件 47
四、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 47
第三节 小结 55
第三章 川西高原山区典型地质灾害成灾机理 57
**节 典型古滑坡复活特征与成因机制 57
第二节 典型震后泥石流成因机制与活动性特征 66
一、强震区泥石流概况 66
二、强震区泥石流成因机制 69
三、强震区泥石流活动性特征 71
第三节 典型崩塌特征与成因机制 74
一、崩塌概况 74
二、复合型崩塌危岩带 78
第四节 小结 86
第四章 川西深切河谷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体系 88
**节 概述 88
第二节 基于综合遥感技术的典型深切河谷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 89
一、地质+遥感综合识别方法体系 89
二、基于地质背景的地质灾害识别指标 90
三、基于综合遥感技术的地质灾害识别指标 90
四、典型深切河谷区地质灾害识别应用实践 91
第三节 基于精细化勘查技术的典型重大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识别 116
一、概述 116
二、折多塘滑坡精细化勘查与风险识别 117
三、卡子拉山滑坡精细化勘查与风险识别 126
第四节 小结 142
第五章 川西高原山区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144
**节 概述 144
一、川西山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现状 144
二、川西山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点建设情况 145
三、地质灾害风险区监测预警总体思路 146
第二节 典型县域地质灾害风险区监测预警—以喜德县为例 153
一、地质灾害风险区概况 153
二、地质灾害风险区监测预警模型研究 154
第三节 典型县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小金县为例 164
一、地质灾害概况 164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总体思路 165
三、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分析与预警案例研究 168
第四节 典型单体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171
一、典型高寒山区泥石流监测预警 171
二、典型山火地区泥石流监测预警 174
第五节 小结 176
第六章 川西高原山区多尺度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178
**节 概述 178
第二节 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 179
一、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与区划 179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181
三、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183
第三节 典型县域尺度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以喜德县为例 185
一、地质灾害概况 185
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187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197
四、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199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202
第四节 典型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以喜德县洛哈镇为例 204
一、地质灾害概况 204
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 206
三、地质灾害风险分区评价 215
第五节 小结 216
参考文献 21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