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研究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139289
  • 作      者:
    胡吉振
  • 出 版 社 :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胡吉振,河南夏邑人,博士,丽水学院教育学院专任教师,硕士生导师。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分会会员。研究方向: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哲学、数学教育与数学美学。在丽水学院从事以下学科的教学工作:《初等数论》《空间解析几何》《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训练》《教育哲学》《数学哲学》《小学数学解题方法研究》《线性代数》。
  2020年以来,在《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期刊发文60余篇。出版著作《寓言故事寓意阐释》。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把哲学诠释学引入对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并且从中国哲学引入中国古代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哲学,把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建立在中国哲学为主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二是在前人对数学教育哲学研究的前提下,在现有中国古代数学史、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史、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挖掘、提炼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思想,这也是《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研究》的论证方式,并得出了一系列研究结论。首先,中国古代数学是具有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兼有的数学科学。中国古人对数学的理解更多地强调是在主客合一的观念下依靠参与体验的方式,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人对数学理解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强调以不同的方式理解数学,这也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所强调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数学的认识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其次,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具有欧内斯特强调的三种教育目的,而且这三种教育目的可以统一为人本主义的教育目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目的人文主义关怀。最后,中国古人在数学学习上形成了多种方式理解数学,提出了学习即理解的观点;在数学教学上强调对话对于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提出了教学即对话的观点;对数学课程的认识上更多地强调课程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强调课程即生活的观念。《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研究》还涉及中国古代数学哲学的内容,以此为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以上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的优秀基因,值得中国乃至世界现当代数学教育工作者予以继承、借鉴和吸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研究的必要性
  本节主要从学科发展、数学观、哲学诠释学、理解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和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数学文化的视角来论证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研究的必要性。当然研究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还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原因,限于种种条件,就不再列出。
  1.1.1 学科发展的视角
  20世纪初,中国学者就开始像国外学者一样,对教育哲学进行研究,迄今为止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在这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中,研究教育哲学的学者很多,但比较著名的有范寿康、陆人冀、吴俊升、黄济、林砺儒、傅统先、张栗原等"。虽然以上学者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遗憾的是,以往的教育哲学研究中,很少触及数学教育哲学,同时在有关中国古代教育的研究中,也鲜有对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的专门研究。直到郑毓信的《数学教育哲学》问世,才真正开启了中国人研究数学教育哲学的序幕,随后一些关于数学教育哲学方面的专著或学术论文虽然有所发展,但这些著作或学术论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现当代西方的数学教育哲学,而并没有把中国古代的数学教育哲学纳入进来。除了这些成果之外,还有许多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的一些成果,如数学史家李俨、钱宝琮等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了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随着对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的展开,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进行。迄今为止,学者对中国古代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研究都比较成熟和完善了,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却仍然很少涉猎。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以上这些研究虽然很少涉及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的内容,但它们至少为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包括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教育哲学、数学教育哲学、中国古代数学史、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史和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研究,就像微积分中的“夹逼准则”一样,逐步向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逼近。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已经呈现出“呼之欲出”的态势。以上学者的研究已经为中国古代的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线索,接下来的工作是如何把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的整体框架和轮廓清晰地予以呈现出来,并进一步地挖掘中国古代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中的教育哲学思想。在曹一鸣、黄秦安、殷丽霞编著的《中国数学教育哲学研究30年》中有这样一段话:“与中国数学史研究的红火场景和西方数学史的哲学观照相比,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哲学透视就显得不够了。尤其是在文化层面上对中国古代数学哲学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虽然这段话说了很多年了,中国古代数学哲学或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时至今日其研究者寥寥无几,这段话鼓励了笔者从事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研究。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研究的必要性 1
1.2 研究意义 10
1.3 文献综述 16
1.4 研究问题 34
1.5 研究思路 36
1.6 研究视角与方法 43
1.7 关于几个概念的界定 48

第2章 哲学诠释学: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理解的新视角 50
2.1 诠释学的内涵及演进 50
2.2 哲学诠释学的内涵 57
2.3 哲学诠释学的主要理论 59
2.4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哲学与哲学诠释学的关系 78

第3章 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数学哲学 95
3.1 中国古代数学哲学的引入 96
3.2 中国古代数学哲学的本体论 98
3.3 中国古代数学的认识论 111
3.4 中国古代数学的方法论 128

第4章 中国古代数学观:诠释的多元性 138
4.1 数学观的内涵 139
4.2 中国古代数学观的存在群体的界定 141
4.3 中国古代数学观的主要思想 143
4.4 中国古代数学观的性质 163
4.5 本章小结 170

第5章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目的的诠释:人文主义的关怀 172
5.1 教育目的概述 172
5.2 中国古代教育目的的导出 174
5.3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目的的现代诠释 177
5.4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目的的特性 191
5.5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目的的解读 194
5.6 本章小结 198

第6章 中国古代数学学习观的诠释:学习即理解 200
6.1 中国古代数学学习观概述 201
6.2 中国古代数学学习的动力:立志和兴趣爱好 203
6.3 中国古代数学学习观的主要观点及诠释 205
6.4 中国古代数学学习观的性质 220

第7章 结束语:结论与展望 225
7.1 基本结论 226
7.2 未来的展望 232

参考文献 235

致谢 23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