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中国兵役制度建设与管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 图书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18136272
  • 作      者:
    张杰
  • 出 版 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前 言

兵役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军事制度,是国家关于公民参加武装组织,或在武装组织之外接受军事训练、承担军事任务的制度。其建立和发展对于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兵役制度既具有制度本身的刚性,又有因时而变的弹性,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兵役制度建设和管理工作,采用对比分析、系统分析、矛盾分析、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以及利用继承和创新等方法的同时,运用探全与探微相结合、探实与探用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揭示了兵役制度建设与管理发展演变的历史关联性及其历史规律性。沿着新中国历史纵轴对兵役制度建设与管理制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既注重从宏观上探索新中国兵役制度发展演变规律,并对具有代表性的兵役制度变化进行重点研究,又注重从细微处剖析兵役制度的生成与发展,深入挖掘其中折射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本书既在历史事件演变叙述中注意原因分析,还在各章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提高本书哲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持续加强和完善兵役制度,适时对兵役制度进行调整改革,使其较好地适应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需要。回顾新中国兵役制度建设与管理的历史演变,探讨新时代兵役制度建设和发展,对于适应信息化和智能化战争需要,进一步完善兵役制度,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总结的基本经验如下:


顺应社会发展变化
兵役制度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且受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要充分发挥政府、军队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作用,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统筹解决兵役制度中的矛盾和问题。

岗位需求与个人意愿相结合
国家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保障服役公民的个人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个人生活、成长发展和社会尊重等方面的需求。根据军队需要选定兵员,针对个人特长分配使用,合理安排岗位,充分调动应征公民的积极性。

均衡兵役负担
由于我国役龄青年基数达几千万,不可能人人参军入伍,均衡兵役负担是提高社会公平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兵役制度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均衡征兵负担作为兵役制度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避免征兵越多负担越重的局面,提高依法服兵役的质量效益。

坚持战斗力标准
提高部队战斗力是兵役制度建设的根本标准,提高部队战斗力是兵役制度的客观要求和根本目的,部队战斗力需要什么样的兵员,就征集什么样的兵员,兵役制度要服从战斗力的需求。兵员制度的调整发展要以提高军队战斗力水平为目标,以征集高素质兵员为手段,切实解决军队战斗力陡降缓升的问题,达到精确征集、人岗匹配,全面提高军队打赢能力。

提高兵员征集的精确度
新时代青年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既有自己的专业又有较强的个性,结合应征对象个人意愿,实行兵员精确化征集已是新时代征兵工作制度的大势所趋。新时代兵役工作应着力在精确计划、精确标准、精确定岗上寻求突破,努力实现应征青年个人意愿与从事专业基本一致、能力素质与岗位需要相匹配的目标要求。推进兵员精确化征集,由注重数量征集向注重精准的岗位征集转变,着力把兵员征集计划定细、定准、定实。尽可能满足所征集兵员的意愿,充分调动兵员的积极性。

提高兵员征集的对口度
要尽快实现按需补兵、对口征集,把最适合的人才放到部队最需要的岗位上,缩短技术兵培训周期,节省部队人力物力,是现阶段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可行措施,同时也有利于参军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更好更快地成长为军队和国家的优秀人才,力求达到部队建设和人才成长的 “双赢” 局面。

完善预备役制度
按照现役、预备役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构建预备役与现役一体化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政策制度体系,提高预备役人员的福利待遇和训练水平,全面提高预备役人员的战时快速动员能力和遂行任务能力。

建立预备役士兵军衔晋升制度
完善预备役士兵军衔的制度。将预备役部队的预备役军官和士兵军衔与现役部队的军官和士兵军衔相衔接,授予相应的预备役军衔。同时,通过训练成绩和训练时间的考核,建立预备役军官和士兵军衔晋升制度,并与相关待遇挂钩,提高预备役人员参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完善中国特色退役安置制度
退役安置制度要总体规划、配套实施,进一步强化国家在退役士兵安置中的主体责任,坚持计划安置、自主就业、辅助就业、继续教育、退休、逐月领取退役金和国家供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坚持贡献与待遇一致,形成系统、稳定、科学的全覆盖安置模式,提升安置对象的社会地位,全面解决退役军人的后顾之忧。


为进一步提升新中国兵役制度建设与管理经验对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还需进一步深挖新中国兵役制度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科学规律、科学理论及其与新时代军队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运用这些科学规律和科学理论指导新时代的军队建设与管理,强调科学规律和科学理论的具体实践价值和现实重大意义,突出新中国兵役制度建设与管理历史经验与优良传统的生命力,及其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时代价值。


作 者
2025 年 6 月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 1 章 绪论
1.1 新中国兵役制度建设与管理发展历程
1.1.1 志愿兵役制
1.1.2 义务兵役制
1.1.3 义务兵为主、志愿兵为辅的兵役制度
1.1.4 义务兵与志愿兵协调发展的兵役制度
1.1.5 志愿兵为主、义务兵为辅、高学历兵员为主体的制度
1.2 新中国兵役制度的基本形式
1.2.1 现役制度
1.2.2 预备役制度
1.2.3 学生军训制度
1.2.4 优抚安置制度
1.3 新中国兵役制度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特点
1.3.1 适应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
1.3.2 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1.3.3 适应军事技术革命的发展变化
1.3.4 适应国家安全环境发展变化
1.4 新中国兵役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
1.4.1 全民国防意识和依法服兵役观念的确立
1.4.2 提高兵员质量和部队的战斗力
1.4.3 积蓄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
1.4.4 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


第 2 章 志愿兵役制的建设与管理
2.1 志愿兵役制
2.1.1 中央军委主管兵役机构的成立
2.1.2 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革命战争年代的志愿兵役制
2.1.3 抗美援朝战争为实行义务兵役制进行初步探索
2.2 志愿兵役制向义务兵役制过渡的准备
2.2.1 实行普通民兵制为义务兵役制奠定基础
2.2.2 起草兵役法
2.2.3 首次调查役龄青年
2.2.4 试征义务兵
2.3 志愿兵的退役安置
2.3.1 制定复员军人安置政策
2.3.2 成立复员委员会
2.3.3 安置复员退伍军人
2.3.4 志愿兵复员的优待抚恤


第 3 章 义务兵役制的建设与管理
3.1 现役征集制度
3.1.1 国家颁布首部兵役法
3.1.2 各级兵役机构的建立
3.1.3 首次正式征集义务兵
3.1.4 紧急战备征兵与服役年限的调整
3.2 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度
3.2.1 制定军官服役条例
3.2.2 军衔等级制度
3.2.3 军衔制度的执行
3.2.4 军衔制度的取消
3.2.5 军官服役条例修订为干部服役条例
3.3 预备役制度的初步探索
3.3.1 开展军士和兵的预备役登记统计
3.3.2 二类预备役军士和兵的训练试点
3.3.3 建立军官预备役制度
3.3.4 预备役训练师的组建与撤销
3.3.5 学生军训试点
3.4 民兵制度与预备役制度合而为一
3.4.1 义务兵制度与民兵制度的矛盾
3.4.2 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
3.4.3 实现全民皆兵
3.4.4 完善民兵制度
3.4.5 结合战备登记退役军人
3.5 规范完善退役军人安置和优抚政策
3.5.1 军官退役安置
3.5.2 义务兵退役安置
3.5.3 优待抚恤


第 4 章 义务兵役为主、志愿兵役为辅的兵役制度建设与管理
4.1 调整现役制度
4.1.1 义务兵服役期的调整与在义务兵中选改志愿兵
4.1.2 修订兵役法
4.1.3 实施新的军衔制度
4.1.4 修订军官服役条例
4.1.5 制定士兵服役条例
4.1.6 制定文职干部暂行条例
4.1.7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紧急征兵
4.2 完善预备役制度
4.2.1 制定预备役军官法
4.2.2 恢复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统计工作
4.2.3 坚持民兵与预备役制度相结合
4.2.4 民兵、预备役的专业技术兵建设与管理
4.2.5 组建预备役部队
4.3 恢复学生军训
4.3.1 试点工作展开
4.3.2 派遣现役军官帮训
4.3.3 在校内军训与到部队驻训相结合
4.3.4 在校内军训与由军队院校培训相结合
4.4 调整改革退役安置与抚恤政策
4.4.1 军官安置
4.4.2 退役士兵安置
4.4.3 抚恤优待


第 5 章 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兵役制度的建设与管理
5.1 修订完善现役制度
5.1.1 修订兵役法
5.1.2 制定现役军官法
5.1.3 修订文职干部条例
5.1.4 修订现役士兵服役条例
5.1.5 修订退役士兵安置条例
5.2 完善预备役制度
5.2.1 修订预备役军官法
5.2.2 完善退役军人预备役登记制度
5.3 学生军训工作普遍展开
5.3.1 学生军训工作领导管理机构常态化
5.3.2 学生军事训练逐步制度化
5.3.3 学生军训工作的保障规范化
5.3.4 制定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
5.4 建立多元化退役安置与优抚政策
5.4.1 退役军官安置
5.4.2 退役士兵安置
5.4.3 抚恤优待


第 6 章 志愿兵役为主、义务兵役为辅的兵役制度的建设与管理
6.1 新时代兵役制度改革的讨论
6.1.1 新时代对兵役制度提出新的要求
6.1.2 兵役制度存在的主要矛盾
6.1.3 新时代兵役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6.1.4 新时代兵役制度改革路径
6.2 修订完善兵役制度
6.2.1 修订兵役法
6.2.2 修订征兵工作条例
6.3 改革军官服役制度
6.3.1 军官服役制度改革的主要过程和总体考虑
6.3.2 新的军官制度重要意义
6.3.3 新的军官制度体系总体框架
6.4 制定颁布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
6.4.1 制定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的重大意义
6.4.2 立法的指导原则
6.4.3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的主要内容
6.4.4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审议和颁布施行
6.5 制定退役军人保障法
6.5.1 启动制定退役军人保障法
6.5.2 退役军人保障法主要内容
6.5.3 退役军人保障法审议和颁布实行


第 7 章 兵役制度建设与管理的发展趋势
7.1 现役制度
7.1.1 志愿兵比例不断提高
7.1.2 征集高素质兵员逐步增多
7.1.3 参军方式更为灵活方便
7.1.4 征兵效率逐步提高
7.1.5 征兵精确度越来越高
7.2 预备役制度
7.2.1 以基地化训练预备役人员和专业领域编组预备役部队为重点
7.2.2 定向对口按专业储备预备役人员
7.2.3 预备役制度平战衔接更加紧密
7.2.4 预备役人员由 “显性” 参战向 “隐性” 参战发展
7.3 学生军训制度
7.3.1 学生军训向基地化训练发展
7.3.2 学生军训走融合式发展的路子
7.3.3 学生军训内容向实践运用拓展
7.3.4 学生军训纳入学校常态教学计划
7.4 退役制度
7.4.1 退役安置与国防贡献结合
7.4.2 退役安置与建立士兵退役金制度相结合
7.4.3 退役安置与就业优惠政策相结合
7.4.4 退役安置与相关社会保险制度相结合
7.4.5 退役安置与行政和法律法规相结合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中国历次颁布和修订的兵役法
195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1978 年《国务院关于兵役制问题的决定》
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2009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
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