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视觉场里的中国:JSBC国际传播案例研究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4304582
  • 作      者:
    任桐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任桐,南京大学博士,高级编辑。现任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党委委员、副台长、副总经理,兼任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兼任江苏卫视总监、江苏广电国际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广播影视“百优理论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从事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国际传播及媒体运营管理工作三十余年,策划、监制的《选择》《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南京之殇》《生死前线》《沿着运河看中国》《非诚勿扰》《最强大脑》《一站到底》《2060》《我在岛屿读书》《子夜外卖》及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等20余件作品分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白玉兰奖等国家级奖项及艾美奖、泰利奖、亚洲电视大奖等国际奖项。
  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江海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获江苏新闻论文一等奖和江苏省广电学术论文一等奖。个人学术专著《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由三联书店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视觉场里的中国:JSBC国际传播案例研究》是一部聚焦于国际传播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学术著作,通过江苏广电近年来推出的国际传播案例,深入探讨了视觉传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作者任桐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视觉场”的概念,将其作为分析国际传播现象的核心框架,强调视觉传播在构建“世界之中国”镜像、促进跨文化理解与认同中的独特价值。 
  全书从多个视角展开分析,包括现代化实践、社会变迁、和谐共生、百姓奋斗、青春风采、婚恋观变奏、潮流风尚、食文化精神传承、文明互鉴、东方智慧等主题。通过具体案例的研究,揭示了视觉传播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共情与对话,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模式。 
  书中还探讨了国际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如文化折扣、解码偏差、共情机制的构建等,结合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国际传播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同时,作者注重将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相结合,既展现了江苏广电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为其他地区的国际传播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结语部分总结了JSBC国际传播视觉场的重构路径,强调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全书语言平实,理论与实践并重,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备较强的可读性与实践指导意义,是一部兼具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国际传播研究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视觉场:国际传播的有力推手
  流动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流动将世界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现在个体面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曾对全球化做出如下阐释:“一个地区发生的事件受到远方地区的影响,或相反,这一地区的事件对远方事件产生指向性影响,这种互动关系将不同地区联结在一起,并使得这种关系在全球范畴内不断增强。”全球化时代开启之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尽管这一进程在发展过程中偶有顿挫,但就其整体而言,相互之间的联系趋于广泛和深刻,人类彼此之间的命运也愈发休戚相关,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人类所进行的传播实践。学者阿芒·马特拉在《全球传播的起源》开篇将“传播”一词诞生的历史溯源至启蒙运动时期狄德罗所编撰的《百科全书》词条,指出“传播”的多义性由来已久。马特拉将“传播”放置于泛在的人类社会行动当中,其范畴涵盖了交通道路、远距离传输网络与象征性交换手段,如世界博览会、高雅文化、宗教、语言、媒介等。正是借由这些丰富的载体,人类之间的传播得以进行。当多元文明之间产生碰撞与交融,文化他者日益频繁地嵌入个体的生活中,激发个体关于世界的感知和想象,这也使自我与他者所形成的关联成为重要的理论命题。
  一般认为,他者这一概念诞生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其内涵在于,意识要在反思设定的对立之中才能形成自我与他物之间的联系,并且通过这种联系形成对自我的规定。由此可见,他者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在与自我的对照中得以被建构;自我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显现于他者的映射——二者因差异而共生,这种差异性既是创造自我认知的源泉,同时也会是引发矛盾和冲突的因由。但如果抹去差异,世界将陷入单一与僵化的状态,自我也会因交流和沟通的缺失失去参照而迷失在同质性的桎梏之中。换言之,正是因为存在无数个不同于自我的他者,世界才得以丰富多姿。因此,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一个彼此不断影响与建构的动态过程。正是在互动中,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得以显现在对照中相互生成,这也使得自我在面对差异时能够不断更新认知,从而超越固有的局限。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聚焦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交往、跨越国界信息交流的国际传播等领域,对自我与他者、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展现出十足的兴趣。文化自我与文化他者也经历了从“彼此对抗”走向“彼此建构”的过程。人们也愈发认识到,只有以平等的、主体间性的思维去对话他者,才能实现自我的理解与超越,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展文化差异的积极意义”。
  一、视觉传播与共情
  媒介化,连同全球化、个人化、商业化一并被认为是长期影响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的元过程。媒介为全球范围的紧密连接提供了技术和文化架构。自我和他者的多元文化在影像的流转中呈现,也让数字时代的人们置身于媒介所建构的多样且复合的文化全景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传播的日常实践中,尽管信息流通速度加快、流通范围扩大、文化间交流日益频繁,但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民心相通却绝非易事。当今社会,跨文化传播与全球格局及国际话语权的形成密切相关,受到日益变化的国际关系和多元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文化交流的双方往往会遭遇到“解码偏差”的挑战。国际传播涉及不同文化、立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因其意图抵达、理解、认知的不确定性,也被称为“一场没有保障的冒险”。如何在国际传播中超越文化及立场背景,借助共通的语言,从彼此共有的体验展开信息承载与意义交流,实现“共通的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共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它使个体能够感受陌生的他者经历,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得以展开良好的信息交流,在消除文化折扣、增强交流效果方面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共情”(empathy)这一概念由心理学家爱德华·布雷福德·铁钦纳在1909年发表的《关于思维过程的实验心理学讲稿》中被提出。此后随着测量技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共情的理解也愈发深刻。早期对共情的研究更多从哲学与现象学的视角展开探讨,将共情作为对他人情感的反应或是对他人处境的理解过程。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脑成像技术从生理角度进一步为共情研究提供了证据支撑。以认知科学为基础,将共情定义为“在不混淆自己与他人的体验和情感的基础上体验并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的一种能力”,包括情绪共享、观点采择和情绪调节三部分。之后,结合认知科学以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加深了对共情多系统性与时间动态性的理解,认为共情经历了自下而上的情感唤醒、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以及元认知的总调控三大过程。有研究指出,在主体与他者发生共情时,首先会共享他人的情绪与情感,其次在意识到自我与他者有区别的基础上对情绪进行归因,随后会将归因结果与自我的元认知进行比对判断,若经元认知调控后认为可执行则会产生对他者的情感反应,包括内隐判断或外显行为两种。因此,共情的动态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共情唤醒、认知调控、投射反应三大阶段。
  ……
展开
目录
绪论 视觉场:国际传播的有力推手 001

第一章 从发展的视角看现代化实践 020
第一节 对话重塑“世界之中国”的镜像 022
第二节 中外互文构筑现代化发展的镜鉴 026
第三节 跨文化体验实现现代化实践软传播 029
第四节 用交流“传奇”解析中国创新基因 033

第二章 从流动的视角看社会变迁 039
第一节 沉浸式“在场”感知运河流淌 041
第二节 以典型意象符号解码城市发展 046
第三节 共情叙事展现运河文化活态传承 052

第三章 从“回家”的视角看和谐共生 058
第一节 “回家”意象重构人文情感脉络 060
第二节 生态保护串编和谐共生影像书写 064
第三节 丰饶物产绘制长江流域微观图鉴 067
第四节 礼艺交融构建文明传承多模态叙事

第四章 从人文的视角看百姓奋斗 078
第一节 用纪实手法勾勒温暖群像 080
第二节 从子夜观察照见社会百态 086
第三节 以人文视角讲述奋斗故事 090

第五章 从竞合的视角看青春风采 097
第一节 国际视野中多维竞争的纪实叙事 099
第二节 全球语境下合作精神的内涵探求 106
第三节 可视化极致表达形塑青春榜样 111

第六章 从情感的视角看婚恋观变奏 117
第一节 时代演进中的婚恋观变迁 119
第二节 代际冲突中的婚恋观碰撞 128
第三节 东西方交流中的婚恋观趋同 132

第七章 从仪式的视角看潮流风尚 137
第一节 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的国际范 140
第二节 科技赋能艺术打造“亚洲顶秀” 145
第三节 极致视听诠释“用奋斗点亮幸福” 150

第八章 从食文化的视角看精神传承 157
第一节 以百姓餐食故事打造共通文化符号 159
第二节 本土可及性与全球可及性的融合传播 162
第三节 全球化叙事框架内的中华人文精神 170

第九章 从融合的视角看文明互鉴 176
第一节 文学为媒串联国际性互鉴空间 178
第二节 构建“岛屿十书屋”仪式化场景 183
第三节 交融创新拓展沉浸式视听表达 189

第十章 从跨文化的视角看东方智慧 196
第一节 用“他者”视角观察治国理政智慧 198
第二节 以多重空间对话实现高低语境转换 202
第三节 多元化表达与传播实现互惠性理解 208

结语 JSBC国际传播视觉场的重构 215

章节英文摘要 219

参考文献 279

后记 28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