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形象传播路径:青年群体的跨文化传播与自我进取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0573465
  • 作      者:
    赵一菲
  • 出 版 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赵一菲,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新闻、数字情感与媒介社会学。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著作出版资助项目等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记者》《传媒观察》以及Television & New Media等CSSCI与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形象传播路径:青年群体的跨文化传播与自我进取》聚焦于中国青年群体参与跨文化传播的现象,探讨他们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自我规训与形象塑造。作者基于对G组织国际志愿者项目的深入研究,结合观察与深度访谈,分析了青年群体参与跨文化传播的动机、选拔流程及其在海外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与成长。 
  研究从“邂逅与进取”的理论框架出发,揭示了青年志愿者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国家形象的传播者,也是自我成长的实践者。书中指出,尽管跨文化传播项目具有自愿性和非雇佣性特征,青年志愿者在缺乏外在约束的情况下,通过自我管理和主动担当,形成了“最美中国名片”的形象。 
  作者进一步探讨了青年志愿者在海外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意义的重构以及个体的困惑与调适。研究发现,青年志愿者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国家赋予的文化使命,也在海外经历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蜕变。 
  《形象传播路径:青年群体的跨文化传播与自我进取》还对跨文化传播项目提出了反思,强调在重视个体进取精神的同时,需关注志愿者的个体体验与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通过对青年志愿者的深入剖析,《形象传播路径:青年群体的跨文化传播与自我进取》不仅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如何构建高素质青年队伍和优化跨文化传播评价体系提供了有益启示。 
  全书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展现了青年志愿者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
  面对成为跨文化传播者的机会与在国内生活之间的抉择,笔者曾处于两难境地。回顾过去笔者对这一选择仍然充满复杂情感。尤其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期间,许多有志于成为跨文化传播者的年轻人也面临着相似的矛盾。他们渴望走向世界,尽管国人普遍认为海外是危险之地。本研究关注的G组织国际志愿者项目即为中国跨文化传播项目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受疫情影响,G组织原定于2020年4月派往海外的候选人计划被迫暂停,让青年志愿者倍感焦虑与失落。这些年轻人对于即将开展的跨文化传播服务充满热情,尽管他们对即将面临的境遇并不完全了解。
  全球范围内,国际志愿服务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选择。自2001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国际志愿者年”以来,志愿活动的国际化发展迅速。这不仅帮助年轻人提高自我认同,还有利于他们获取国际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培养国际意识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和职业竞争力等。中国的海外志愿服务相较于欧美国家尚处于起步阶段,正从自发零散向规模化发展过渡。
  西方的志愿服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特色,而中国的志愿服务则更多体现出服务于国家的集体主义色彩。G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传播中国文化和教授语言,其青年志愿者被誉为“美丽的中国名片”“真实的中国读本”和“可爱的民间大使”。据G组织2018年度报告显示,该组织已累计派出10.5万志愿服务人员,其中青年志愿者数量占据半壁江山,体现了青年群体在G组织中的重要作用。
  当考虑到跨文化传播项目的“自愿”和“非雇佣”特性时,我们可以发现,建立在雇佣体制上的组织管理无法对青年群体形成强制性的约束力。这些青年群体,通常包括应届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他们是在自愿性报名的前提下参与的。虽然G组织作为一个跨文化传播机构负责招募选拔、培训和派遣等日常管理工作,但它与青年群体之间并非劳动雇佣关系,因此对青年的约束力有限。这意味着青年群体的言行需要高度依赖于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在这种高度个体化的管理和约束环境下,言行的不可预测性变得更加显著。这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跨国情境下青年群体的个体境遇具有随机性和多样性;其次,由于青年群体的高度流动性和临时性,他们在国外的停留时间通常为一年左右,这使得整个群体处于不断的新老更替之中;再次,由于文化劳动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以及工作的互动性质,使得劳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增大了对青年群体控制的难度。
  这种情况引出了一个似乎具有挑战性的悖论:在西方的价值观中,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通常被视为不相容。然而,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项目中,极具个体特色的“自愿”行为与集体主义目标似乎和谐共存。那么,众多个体差异大、流动性高的非雇佣青年在海外如何实现自我约束和管理?劳动过程理论提供了部分答案。根据该理论,性别、关系、情感,文化等因素构成了劳动者“同意”劳动的基础。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统劳动过程、组织关系、雇佣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自愿”的“免费劳动”和“无酬劳动”等多样化劳动形式。在这些不稳定且灵活的工作形式下海外非正式用工、临时工兼职工以及实习生等过去被忽视的群体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这些研究为笔者提供了启发,但仍未完全解释青年志愿者在为何劳动过程之前和之后产生如此强烈的“劳动同意”意愿,即何种机制塑造了他们出国前的强烈参与动机,以及回国后的“不后悔”心态。此外,“劳动同意”与“自我形塑”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被进一步阐释。尽管“劳动同意”侧重于对劳动者劳动动力的解释,但对于需要恰当“表现自身”的青年志愿者而言,这还不足以涵盖全部。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
1.1 问题缘起 1
1.2 基本名词 4
1.3 文献综述 6
1.4 研究意义 20
1.5 研究创新点 21
1.6 篇章安排 21

2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23
2.1 研究框架 23
2.2 研究方法 36

3 邂逅的缘起跨文化传播项目的招募与报名 50
3.1 制度设计:招募青年的措施保障 50
3.2 应征考量:权衡之下的最好选择 55
3.3 小结:自愿选择下隐藏的命运 68

4 进取的艰难成为跨文化传播者的多重门槛 70
4.1 跨文化传播中的规范与要求 70
4.2 层层选拔下的脱颖而出 75
4.3 无法调控的不确定性 88
4.4 小结:激烈竞争与不稳定感共存 93

5 碰撞中进取:跨文化传播中青年主体的蜕变 96
5.1 伊始:陌生异国中的体验赋魅 96
5.2 担责:主动性下的个体自治 102
5.3 改变:意义的再生产与心灵整饰 110
5.4 鼎新:自我规训与形象的再生产 124
5.5 小结:肩负国家使命的青年形象 138

6 暗影与劝慰:跨文化传播中矛盾潜藏与调适 140
6.1 理想的反差与现实的困惑 140
6.2 策略的调适与意义的重构 154
6.3 弥合的裂痕与个体的察觉 164
6.4 余论:邂逅的魅力与进取新循环 167

7 结论与讨论跨文化传播中的个体进取与反思 170
7.1 “最美中国名片”的打造 170
7.2 跨文化传播与个体进取 172
7.3 邂逅下的个体进取反思 175
7.4 尾议:跨文化传播项目的限度 177

参考文献 180

附录 197
附录1 调研访谈提纲 197
附录2 主要访谈人物一览 199

后记 20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