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档案信息化的演变与建设动向
第一节 档案信息化的演变与发展
一、档案信息化的演变
档案信息化,作为当今社会技术进步的显著标志,不仅显著地提升档案管理和使用的效率,更深刻地影响档案事业的整体发展方向。这一历程跨越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管理的创新,为档案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起步阶段:纸质档案与计算机技术的初步结合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档案管理是以纸质档案为主。纸质档案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其管理效率和使用便捷性却受到很大的限制。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步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档案信息,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这一时期,档案管理开始尝试利用简单的计算机系统,如数据库技术,对档案进行初步的分类、存储和检索。尽管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有限,但无疑为后续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档案工作人员也开始接触和学习计算机知识,逐渐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后续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做好知识储备。
(二)初级阶段:数字化管理的雏形初现
进入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进入初级阶段。此时,一些大型机构开始引进更为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对档案进行管理。这些系统不仅能够对档案进行更为精细的分类和存储,还能够实现档案信息的快速检索和查询。此外,数字化管理的雏形也开始出现,一些机构开始尝试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文件,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和利用。
在这一阶段,档案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并学会如何使用专业的档案管理软件。他们还需要了解数字化档案的特点和优势,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新技术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档案机构也开始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三)中期发展:数字化处理的广泛应用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入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档案信息化管理进入中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大量的档案开始被数字化处理。通过扫描、识别等技术手段,纸质档案被转化为电子文件,不仅方便了存储和检索,还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可读性和可用性。同时,档案管理系统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开始支持更为复杂的操作,如数据的编辑、修改、删除等。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融入,档案信息共享和交流变得更加便利。不同机构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档案信息的共享和合作,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在这一阶段,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更强的创新能力。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访问和协作,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他们还需要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和隐私得到保障。
“档案管理自动化”这个术语的产生直接催生我国档案学专业核心课程——档案管理自动化。为此,1987年,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了耿立大等编写的《档案自动化基础》,1989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档案管理自动化基础》细究档案管理自动化阶段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发现其内容重点在档案的自动编目、自动检索、自动统计和自动借阅等方面。自动编目、自动统计和自动借阅主要依靠常规计算机软件进行,算法简单。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档案的计算机检索原理和检索算法,1993年南京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教材《档案检索自动化基础》,系统讲解了档案计算机检索系统的开发、研制、核心算法及其原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