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心筛选了吴庚振教授公开发表的一系列学术文章,内容丰富多元,深入到新闻传播的各个关键领域。无论你是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者,渴望汲取前沿理论;还是业界的新闻人,希望提升业务能力,这本书都将成为你不可或缺的知识宝库,为你在新闻传播的道路上点亮一盏明灯 ,引领你走向更高的专业境界。
本书精选了吴庚振教授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涵盖新闻理论研究、传播理论研究、新闻业务研究、新闻传播学教育与科研等主题,包括《论新闻工作者的大局意识》《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活的灵魂》《论报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策》《新闻小言论的审美特征与写作要求》《关于新闻评论文风的几个问题》《试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创新之路》等代表性文章,为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广大读者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业务素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轨迹
在我国,早在唐代就有邸报,可以说新闻传播历史悠久,而新闻学却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肇始于1979年的思想解放运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方针之后。
回顾十几年来新闻传播学研究所走过的道路,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2):正名与争名——把新闻学从单纯“阶级斗争工具论”中解放出来
在国外,新闻学早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学和传播学统称为“大众传播学”。而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新闻被认为是无学的。1980年代,国人甚至不知道“大众传播学”为何物。于是出现一种怪现象:在大学里,虽然设有新闻系或专业,毕业生却被授予“文学学士”或“法学学士”,因为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门类中没有新闻学的一席之地。事实上,那时的新闻学也不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在建设新生活中,它依然受“阶级斗争工具论”的困扰,像墙头草一样,随着政治形势之风的变化而变化。基于这种现实,要建立中国的新闻学,就必须首先解决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问题;而要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将它从单纯的“阶级斗争工具论”中解放出来。
于是,关于新闻事业究竟是不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讨论便在1979年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展开了。在讨论中,虽然还有人坚持将“阶级斗争工具”作为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但多数人认为,新闻事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果说,在打破旧的国家机器的斗争中,新闻事业充当阶级斗争的工具是必要的,而在建设新生活中,还将新闻事业定义为单纯的“阶级斗争工具”就要起反作用了。它的特性是传播新闻和反映、引导舆论,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只是它的一种作用和任务,而不是它的本质。这次讨论,是粉碎“四人帮”之后新闻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甘惜分先生在1981年出版的《新闻理论基础》一书的绪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何光先等同志在1982年出版的《新闻学初探》一书的第一章中,许多同志在论文中,都对新闻学是一门科学给予充分的论证。结论是:同任何科学都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一样,新闻传播也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以往的“放卫星”新闻、“事实为政治路线服务”新闻等,当时看起来十分成功,声势很大,事过之后却证明造成恶果,惨遭失败,其主要原因就是违背了新闻的客观规律。
在此基础上,对新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诸如对新闻定义、新闻起源、新闻价值、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作用,以及新闻的真实性、党性和群众性、新闻规律、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等,也都活跃起来。
这一阶段的新闻学,生机勃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闻院系(专业)、新闻学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协作组织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公开或内部出版了一大批新闻学著作和新闻刊物;报纸布局也发生显著变化,以党报为核心的多类型、多层次的报业结构开始形成;广播电视系统则提出“走自己路”的方针,“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
现在看来,对于新闻有学还是无学的争论,绝不仅仅是一个学术争论,它实际上结束了一个时代——新闻充当单纯的“阶级斗争工具”的时代,开创出按新闻规律办新闻事业的新局面。到这个阶段的后期,虽然新闻学在名分上还没有得到最后承认,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了大多数人的共识。可以说,这场争名论争实际上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上 篇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轨迹 2
论新闻工作者的大局意识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舆论导向的宏观把握 20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7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果真那么迷人吗? 37
“软控制”:西方国家新闻自由的背后 47
评霸权新闻主义 56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62
舆论监督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66
“超女现象”的受众心理分析 70
新闻传播中的“另类”——新闻炒作 80
建议领导干部学点新闻学 84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活的灵魂 88
中 篇
论典型报道 102
典型报道的重大突破——在河北省新闻奖评审会议上的一次发言 123
解读央视《焦点访谈》“用事实说话”——兼论电视述评的说理理念 128
电视主持人评论论析 140
我国报业面临新一轮结构调整 150
变与不变:报纸周刊的哲理与艺术 161
历史性的接轨——参加河北省报纸系统新闻奖评选感言 166
杂文散论 172
杂文赏析二则 184
试论形象思维中的飞跃 191
书序是作者的“名片”
200峥嵘人生谱华章——品读张锡杰的新著《红枫集》 203
学术不端如同滋生裂变的病毒 211
综合治理学术腐败 214
下 篇
试论党报社论的改革——为纪念建党80周年而作 220
大主题 大制作 大气魄——读一组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文章有感 232
一种新的评论形式——报刊讨论式评论 235
评论的嬗变——新世纪报坛走笔 242
新闻小言论的审美特征与写作要求 249
新闻评论写作片论 266
新闻评论中的“喻证法” 291
报纸评论改革的排头兵—《河北日报》言论专栏《杨柳青》复刊10周年述评 302
关于新闻评论文风的几个问题 316
我国古代的论辩艺术 334
关于古代文章学的几个问题 355
试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创新之路 370
附 录
吴庚振: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的创立 382
后 记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