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热河日记》中的18世纪京畿文化研究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13320308
  • 作      者:
    陈冰冰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冰冰,文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洲学院院长、教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兼任文化和旅游部“东亚文化之都”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宣部韩语评审专家,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韩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人选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韩国文学、中韩文学比较、文学翻译等。出版著作《朴趾源文学与中国文学之关联研究》等1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热河日记》中的18世纪京畿文化研究》以朴趾源的《热河日记》为研究对象,以域外汉籍为基础,从朝鲜学者的视角,重新审视18世纪的京畿文化,深入挖掘了作品中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热河日记》中的18世纪京畿文化研究》旨在通过追寻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根源,进一步理解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从历史和跨文化的角度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皇家文化、士人文化、休闲文化和商业文化,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交织在一起,汇集成一幅18世纪清代京畿文化的精美画卷。画卷中又融入了中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华美壮丽的皇家园林、灿烂悠久的运河文化、热闹繁荣的庙会集市和异彩纷呈的戏曲说唱,都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为世界文化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18世纪中国对外文化政策与《热河日记》
  人关以来,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清廷非常注重与周边各国的友好关系,对邻国朝鲜则奉行“抚藩字小”的基本外交政策。而朝鲜却一直将明朝奉为自己的宗主,“感戴皇明”,因此对取代明朝的清廷一直持有敌对态度。为巩固与稳定自己的统治,清廷采用友好外交政策,再加上清廷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实现了繁荣发展。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朝鲜对清廷的认知,即对清观,特别是到了朝鲜后期,北学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朝鲜与清廷关系的发展。以北学派为代表的朝鲜使臣,摒弃了朝鲜传统的“华夷观”,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提出学习清朝先进科技文化的北学思想。
  朝鲜学者们在出使中国的过程中,通过对清朝社会的实地考察,真正接触到了清朝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并对清朝的统治给予了正面评价。同时,他们通过与中国文人的交游,更加真实、广泛地了解到中国社会最真实的一面。朝鲜学者一方面把朝鲜文化带到中国,另一方面把中国的先进文化和进步思想传播到朝鲜。正是这些进步的朝鲜学者使朝鲜臣民逐渐转变了固守百年的对清朝的认识,使中朝关系有了进一步好转,中朝文
  第一节 18世纪中国对外文化政策
  清廷定鼎中原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内,尤其是对汉族实行高压政策,对蒙古和藏等少数民族实行安抚,并通过“分而治之”的策略分散他们的势力;而对邻邦各国则采用比较开放宽松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清朝与周围各国的友好相处。跟以往的王朝相比,清朝的外交显得极为活跃和广泛,特别是与邻国朝鲜的交往。“抚藩字小”一直是清朝对朝鲜实行的基本国策,中朝两国互派使者频繁往来。
  18世纪,中国与朝鲜依然维系着宗藩关系,中朝之间的交流也是在朝贡关系体制下进行的。然而,清朝时期,中朝之间的朝贡关系与明代相比要宽松得多。清廷为缓和与朝鲜之间的矛盾,逐步放宽对朝鲜的外交政策,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局面。随着中朝两国交流的日益频繁,朝鲜燕行使臣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把在中国的见闻和感悟,以及与中国官员文人交流的内容整理成文,回国后奏报于国王,其中有很多记录内容翔实、语言生动,被称为“燕行录”。
  燕行录是朝鲜使臣或随行人员根据自己在中国的见闻整理而成的作品集。这些使行人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精通汉文,又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由燕行学者所撰写的燕行录作品与官方所撰写的史书相比,更具有资料的原始性,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另外,18世纪的清廷仍然实行文化高压政策,而燕行学者由于没有身份上的限制,所记载的内容也就更具有真实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料中的一些不足。所以,通过朝鲜的燕行录来了解清朝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既可以丰富以史书为基础的先前研究,也能够通过这些作品把握朝鲜民众的思想情感,更加清楚地了解中朝之间外交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18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燕行录作品就是金昌业(1658一1721)的《老稼斋燕行日记》(1712)、洪大容(1731-1783)的《湛轩燕记》(1765)、朴齐家(1750-1805)的《北学议》(1778)、李德懋(1741-1793)的《青庄馆全书》(1778)、朴趾源(1737-1805)的《热河日记》(1780)等。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朝鲜史料,尤其是以上述作品为代表的燕行录来展示18世纪中朝友好外交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分析朝鲜对清朝看法的转变,并研究朝鲜北学派“新华夷观”的形成与发展。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18世纪中国对外文化政策与《热河日记》 1
第一节 18世纪中国对外文化政策 2
第二节 朝鲜学者朴趾源与《热河日记》 20

第二章 灿烂辉煌的皇家文化 29
第一节 博大精深的四库学 30
第二节 华美的皇家园林 39
第三节 辉煌的坛庙文化 65

第三章 博采众长的士人文化 79
第一节 百家争鸣的宣南文化 80
第二节 闻名中外的琉璃厂书肆 88
第三节 中朝学者之间的文化交流 97
第四节 水乳交融的中西文化 103

第四章 多姿多彩的休闲文化 111
第一节 方兴未艾的说唱艺术 112
第二节 异彩纷呈的戏曲文化 119
第三节 日新月异的庙会文化126
第四节 神秘莫测的幻术表演 142

第五章 繁荣兴盛的商业文化 159
第一节 历史悠久的运河文化 159
第二节 发达便利的道路运输 179
第三节 欣欣向荣的商业贸易 196

参考文献 209

索引 21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